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芳
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第四实验小学 253500
摘要:小学科学教育为学生未来进行自然学科的学习、物理、生物、化学等理科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有利于为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思维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作为一门具有极强实践性的基础学科,小学科学教育需要重视生活化教学,结合日常生活,更加生动地展示科学原理,从而推进小学科学教育的进程。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育;生活化教学;教学策略研究
进入新时期以来,小学教育改革获得了全新的进展。新时代要求教育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贴近生活,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实践经验和生活经验。尤其随着科技发展,生活中能够用于科学教育的素材越来越多,对于小学科学教育来说,如何将科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做好科学教育的生活化教学,是当下小学科学教育需要重点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一、小学科学教育生活化教学概述
(一)小学科学教育存在的误区
新时期以来,为提高小学教育的质量和教学效率,小学科学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小学教师往往存在着:1.忽略了生活化教学的生活化特征,设计的科学实验脱离了生活实际,丧失趣味性;2.教师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小学科学教育的生活化教学方面选择了过于简单或过于困难的生活素材,以至于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教师过于重视生活性教学,忽略了生活化教学只是教学手段,其根本是为了向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教学,导致教学效果与教学付出不成正比。
(二)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实施生活化教学,是具有教育层面和现实层面的双重意义的。首先,通过小学科学教育的生活化教学,能够有效提升科学教育的趣味性,使科学知识的讲授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乐于参与学习。同时,小学科学教育的生活化教学还能促进小学教育的互动性发展,有效彰显新课程改革下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达到推动小学教育深化体制改革的目的。
其次,从现实层面来说,推行小学科学教育的生活化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在生活中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培养出探索精神。而在“生活化”教学中,学生们能够真正体会科学的益处,真正地贯彻“学用结合”的教学方针,从而让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和辩证地看待世界的思想,有利于学生获取生活经验、培养健全的人格和“三观”[1]。
二、如何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展开生活化教学
(一)创设清晰准确的教学目标
要做好小学科学教育生活化教学,首先要做好教学目标的创设。教师应当以小学科学教育的新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准,制定符合教学需要的教育目标,并根据教学目标设定教学计划。这就要求,教师自身能够良好地挖掘科学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发掘出生活中与科学知识息息相关的教学内容,并将生活实践内容与科学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在课后作业、课外联系方面为学生提供进一步“生活化实践”的机会[2]。
如,教师可以在进行阳光与影子的科学知识教学中,通过灯光模拟太阳的运动轨迹,让学生亲身感受光线下影子的运动变化,从而让学生产生兴趣和疑问,为什么影子的方向、颜色深浅会随着光线的变化而变化?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从而有目的、有方向地进行对科学理论知识的思考,让学生能够提高学习积极性,为探究新知识做好铺垫。
(二)创设有趣、合理的生活化情境
小学阶段的学生无法单纯用理性思考看待问题,因此,对于教师来说,需要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对学生的教学情境进行生活化创设。教师必须认识到,情境式教学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实践性,要创设符合学生特点的情境,就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去看待世界,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基础,选取令孩子们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如在进行光的反射与折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方形鱼缸进行“不用吸管喝水”的小魔术设计,让学生对这种小魔术产生好奇心,然后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观察魔术实验的细节,让学生发现,原来并不是没有吸管,而是教师把杯子藏在了装水的鱼缸后面,从而通过光的折射原理将吸管“藏”了起来,透过玻璃看过去,就好像教师没有用吸管就把杯子里的水吸了上去。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情境创设,将抽象难懂的知识变得更加具体生动,能增强小学生对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生活中的趣味科学现象,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
(三)教师要发挥好榜样作用,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发现生活
在小学阶段,教师在学生面前具有极强的榜样作用,教师应当意识到自身具备的榜样作用,在生活化教学中,渗透、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并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养成科学、合理的实验探索精神。只有当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观察、思维习惯,才能在生活中更好地发现问题、寻求真理,让小学科学教育真正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
例如,教师可以多采用提问的方式,通过问题,让学生主动思考、观察教师的提问对象。如教师可以在进行声音一课的教学中,通过带领学生制作土电话、隔着水缸对话、隔着比例对话,然后向学生提问,哪种说话方式更容易让对方听到?试试观察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的?为什么站的近比站的远听得更清楚?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深入思考,能够得出一定的思考结果,再由教师进行引导,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让学生发现生活、热爱生活。
(四)提供有效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实践精神
科学理论知识对生活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而生活实践经验又是科学理论知识的来源,因此,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科学实践,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实践机会。除校园内的实验课、教师的课堂展示实验之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争取参与科学实验竞赛的机会,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实验创新,设计实验环节,通过学生的亲自动手,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生活实践经验,从而激发学生对于科学、对于生活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实践精神。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教育必须紧扣生活实际,从生活中提取教学素材,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小学科学知识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寓教于乐、因材施教的效果。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利用科学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利于学生获得更为扎实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春兰.小学科学教育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实施路径浅析[J].语文课内外,2020,(8):63.
[2]李浩桢.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策略[J].小学时代(奥妙),2019,(9):68-69,71.
[3]张文霞.生活化教学应用于小学科学教育中的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19,(5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