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生态理念

发表时间:2021/5/14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1年2月第4期   作者:李海涛
[导读] 针对小流域当前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要立足实际
        李海涛
        北京金河水务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市昌平区102200

        摘要:针对小流域当前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要立足实际,针对水污染以及水土流失等问题展开综合防治。秉承持续发展之原则,提高生态资源的利用效率,利用水利工程以及水污染等治理工程,合理设置农业生产用地,对于小流域的生态加以改善,不断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发展小流域综合治理价值。
        关键词: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理念
中图分类号;TV85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部分地区的不合理开发建设项目也越来越多,这也就导致了一些山丘地区的水土流失现象较为严重。现阶段,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正在不断提升,为了可以有效提高生态建设水平,从而更好地促进区域生态文明健康发展,我国应该制定出相应的扶持政策,水利部门应该积极开展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对现代化管理模式进行深入研究。
1小流域综合治理应遵循的原则
        1.1可持续发展
        小流域生态在综合治理过程需要结合流域水体、土壤等特点,按照地势以及气候环境对于环境要素关系加以协调,合理布局森林、草地以及农田,通过斜坡治理、开发农田等多种方式,提高农业产量,将林地面积不断扩大,发挥水土保持以及综合治理的经济效益。同时,为实现共同发展,还可联合其他行业共同治理,基于持续发展原则,利用主体产业,带动小流域周围其他产业,打造区域特色,将环境治理以及产业开发相互融合,不断优化农业结构,使得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重提升。
        1.2以人为本
        小流域的综合治理过程存在人为因素的影响,无论是水土保持,还是水污染治理,都离不开人力支持。因此,需要以人为本,强化人员管理,对于流域治理工作加强宣传,强化对于群众的教育,防止其产生破坏环境的行为,保证综合治理工作效率更高。
2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生态理念
        2.1控制外源
        控制外源的主要手段为小区的正本清源、河道沿河截污。控制外源是河道水质改善最直接有效的工程措施,也是采取其他技术措施的前提。通过正本清源的实施,可以有效控制末端污染源入河,达到源头雨污分流的目的。考虑到少许偷排、漏排情况,地下雨水管线无法100%保证全部雨污分流成功等情况,通过在箱涵设置截流槽、截流管将没有纳入雨污分流系统的污水进行截流,最大限度实现雨污分流,进行现状雨污混流整改,消除现有点源,杜绝新增污染源的产生。
        2.2水安全达标治理
        水安全问题永远是河道治理不变的主题曲。经过多年发展,深圳市主要河流基本完成河道综合整理,其防洪能力已达规划标准,但依旧存在一些小支流的局部河段行洪断面无法满足相应的防洪标准要求,在河道进行水环境综合治理时,需同步考虑河道行洪安全的复核,对不满足行洪安全的河段须结合景观布置进行河床拓宽或河岸加高等处理措施。特别是为保障河道水质,在箱涵内铺设沿河截流管等设施将缩小箱涵的行洪断面,对河道行洪安全影响比较大,因此更需要对河道行洪安全进行复核。水环境综合治理最终的方案确定需结合生态景观、行洪安全、水质保障等多种需求进行选取。
        2.3做好水生态治理
        2.3.1自然修复
        使用自然修复的方式,利用生态系统清洁功能,对于小流域周围生态环境高效利用,通过自我修复,提高水土保持效果。小流域周围通常会存在特定面积的林木资源,不同植物存在生长周期各不相同。

