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发表时间:2021/5/11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1月第3期   作者:田 地
[导读] 史料是历史学科存在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关键部分

        田 地
        济宁学院附属中学  山东省济宁市  272000
        摘要:史料是历史学科存在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关键部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史料的阅读、研究、分析和理解,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研究意识。如果史料形式较为生动有趣,还能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历史学科对学生的吸引力。但是,史料教学并不是向学生展示足够多的史料就可以的,在选择和应用上也要讲究技巧,否则学生很容易陷入过多内容不可自拔,找不到明确的方向和重点。因此,教师在史料教学的具体操作上要加以注意,要以对史料和史料教学的深刻理解为基础开展教学活动,才能充分发挥出史料教学对于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史料;初中历史;教学应用
        1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1.1引入史料有助于学生形象思维的成长
        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以及解决能力是教师顺利开展各项教学活动的基础支撑,同时也是前提保障。教师通过运用文字、图片等史料,可以让学生明确相应的历史事件的本质与核心,并通过对史料的深入分析,来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逻辑思维,这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2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的历史感
        当代学生所处的时代距离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较为久远,教师在传统的教学中只是向学生讲解教材上的内容,往往难以使学生感受到年代感和历史感。史料大都是从古流传至今的内容,经历了长期的社会演变过程,具有较强的历史感。基于此情况,初中历史教师将各种图片史料、文字史料、视频史料引入课堂就能够充分增强课堂教学的历史感,使学生感受到强烈的历史氛围。比如教师结合着一些史料视频向学生讲解历史知识,有利于通过视频中的人的着装、交通工具、建筑风格等内容增强课堂的历史感,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学习感受。
        2初中历史史料教学的应用策略
        2.1以课程标准为核心
        史料教学不是只拿出史料就可以的。具体操作中一个首先要明确的问题就是要以课程标准为核心。因为现存的史料实在是太丰富了,并不全都适合初中学习。比如,某个太平洋海岛上的土著文物,对于研究太平洋人类文明史这一历史细分领域主题来说是必要的,但既不符合课程标准,也超过了初中学生的能力水平,所以并不适合拿到初中历史课堂上。这是很多教师都容易犯下的错误,有可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或导致学生对历史学科认识的扭曲,应竭力避免。
        2.2史料选取应直观易懂
        初中阶段的学生认知水平较低,他们比较容易接受直观易懂的东西。所以,初中历史教师在选取史料的时候应当结合学生的认知特征,选择一些比较直观且易懂的资料,尽量采用图片或者视频资料。虽然选择一些原始资料会让学生感到更加具有真实感和历史感,但是这些资料往往比较晦涩难懂,这样反而无法很好地将史料的教学价值充分发挥出来。例如,有些教师在介绍中国古代历史时,会经常引用一些文言文,这样不仅无法很好地帮助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理解,同时还会让学生对历史产生畏惧感。但是如果教师在课堂上适时地为学生播放有关我国古代的图片或者视频资料,就能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历史,进而更好地对课本上的知识进行理解。
        2.3运用史料培养学生的思辨性
        学生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发展是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重的内容,初中历史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应当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应用史料进行教学时应当组织学生对史料中的历史事件进行评价,推动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优点与缺点,教导学生秉持着客观公正的原则评价史料,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基于此目标,教师需要让学生结合历史发展的结果评价某些历史事件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帮助学生树立联系与发展的观念,推动学生联系当今社会的现实情况客观、全面地评价历史事件。
        在引入史料后,教师可以结合史料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对史料的影响进行论证。在开展辩论赛时,教师需要将学生分成两个组,使一组学生论证史料中的历史事件的积极影响,同时使另外一组学生论证史料中的历史事件的消极影响,以此来推动学生自主分析某些历史事件的历史地位。教师也可以结合教材内容确定辩论主题,让学生运用史料进行论证,以此来培养学生对课本知识以及史料的思辨能力。除此之外,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和史料提出有价值的课堂问题,为学生创设具体的问题探究情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阐述问题的答案,推动学生互相学习彼此的思维方式,帮助学生分析和探究重大历史事件,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
        2.4创造学习媒介,助力学生想象
        初中生想要学好历史知识,则需要将自己置身于相应历史时空当中,观察历史事件的整体发展态势,充分掌握历史人物的思想特征,研究当时那段历史所存在的重要价值等。史料是强化历史时空联系的重要媒介,可以为学生历史学习提供充足的理论支撑和事实依据,同时也有充足的教学代入感,很容易让学生做出科学合理的想象,更为真实地感知历史发展情况并了解历史的本质,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需要为学生创设开放活跃的学习情境,加大对教材中的史料内容的应用,以此来保证学生更具代入感地融入历史事件当中,感知其发展并明确历史的本质,此种教学方法对降低历史学习难度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而言,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另外,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历史教材中存在诸多史料,包括图标和图片等史料充足,但却并不能说明教学可以完全利用教材开展教学工作,在历史教学当中,教师需要注意引用史料的多样化。单纯的文字资料很有可能导致学生出现视觉疲劳的问题,如果同一种教学模式运用时间过长,则会导致学生失去对史料学习的积极性,而单纯的图片资料则会导致学生眼花缭乱,严重影响学生的课堂注意力的形成。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使用史料的过程中能够做到张弛有度,同时保障类型的多元化,互相印证,不能为使用史料而使用,而是需要积极地发挥出史料所具备的教化作用,为学生的综合成长提供铺垫,这样才能够切实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有效提升教学成效,为学生想象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2.5注意史料的契合度
        在教学中,初中历史教师应当分清教学的重点内容和辅助内容,形成史料教学服务于课本内容教学的思想意识,抓住课本内容的教学重点,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史料。因此,教师在应用史料讲解历史知识时,应当注意史料内容与课堂教学内容的契合性,重点选用一些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史料,以此来保证史料在课堂教学中的价值。当选择史料时,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经验,深度分析教学内容中的历史背景、历史文化、影响结果等内容,然后选择与这些内容相关的历史故事、器物、场景等。比如当讲解历史发展中的社会文化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就要立足于“文化”的主题,结合教材内容中的关键信息如时间、地点等选择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历史文化史料,使史料内容和教材知识之间产生密切的联系。
        结论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史料进行教学,不仅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教学内容,为学生选取合适的史料,以此来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对历史知识点进行理解,进而实现高效的历史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李玲.史料实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文理导航,2018,000(012):46-47.
        [2]王荣君.史料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18(006):94-95.
        [3]王珊红.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教育界:基础教育,2018,000(007):P.111-1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