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初探

发表时间:2021/5/1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第3期(下)   作者:王玲燕
[导读] 本文分析了小学心理健康教学方面的不足,从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关注程度
        王玲燕
        无锡市宜兴市宜丰小学,无锡 宜兴214200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小学心理健康教学方面的不足,从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关注程度、找准道德与法治课程跟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点、构建体验式教学情境这几个方面介绍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课程的策略,对于道德与法治教师具有参考意义。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心理健康;融合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影响了学生人生价值观的正确建立,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方式方法,潜移默化的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1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足
        在小学课堂上,教师将学生的课程学习和考试成绩作为重点,对于学生的心理状态却缺乏足够的关注。长此以往,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下降,学生得不到心理辅导,就会出现一部分放弃了上进甚至厌恶学习的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影响了个人发展。
        1.2 存在不可控因素
        学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干扰,影响个人心理状态的健康成长。例如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世界无法自拔,整日以聊天或游戏为乐,严重脱离现实,心理状态向着不健康的方向发展。各种不可控的因素自互联网大量灌输到学生身上,产生了较多负面影响。
        1.3 心理健康教育力量不足
        部分学校由于缺乏重视,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缺乏有经验的教师,甚至没有设置心理健康相关的教学课程。或者部分小学在进行心理教学时,无法深入学生所关心的话题,教学无法产生充足的效果。在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教师往往将课本的基础知识点进行简单的介绍,未能联系心理健康相关的内容综合指导学生。由于教师在心理教学方面的经验不足,无法准确的指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1.4 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特点不够明显
        心理健康相当于一个新兴的教学内容,在许多学校中应用范围比较狭窄,其学科特点不明显,教师无法根据明确的标准进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类教学工作往往需要有针对性性的辅导,而不像一对多对大量的学生进行授课,一对多很难起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而且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很难让教师把控到,无法针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心理健康状态进行评价。
        2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2.1 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关注程度
        心理健康教学的开展离不开教师对学生个人状态的把握,教师只有将每个学生的思想健康状态都掌握了,才能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教学活动,并针对学生的个人需求进行相关的教学能力提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加强对学生行为状态的关注度,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也可以与学生的任课老师或者班主任沟通了解一些学生的心理状态,或者与学生的父母或者周围的同学了解其心理状态。教师还可以在班级内部设置一个悄悄话小箱子,让学生将自己遇到的问题或者想对教师说又不敢开口的话题写成一张小纸条放在信箱里,让教师可以更直接的了解学生的心理诉求。
        教师通过多种渠道沟通了解完学生的个人状态后,根据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或心理需求问题分类情况从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中找到类同点,在课堂教学时可以进行针对性的课程讲解,引导这部分学生心理健康的正常发展,建立起和谐稳定的班级氛围。可以根据沟通的结果,结合学生的喜好或心理诉求,组织开放性的课程讲解,以此增加学生对掺入心理教学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兴趣。


        2.2 找准道德与法治课程跟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点
        道德与法治课程跟心理健康教学的结合需要教师根据经验寻找合适的融合点位。在涉及到德育的课程时注意结合学生生活情况,重点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正常发展。两者的高效融合离不开教师对于教学资源的掌握程度,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课程内容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这一目标进行合适的题材、案例选取,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将相关案例引入到道德与法治课堂上,使得融合的课程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例如在“我是班级值日生”这一堂课中,我从值日生怎么值日这个基础延伸出去,让学生明白与同学之间该使用的沟通交流方式。在这堂课中,可以使用绘本教材,让学生阅读故事画面中积极参与打扫卫生还能在空余时间帮助其他同学检查作业的那名女值日生;让学生看到胡乱指挥,不愿意意身体力行的参与到值日工作的羊同学;让学生发现值日工作中遇到的各种例如同学不服从安排、无法合理的安排学生值日、刚打扫还的垃圾又被同学踩乱却也差点绊倒同学以及同学乱丢垃圾增加了值日的负担这些问题;通过“我是值日生”这节课,我将学生之间的矛盾凸显出来,通过积极的引导梳理部分学生心中的怨言,引导学生向着积极做值日还能帮其他人的女值日生学习,避免出现作威作福随意安排其他同学工作的同时还各种挑毛病的情况,培养学生以集体为荣,做事情团结合作,热爱劳动的良好个人习惯,进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正常发展。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也应该针对学生容易受到互联网影响、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干扰,影响个人心理状态的健康成长这一情况,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生活习惯,防止学生沉迷于网络世界无法自拔,整日以聊天或游戏为乐,严重脱离现实,心理状态向着不健康的方向发展。因为学生受到互联网影响的时间往往是空闲的假期时间,教师可以基于此在“周末巧安排”这一节课中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生活习惯,结合图文故事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在课堂上共享各自的周末生活安排,让学生了解到正确的周末安排方式,了解到还有许多互联网或者游戏给不了的精彩生活,引导学生建立起正确的生活习惯,从而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
        2.3 构建体验式教学情境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参与游戏活动的方式,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心理状态的健康发展。例如在讲解“同学相伴”这堂课时,我通过游戏引导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同学关系,在和谐友好的同学相处之中促进心理状态的健康成长。游戏主题可以是画脸谱,让五个同学为一组,分成多个小队,每个小组的五个成员都蒙面分别画出脸谱圆圈内的眼睛、鼻子、耳朵、嘴巴和眉毛,画完之后检验各个小队画的脸谱五官谁最标准,最后让学生们选举,我再根据结果进行点评,为最佳作品组表扬,对他们合作互助的作品表示肯定,以此引出自己的教学目标,让学生们明白团结互助的做人道理,促进个人心理健康发展。引导学生们做游戏不是为了评出谁表现最好,而是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沮丧,锻炼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游戏中明白做人的道理。例如在“大家一起来”的授课时,我组织学生进行盲人摸象的游戏,分成几个小组进行互助合作式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争分夺秒过障碍的过程中了解到合作互助的重要性,也可以体验游戏中争分夺秒的刺激感,增强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促进心理状态的健康成长。除了游戏之外,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表演或者辩论活动,让表演的学生明白角色的真谛,从而让自己的心理状态得到成长;让辩论的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辩论题目的内涵,在寻找论点论据的过程中得到成长。
        3 结束语
        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通过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关注程度、找准道德与法治课程跟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点以及构建体验式教学情境这几种方式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的融入课堂,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陈萍.浅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J].学周刊,2019(11):62-63.
        [2] 曾婷婷.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J].江苏教育研究,2018(5):90-92.
        [3] 牛生才,卢义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J].名师在线,2019(26):08-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