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发表时间:2021/5/1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1月第3期(下)   作者:李红芬
[导读] 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小学生在将来学习过程中运用创新意识思维的能力
        李红芬

        安宁市石江学校   

        [摘要]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小学生在将来学习过程中运用创新意识思维的能力。通过对笔者教学实践的研究分析和总结提炼,论述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方法,探寻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创新思维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和明确的任务。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呢?    
         一、质疑问难,激发探究欲。
        古人云:“为学患无疑”。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拥有创新能力的人必须具备敢于质疑的思维品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激起探求新知的欲望,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如在进行《夜间飞行的秘密》一课的阅读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阅读时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一边阅读文章一边结合课文内容提出了“飞机的夜间飞行和蝙蝠有什么关系呢?”、“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探路的?”根据课文的写法提出了“为什么课文没有具体写后两次实验?”、还有学生阅读文章后后联系生活实际提出了“飞机在夜间飞行仅靠雷达就可以了吗?”“飞蛾、萤火虫、猫头鹰,它们在夜间活动也是靠超声波吗?”“超声波在生活中还有什么用途?”等问题。这些从不同角度提出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都是凭借学生的探究欲敢于尝试而得到的。      
        二、巧设悬念,激起创新兴趣。
        教师必须巧设疑问,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曹冲称象》这篇文章,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曹冲为什么称象?曹冲是怎么称象的?曹冲称象的结果怎么样?提问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一个大大的悬念,唤起他们的好奇心,使学习兴趣油然而生。
    三、联系实际,激发创新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实际相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如教学《狐狸分奶酪》一文后,教师可以组织以《狐狸和两只小熊你支持谁》为主题的辩论,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辩论赛”活动。用主题活动的激趣,唤起了学生探究欲,扩大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
        四、填补留白,发散创新思维。
        所谓“留白”,是指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合理的利用这些“留白”,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学习《坐井观天》一课,在本课最后教学环节中,我设计了通过挖掘青蛙和小鸟的心理活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续编第四次对话。

教学这一环节时,我这样启发学生想象:青蛙听了小鸟的话,真的跳出了井口,它一下子惊呆了,看见了____________,于是对小鸟说“_______。”小鸟说“_______。”……学生各抒己见,在想象中思维互想碰撞,在文中没有出现的心理留白处创新,练习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也训练了思维的灵活性。
        五、异想天开,拓展创新思维。
        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边的。在教学《我变成了一棵树》时紧紧扣住教学要求,循序渐进地进行想象能力的培养,安排了说话练习“如果你也会变,你想变成什么?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让每一个学生通过想象激发创造的灵感,体会成功的喜悦。
        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质疑精神的心理依据。善于质疑的创造发明者无不是充满自信的人;相反,经常怀疑自己的人是很难成功的,也很难提出有创意的观点。要培养的质疑精神,就必须保护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有一个学生在初读课文后提出诸葛亮是“骗”来的箭,为什么课题中却说是“借”呢?此刻引起了全班学生的哄堂大笑?当教师问及原因时,大家却哑口无言。其实细想起来这位学生的提问是很有价值的,教师应表扬他的勇于质疑的精神,并鼓励学生分析课文探究原因,结果发现正因有“借”才有“还”,暗示军造箭射自己,体会到了诸葛亮的职明才干,此时大家对于原先提出问题的学生赞叹不已,那位学生也正应有教师的支持和学生的赞赏而对自己更有信心,从此大胆质疑。因此,只有让学生时刻在“我能创造,我能成功”的信念中前进和发展。只有有了自信心,学生才敢于独立思考,才能于捕捉疑问确定为进攻的目标,并坚持不懈地去努力实现。
  七、培养学生的寻疑意识。
        所谓寻疑意识,是指学习者在头脑中始终带着寻找问题的意识,以怀疑的眼光出现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去捕捉其中可供设疑的细节,挖掘疑点价值,在思想的闪光中时不时迸射出有新意的问题和出人意料的观点。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寻疑意识呢?关键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培养习惯。引导学生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对鲁迅先生说的话:“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这一句寻疑:仅仅是说鲁迅记性好吗?鲁迅在夸耀自己吗?只是批评作者吗?批评只是手段,包含对作者的关心和爱护。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眼中充满了疑惑。经过一番寻疑,让学生更深一层体会课文内涵。因此,寻疑可以在各个方面,各个角落,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寻疑行为,从而肯定结果,激发寻疑兴趣。其次,寻疑贵在主动。只有具有主动积极的精神品质,才能寻找到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注意引导,让学生乐于寻疑。在主动的探究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也得到提升和发展。
        从疑问——探索——发现——创新这一路径中显而易见,只有把握好质疑这一关,才能启动创新思维,捕捉创新灵感,并坚持不懈最终取得创新成果。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多形式、多渠道、多角度地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动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以此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那么,埋在孩子们心底的智慧种子,就一定能生根、开花、并结出丰硕的创新之果。
[参考文献]
1.《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年;
2.《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12月;
3.《学校教育心理学》,河南大学出版社,2019年5月;
4.《创造心理学》,中国青年出版社,2019年5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