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在中职语文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发表时间:2021/5/1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1月第3期(下)   作者: 王 利 欧肖萍
[导读] 《大学》是儒家四书之一,相传为孔子弟子曾子所作,2000余字,提出了“三纲”“八目”
        王  利  欧肖萍
        东莞市电子科技学校 广东省 东莞市523710
        摘要   《大学》是儒家四书之一,相传为孔子弟子曾子所作,2000余字,提出了“三纲”“八目”,强调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是一部儒家的经典教育理论著作。宋元以后,它成为官方钦定科举考试的教科书,千年来《大学》点亮了古往今来无数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教学之路。笔者将从明德至善、格物致知、修齐治平等三个方面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实践,谈一下《大学》的核心教育思想在其中职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重要价值和作用。
        关键词  《大学》 中职语文  教育教学
                
        一、明德至善与立德树人
        明德至善是大学的宗旨纲领和成圣之道。《大学》开宗明义提出“三纲”即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告诉我们人活着的终极目的就是从彰明德行走向至善之境,成为圣人,其中明德是根本,新民是目的,至善是境界。后面讲到实现三纲目标的八条路径,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四个是修身的方法,后三个家庭和睦、社会繁荣、天下太平是修身的目的,离开修身立德其它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修身即修心,修心即修德,要修炼成君子,就要明确人生目标——“知其所止”,要做到谨言慎行——“慎独”,要克制欲望——“克明德”,要打磨德行——“切磋琢磨”,要不断反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要懂得处世之道——“絜矩之道”。修炼一颗正直善良的内心,达到道德上的完善和人格上的完美,最后成为君子、仁者、圣人,做到“仁者无敌”。
        “富润屋,德润身”、“德者本也,财者末也”、“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做官的要有官德、经商的要有商道、教书的要有师德、做工的要有职业素养,厚德方能载物,厚德方能致远。作为教师,教书育人,立德树人,倘若没有师德,不以学生为本,不关爱学生身心成长,终究会被赶下讲台。反观当下,今天面对千年不遇的新冠疫情施虐,我们更要修炼强大的内心,向医生、护士、专家、志愿者、解放军等抗疫英雄学习,彰显人类同舟共济、舍小家顾大家的情怀,利用自己的技能和资源去互相救助,迎难而上,不惧黑暗,冲在抗疫第一线。倘若我们没有这样的勇气、技能和机会,稳住惶恐动乱内心,知晓是非对错,做好本职工作,服从政府安排,少出行出游,少冷眼旁观,不要为社会增加麻烦和风险。我们在学生教育过程中也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德育为先,三全育人,先学做人,再去学技做事,时刻坚守品德教育的发展方向。国家非常重视师德教育,每年九月份开展师德学习活动月,推选全国优秀教师模范,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全面整治违反师德师风的行为,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这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败,意义重大。
二、格物致知与工匠精神
        格物致知是大学的为学之道和修炼法门。《大学》提出“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格物是致知的前提,致知是诚意的前提,诚意是正心的前提,正心又是修身的前提,身修方可齐家治国平天下,层层递进,不断精进,所以格物是古代读书人士大夫获取知识的根本方法。《大学》中进一步提出格物致知的方法和路径,“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学习方法,定好目标,坚持不懈,长久思索,不断实践,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中庸》提到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也是格物致知学习方法的具体化。我们中职学校要培养技能和素养双优的“大国工匠”,没有这种格物致知、持之以恒、坚忍不拔的学习态度和精神毅力是不行的。学生不仅要在书本上学习文化基础和技能原理,更要在实训室、厂房车间里、竞赛场上反复学习、思考、探索、实践、比拼,做到敬业、专注、精益、创新,不断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最终形成自己的技能,这也就是我们中职学校所推崇的“工匠精神”。反观当今社会心浮气躁,追求 “短、平、快”(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即时利益,从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灵魂,当其他企业热衷于“圈钱、做死某款产品、再出新品、再圈钱”的循环时,坚持“工匠精神”的企业,依靠信念、信仰,看着产品不断改进、不断完善,最终通过高标准要求历练之后,成为众多用户的骄傲,无论成功与否,这个过程他们的精神是完完全全的享受,是真正做企业者所为。古代的鲁班、庖丁、石匠、轮扁、卖油翁等等,瑞士的钟表、德国的机械、日本的寿司、法国的香水等等,都是在格物致知、精益求精方面做出了榜样,“工匠精神”并非是西方舶来品,就是儒家“格物致知”为学之道在现代的延续和发展。
三、修齐治平与家风教育
        修齐治平是大学的处世和治世之道,是古代乃至今天每个实现人生远大抱
负的人都必须终生践行的行为路径。《大学》中提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体现了儒家积极入仕的思想,是每个读书人的人生规划,是一个有先有后、层层递进的人生规划系统。修身立德是基础,通过修身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更好地使家庭和睦处理家庭矛盾,更好地学而优则仕,做忠臣良相辅佐君王造福社会。曾国藩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奉行大学之道的名臣,特别重视齐家即家庭教育,留下1500封《曾国藩家书》,记载了30年为官做人的心得体会,包括教子、持家、交友、为人、用世、理财、治学、治军、从政等方方面面,通过不断修身律己,以德为官,不断走向成功。曾国藩对孩子的教育是齐家思想的中心,认为“不愿子孙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人”,为孩子制定严格的学习计划,确定严谨为人的行为准则,使得曾家人才辈出,曾国藩家族中诸如曾纪泽等有成就者就有240多位,家族兴旺。梁启超九个孩子皆成才,被誉为“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傅雷有2个儿子,一个是著名钢琴大师,一个是英语特级教师等等,也是得益于家风教育的成功。家风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潜移默化影响孩子的成长,孝、悌、忠、信、仁、礼、义、廉、耻等儒家认可的多种德行构成了家风的主干,个人修养成功才有良好的家风,家风正了社会风气才正,正可谓“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今天的社会日趋浮躁,道德滑坡,功利主义抬头,拜金主义大兴,精致利己主义者比比皆是,追名逐利,片面追求孩子成绩,上名校,讲收入,没有多少人去关注和营造良好的家风。我们职业学校有很多问题学生,经常违纪处分,被视为差等生,不仅学习成绩差,思想品德也差,受到社会歧视,而且品德差更是让我们担忧之处,归根结底还要从原生家庭寻找根源,要看他的家长怎么样,家风教教如何,直接决定了孩子的性情、品德和价值取向,所以我们今天更加重视家风教育,重视家校共育,每个学校都建立家委会,定期开展家访和家长会,家校携手共同呵护孩子身心健康成长,根源和意义就在这里。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重读古人经典,发掘微言大义,学习古人对于道德人格的极致追求、“格物致知”的方法、治家用世的路径,不断地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日日反省,天天精进,用个人的修养去影响自己的孩子、家人、朋友、学生、邻居及其他人,共同进步,让个人幸福、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才是学习《大学》的当代意义所在。
        本文为我校语文教师欧肖萍主持的“广东省教育厅2020年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大湾区背景下中职动漫专业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课题编号为GDZZJG2020356??阶段性成果
        
        
    王利,1979年6月生 语文中级讲师,硕士研究生,
        欧肖萍,1985年5月生,语文中级讲师,硕士研究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