信息技术课堂恶作剧的“另类”应对

发表时间:2021/5/14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第4期   作者:王彩娟
[导读] 中学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的基础学科

        王彩娟
        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246500

        摘  要:中学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问题,以更好面对信息化时代日益严峻的挑战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由于不属高考科目,信息技术课程在高中阶段处境依然尴尬,不少学生视之为放松的副课,课堂恶作剧等问题行为时有发生。本文尝试对信息技术课堂恶作剧行为作专门探讨,介绍了恶作剧行为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分析了行为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应对策略。
                关键词:中学生 信息技术 课堂恶作剧行为
引  言:在课堂之上遭遇学生的恶作剧,是很多老师都拥有的教育体验,轻则为博大家一笑,重则是存心让老师难堪。形形色色的恶作剧,通常会干扰甚至阻碍正常教学的开展,处理不力,对教学效果也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在教学实践中,面对恶作剧,老师应保持冷静的头脑,用真诚化解学生的“小邪恶”,以幽默智慧的方式来救场。正所谓兵来将挡,换一种方式应对信息技术课堂恶作剧,需要技术手段,更需要教育艺术。
一、什么是信息技术课堂恶作剧
        360百科对恶作剧作了如下定义:就是故意与他人开玩笑、戏耍、互相捉弄的行为。恶作剧最基本的形式即是故意使他人陷入窘境,并在旁观赏他人尴尬、吃惊、惶恐等等寻常难以得见的情绪表现,借此得到乐趣。[参考文献
        360百科:http://baike.so.com/doc/3266495-3441464.html]本文所要探讨的恶作剧,是专指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借助信息技术形式,与信息技术教学过程相关的,以捉弄老师或其他同学为乐趣的的问题行为。
鉴于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丰富多彩和形式的灵活多样,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学生恶作剧也有很多表现形式,比如:偷偷将旁边同学的显示屏、鼠标或键盘插线拔掉,干扰同学的正常操作;再比如强行在其他同学电脑上打开一些恶搞图片或视频,引得被恶搞同学难堪以及其他同学哄笑[        杨晓梅:《信息技术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分析及干预策略》,《丽水学院学报》第32卷第2期。转引自道客巴巴网 http://www.doc88.com/p-0377158077824.html]等等,这些属于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低级恶作剧。还有一些同学,信息技术技能掌握的比较扎实、全面,也会时不时在课堂上“露一手”,制造一些富含技术含量的恶作剧,比如:向老师“设套式”提问,考验老师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比如,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过程中,运用相关技术手段,恶搞别人,达到滑稽可笑的效果。
二、信息技术课堂恶作剧原因分析
那么,学生为什么热衷于信息技术课堂上的恶作剧行为呢?
1.思想认识不到位,有偏差
在现行应试教育制度之下,相比其他高考科目,信息技术学科难登大雅之堂,处境依然尴尬,学生往往是抱着玩的心态,将信息技术课堂视为放松的场所,这种认识的偏差,是滋生恶作剧行为的主要诱因。这种思想认识的不到位,也表现在我们教师身上,老师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不自觉看轻了自身的教学工作,对课堂疏于管理,无形中也助长了学生的恶作剧行为。
2.学习环境太开放,难管理
信息技术教学一般在多媒体网络教室开展,面对开放的网络系统,徜徉在丰富多彩的网络海洋中,学生爱玩、活泼的天性得以释放,很容易在练习技能或完成老师布置任务的过程中开小差,对此,老师也难于掌控和管理。虽说老师可以对恶作剧学生的电脑采取锁定或黑屏处理等惩罚手段,但这种消极策略对于解决问题并非上策。
3.教学模式较单一,缺新意
部分信息技术教师,抱着随意的态度对待教学工作,课前不认真备课,课堂随意性较大,仓促应付,采取单一、枯燥的“技能+练习”的授课方式,教学语言含糊啰嗦,不能较好地抓住学生的兴奋点,也会致使学生开启抵触模式,无意或故意采取恶作剧的行为来“抗议”老师。
综上可见,信息技术课堂恶作剧行为的产生有复杂的社会学、心理学和教育学根源,作为教师,应当以积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以充满智慧和艺术的策略来化解学生的恶作剧。


