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燕
镇江技师学院 江苏省镇江市 212300
内容摘要:目前的化学教学,过多的倾向于就知识点讲知识点,而忽视了一些有益于掌握知识点的途径,比如化学史教学。新课程的实施,为重新审视学科科学史的教育价值提供了契机。在职校化学教学中引入化学史教学,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逆商指数。本文从目前化学教学中运用化学史实的现状;在化学教学中运用化学史实有何好处;在化学教学中如何运用化学史实等3个方面进行论述。希望能为在职校化学教学中运用化学史和开展相关研究,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素质教育是要达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所以在这样大的方针引领下,中学化学教学改革应遵循的原则之一是化学、化学史和化学教育相结合的“三位一体”原则。我国著名化学家傅鹰说过这样一句话:“化学给人以知识,化学史则给人以智慧。”化学教学同化学史的结合,已经成为化学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向,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我国现在试用的各种新教材中增加了部分化学史知识,在实际教学中,化学史知识常常被轻描淡写,甚至被打入“冷宫”,其应有的价值与功能没能充分发挥。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有以下两个主要方面:
1、对史料缺乏深层次、多角度的挖掘
在化学的发展史中,许多化学家为了揭示出物质世界的奥秘,耗尽了毕生的心血。在每一个激动人心的重大成果之前,无不是一条曲折而又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求索之路;在它的背后无不是一段生动、真实、发人深思的人生经历。比如:学到元素周期表,可以谈谈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挖挖”它编制过程中的故事,有利于学生对周期表的学习,化学史是一个充满了科学和人文精神的立体时空。
2、化学史教学的手段过于陈旧
史实的枯燥叙述、简单罗列,且?“述而不论?”,虽然在化学教学中加入了化学史,但教学手段乏味而沉闷,激不起学生的兴趣。要使化学史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就要改变陈旧的教学手段,让那些过去年代的人物和故事能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去打动学生的心灵。
化学教学中运用化学史实到底有哪些好处?这是我们必须正面回答的一个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下是我的一些观点。
1、运用化学史实,可培养学生怀疑的精神?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认知心理研究表明,一切思维活动都是从问题开始。因而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提出和明确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一方面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激发问题的学习情境,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怀疑精神。化学史对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怀疑精神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我在课堂教学中适当渗入了下列事例,近代科学家的奠基者、怀疑派化学家波义耳如果没有强烈的创造愿望和敢于怀疑的创新精神,便不可能促成化学从医药和炼金术中分离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些真实生动的事例,不仅使学生认识到“怀疑精神”在科学发明、创造中的重要作用,也使他们自觉养成科学的怀疑精神。同时,还为学生如何质疑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
?
2、运用化学史实,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时期,如果教师在课堂中能充分抓住这些心理特点,注意教学方式,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介绍波义耳是第一个把植物浸取液做酸碱指示剂的化学家,指示剂的发明缘起于赠送给波义耳的紫罗兰不小心被盐酸飞沫沾上而变色。这样结合化学史料创设的教学情境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以轻松、愉快、好奇的心情去观察周围世界、身边事物,探究化学世界的奥秘。
3、运用化学史实,可提高学生的逆商指数
现在的职校生普遍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皇帝”,在温室中成长的,父母一味追求的是子女的成绩。当上了中职离开父母时,各类问题都来了:学业上的压力、未来就业的不确定感、环境的不适应等等。部分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与调控能力较差,而对困境与重压,容易沉陷在消极的泥潭中而不能自拔。而我们的化学史中有许多关于科学家在经历了千百次失败的实验后,终获成功。这些带有正能量的事例无外乎会给学生以心灵的冲击,提升他们的抗挫折能力。
由上可知,在职校课堂中穿插化学史的教学,确实大有好处。它不仅可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还有利于学生的个体发展。那么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恰当运用化学史,使教学不只局限于现成知识的静态结论,还可以追溯到它的来源和动态演变,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模拟化学家的实验
并不是所有的化学家的实验都能被简单地模拟,也不是所有的化学原理都能被学生完全理解。教师可以选择那些原理和操作方法较为简单的实验,组织学生按化学家的方法重新演示;对于比较复杂、难度较高的,可以只做其中一部分,或利用多媒体进行原理模拟。
2、运用多媒体,再现历史
多媒体教学,是目前应用比较普遍的一种教学手段,可以用电影的片断再现当时的历史背景。例如,有关17世纪英国上层社会生活的电影片断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波义耳的生活;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片断可以让学生在评价哈伯时更加到位。而类似?“居里夫人?”这样优秀的传记影片更为教师提供了绝佳的条件,他们感受到了科学家在发现新的理论时那份来自内心的强烈冲击。就这样,那些久远的历史场景被生动地再现了,而学生的心灵也被深深打动了。
3、组织自由多元的讨论,融合科学与人文
当化学家们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被深深打动时,课堂的讨论才会活跃而深入。但是,要使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力,不仅要充分尊重学生、给予他们自由而开放的空间,教师更需要精心地准备,敏锐地捕捉讨论的切入点,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和讨论。
让化学史走进职校化学课堂,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会被化学家们在化学发现和发明过程中所体现的科学态度、高尚情怀,以及他们的追求真理的精神境界所感染。这种感染又会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结果、思想品质乃至他的整个人生都会产生深远影响。试问?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1】:A·J·Ihae《近代化学的发展》,1964年发表;
【2】《多元智能》霍华德·加德纳 著,2003年10月第二版;
【3】《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编写组编:《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7月北京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