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文本,活化训练点

发表时间:2021/5/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7月1期   作者:张彩娜
[导读]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

张彩娜   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第六小学  233700
【摘要】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
【关键词】训练;培养;运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7-054-01

        语文课就要挖掘文本,找到训练点,对学生进行各种能力训练。但是纵观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却经常忽略了这一点,只是把教学目标放在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上;而课堂教学时间也主要用在理解课文内容,突破文章难点上,大家都只是在教课文,而不是把课文当做学生学习的“材料”和“例子”。一堂课下来,学生只是加深了对文本的解读,对文章情感的理解,却没有在学习方法上受益,忽视了语言的积累和运用。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挖掘文本,活化训练点,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呢?下面我就简单谈谈几点想法。
        一、悉心指导,品读感悟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是有道理的,因为读书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如果学生没有没有把课文读熟、读透,教师讲得再多都是无用的,因为那只是教师的理解和感悟,而不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感悟到的。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朗读的方式很多,有齐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教师引读等,教师根据学情进行选择。当然,学生的朗读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不论采用哪种方法,最主要的还是要选好训练点,给学生朗读上的指导和帮助,使他们能掌握方法、举一反三。例如:我教学《陶罐和铁罐》这篇课文时,由于对话较多,我就在让学生分角色读,开始学生读不出人物的特点,这时我引导学生关注对话前面的提示语,让学生根据提示语去揣摩该怎样读,那学生再读的时候感受就不同了。同时告诉学生要想读好引号里面的话,要注意引号外面的关键词,因为它是提醒你怎么去读的。这样学生就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一种朗读方法。再遇到这样类似的文章他们就能读好了。不同的文章朗读方法的指导也不尽相同,比如:有批注、有联系上下文反复品味、有想象画面等,所以寻求朗读的最佳路径,要因文而异、因人而异,但是教师的指导要尽量使学生的朗读呈梯度向前发展。
        二、尊重个性,放飞思维
        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所以作为教师在每一节课,都要尽量设计训练学生思维的一两个点,让学生勤于思考。当然,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时不能一步一步带领学生进入自己设计的思路上去,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和独特见解,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这样会禁锢学生的思维,让他们陷入一种答案式的学习中,教师要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景阳冈》一课时,我问同学们武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时,有的同学说:“武松勇敢。”有的同学说:“武松胆子大,又很豪放。”还有的说:“武松勇敢机智,是个大英雄。”我听了不住点头,突然一个平时喜欢捣蛋的家伙大声说道:“武松是英雄这不假,可他也有一点不好!”,同学们哄然大笑。于是我就问:“他哪一点不好呀?”他回答说:“店家追出来拦他不要上冈,可他不听,他不能接受别人的劝告。”“多么独特的见解呀!”我当场就赞扬了她,并对她能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给予了肯定。


同学们立刻给予她热烈的掌声。这样班上敢发表不同意见的同学越来越多了。他们思维就像幼苗在这没有束缚的空间里茁壮成长。对于学生这种独特的想法,我们要充分尊重,并留给他们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机会。
        三、营造氛围,乐于表达
        语言表达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思维最有效的工具。口头表达能力的发展影响孩子交际思维多方面的能力发展。教师应加强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要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表达和运用的欲望。这需要教师做好以下工作:首先要学会赏识学生。当我们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孩子,并且真诚的表扬、鼓励孩子,他们才敢于表达。例如:我在教学中经常会让学生用课文中的四字词语或学生喜欢的词语说一段话。对于基础好的学生,让他们用三至五个词语说一段话;对于基础不太好的学生,我会降低难度,让他们用上两个词语说一句话或两句话。刚开始,有的学生词语运用不准确,有的话说的不完整。我总是微笑着和他们说:“没关系,你已经用对了一个词语,我相信你会越来越好。”每次我都会尽可能地挖掘他们的闪光点,给予学生乐于表达的动力。其次,还要拥有孩子般童真思维方式和观察角度。用一种孩子的语言去和孩子沟通。如教学《荷叶圆圆》一课,“荷叶是青蛙的歌台,是蜻蜓的停机坪,是小水珠的摇篮”。你觉得荷叶是什么呢?让学生联系生活,发挥想象,说一说。有的孩子说:“荷叶是小朋友的凉帽,小朋友躲在荷叶下,高兴地笑呀笑。”还有的孩子说:“荷叶是小鱼儿的秋千,鱼儿在秋千上舒服地摇呀摇。”在这种童真的语言中,我感受孩子丰富的想象力,我给予孩子们了大大的表扬,更加激发了学生在课堂上表达和说的欲望。教师要意识到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不能仅限于口语交际课,每一节课、每一种体裁、每一个学段都可以去训练,让每个学生都能勇敢地站出来愿意表达、乐于表达。
        四、找准切入,易于动笔
        阅读和积累就是为写作铺路的,写作是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也是最高呈现。如何让学生易于动笔,这是每位老师都关注的,也是最重要的任务。叶圣陶老先生说:“语文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让学生能举一反三,练习写作的技巧。”也有专家说“阅读教学要指向写作”。这都强调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渗透作文练习指导的意识。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教案,努力寻找写作训练的切入点,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拿起笔写出心中的话。教师根据文本的不同,采取多种形式的训练。可以仿写精彩的段落或片段,比如:在教学中《威尼斯的小艇》一课,就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好”这一段,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进行仿写。训练学生的动笔的方式很多,有续写结尾、补白、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改写等。在习作训练中,教师写还要把握一个原则:只要学生想写就意味着成功,至于他们写得好与坏,教师无需要求太严格,要给学生降低难度,让他们觉得写作是件很容易的事情,并能感到写作带来的荣耀与愉悦。只要学生愿意写、想写,通过多写、多练,作文迟早会写好的。
        诚然,一堂课短短的四十分钟,课堂不应该成为教师展现自己技能的舞台,而是应该真真切切地对孩子习能力的训练。虽然做不到面面俱到,样样能力都培养,只要能做到一课一得就行了。一节课下来,教师要反思这节课训练了学生的哪种能力?学生掌握了多少?能不能把学到的知识迁移运用?这才是至关重要的,我相信只要教师在每一节课,都能去挖掘文本、扎扎实实地训练,学生的语文的各方面的能力必定能提高。
参考文献
[1]《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王荣生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版.
[2]《小学语文文本解读》华闫学著,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版.
[3]《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之我见》叶澜著.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