三、怎样应对和处理信息技术课堂恶作剧
无论是哪种水平的恶作剧,在严肃的课堂教学中,都或多或少会给教学活动和自身学习带来负面影响,都需引起教师的警惕和积极应对。恶作剧处理不当,会加剧师生关系的对立;处理巧妙得体,则会升华教学,推动课堂向更深远的方向发展。
1.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不错判学生
“亲其师,信其道”,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有序开展的前提和保障。在传统师道尊严观念的影响下,老师往往被置于神坛,学生以仰视的眼光对老师顶礼膜拜,老师也习惯于在学生的礼赞里,以不容置疑的方式传道授业,这样的老师是不愿意容忍学生的课堂恶作剧行为的。其实,学生的可塑性非常强,我们不应该粗暴的将学生推向我们的对立面,和谐、健康的师生关系并非一定通过批评甚至是惩戒来获得。
情景一:给老师画像
高中第一课,基于不少学生来自农村,对电脑接触不多,我让同学们走进机房,熟悉键盘、练习使用鼠标。我发现有位小军同学,老是看一眼我,又看一眼电脑,还和旁边同学一起偷笑。我凑过去一看,原来他在用电脑自带的画图软件“画”我,并且还画的特别夸张、难看,当时我有一种被羞辱的感觉,但是我告诉自己,不能生气,学生调侃你,说明喜欢你。于是,我给全班同学展示小军的作品,并且对小军掌握鼠标的功力给予肯定,并笑着说,老师也很爱美,能不能把老师画的漂亮点?我趁机让大家都用电脑给我画一张像(目的是让学生练习鼠标的使用),同学们兴致勃勃地开始了,而小军也重新画了一张。事后小军还专门向我道歉,并利用自己的特长帮助其他同学,成了我的小助手。
试想,倘若我因被羞辱而将学生判定为坏孩子,对其恶语相加,则可能会错过一块“宝玉”。展现在学生面前的,也是一个狭隘、苛刻的教师形象,难以让学生真正发自内心喜欢和敬重。
2.精心预设教学环节,不忽视机遇
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思维活跃、天性活泼的孩子,他们会时不时通过制造一些课堂“事故”来释放天性,假如老师对课堂教学没有充分的预设,没有详实的准备,则可能会错过一些难得的教学机遇。
情景二:搜新华字典
在教授《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过程中,在讲解完搜索引擎使用方法后,我给学生布置了相关任务,请学生查找“‘赟’的发音?”,某同学小鹏回答说:“先用搜索引擎搜新华字典,再查找“赟”的读音”,他的回答惹得同学哄堂大笑,我也是气不打一处去,可是我告诉自己,不要发火,不要让学生的恶作剧得逞。于是我沿着学生的思路,顺势介绍“在线新华字典”等网络专业查询工具,并让同学们利用此方法试一试,并和直接运用搜索引擎查询进行比较,使学生更多享受网络的便利,对那位调皮学生小鹏更是一次积极的教育。
老师处理问题的方法不同,孩子收获的体验也会截然不同。我很庆幸,我没有简单粗暴否定学生,而是在充分备课、预设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合理想法予以肯定,使学生体验到被认可的快乐,巧妙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3.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不囿于教材
循规蹈矩、墨守成规的教学往往难以持续紧扣学生的兴奋点,也难以有效处置课堂突发事故。应对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恶作剧,需要教师适时调整教学思路,转变教学观念。而教学观念的转变,一定程度表现在对教材的取舍。教材为我们实施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蓝本,但绝非课堂教学的全部。照本宣科确实能图个省事,但要想真正促进和维持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还是应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基点,合理整合教学资源。
情景三:变声魔术师
在《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处理》教学过程中,涉及到声音的处理与加工,根据活动安排,我让学生给自己制作的多媒体作品画面配音,并加以编辑存储。有位男生小方,他在配音时故意学女生的音调发声,导致声音与画面效果严重不符,引得同学们满堂喝倒彩。我没有直接批评他,而是帮他撒了一个谎,我说小方是给大家玩了个魔术,借助了变调器,将男声转换成女声的,同学们也都非常好奇,急切地想学习变调器是怎样将男声变成女声的……
变调器作为一款实用的音频变调变速软件,其相关知识虽不属教材范畴,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却比较普遍。在遭遇上述恶作剧时,我敏锐捕捉到了拓展教学内容的契机,通过巧妙引导,让学生们充满强烈的求知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追求。
结语
总之,信息技术课堂恶作剧行为,产生原因诸多,表现形式多样,但是我们大可不必“谈虎色变”。信息技术学科本身的多元化、开放性特点,决定了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无限可能性。老师要善于运用教学智慧和技能,巧妙应对课堂上的事故。见招拆招、另辟蹊径,艺术化解学生的恶作剧,为我所用,则可能达到点石成金的效果,生成灵动、艺术的课堂,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