同时,如果林木、水体等受到破坏,需要特定时间才能修复,此时,需要加强管理,预防自然环境如气温、病虫害等问题或者人为因素导致的环境破坏问题,提前制定防护措施,保护水土。按照持续发展原则,从小流域生态角度出发,制定综合治理规章制度,加大监管力度,向民众广泛宣传,建立生态管理组织。结合国家法规,对于流域内部生态环境加以改善。例如:可使用封山育林措施,未经过审批,禁止在小流域周围林地进行放牧、垂钓或者砍伐,规避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破坏。同时,还须定期对于林区环境进行清理,制定火灾、洪灾预警机制,管理农田水利,营造优良的环境,快速恢复生态,提高环境治理效果。
        2.3.2人工修复
        如果小流域周围草地、林木等面积较小时,可采取“水保林”以及“树林补植”等措施,通过勘察,结合当地生态特点以及植物生长特点,秉承生物多样化原则以及可持续发展原则,选择合适的苗木。针对坡度陡、土层贫瘠的区域,可采取人工修复的方式,将植被覆盖面积不断增加。还可使用小坡度地块种植果树,便于管理,保证林木成活率,经济效益良好,将小流域生态有效改善,治理水土流失。人工修复期间,应该严格按照植物特点以及小流域水土流失情况选择植被,修复过程需要避开农田以及水利设施区域,严格按照作物种类,采取修复措施。修复之后及时除草,做好病虫害的防治以及管理等工作,提高小流域植被修复质量。
        2.4水景观治理
        为加强小流域的水景观治理,还可在流域周边的水景观沟道或者美化水库周边环境,种植具备观赏价值的榆树或者松柏,还可种植具有经济价值的果树,或者种植花卉、草皮等,打造水清岸绿的河道景观,配合沟渠清淤和整治工作,强化景观治理效果。
        从持续发展角度出发,对于原有破面的生态及时修复,既可植树种草,也可建设田间工程,具体可结合坡度大小,选择坡面治理措施。如果坡度小于5°,对于斜坡、顺坡垄等位置,可使用横坡垄的治理方式;对于坡度在5°~15°的坡面,如果土层性质以及土壤环境适合作物生长,可将其改成地耕植物区,可沿等高线展开整地,并挖设排水沟,打造梯田。如果坡度大于15°,可因地制宜,配置林木植被,保证植被在河边上能顺利成长,降低坡面水土流失问题。特别是在雨季,能够有效降低雨水对于地面的冲击,导致地表被侵蚀或者地面裸露等问题。
        2.5布设护岸林
        布设护岸林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防止河岸以及池塘边受到冲蚀,同时也阻拦了岸边泥沙的下泄,使得水库的水位始终保持在标准高度。要注意对树种进行合理选择,一般情况下,河流护岸林的建设应该考虑选择那些耐水湿效果理想、根系发达的树种,主要包括白毛杨、三倍体白毛杨、垂柳、白蜡以及中林美荷杨等等。在对其进行抚育管理的时候,通常要在7—8月份进行松土、除草以及培土,这样可以保证护岸林的生长更加健康。同时要注意包括护岸林树木的树冠,对树木进行定期修剪,保证树冠的长度可以占树高整体长度的三分之二。从树种种植的第二年开始对其进行平茬处理,并且要注意对林木的病虫害进行防治。对于杨树树种来说,往往容易患有溃疡病以及烂皮病,并且天牛等害虫也会对杨树的正常生长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要注意选择专用药物对其进行针对性防治。应该进一步提升幼林抚育的力度,实行3年5次的抚育管理操作,当第一年造林完成之后,第二年7—8月份要对影响树木生长的杂草进行铲除,保证在此过程中不会伤到苗木。
结束语
        总之,小流域水体污染以及水土保持的综合治理,需要从区域发展以及环境现状综合出发,结合不同治理目标,采取差异化措施,全方位治理水体污染以及水土流失等问题,秉承持续发展原则,合理运用生态修复、污染治理工程、水土保持措施等,将小流域生态有效改善,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善生态,土地资源,加速小流域经济、生态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锦辉,赵蓉,史晓新,等.河湖水系生态保护与修复对策[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8(4):1-4,107.
[2]谷勇峰,李梅,陈淑芳,等.城市河道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3(4):25-29,46.
[3]苏锴.生态景观河道综合治理规划与实施[J].水利技术监督,2020(2):95-9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