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提高小学生道德素养的有效方法

发表时间:2021/5/11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4期   作者: 潘继春
[导读] 小学教育是学生义务教育中比较重要的教学阶段

        潘继春
        黑龙江省方正林区第三小学校  黑龙江  方正林区 150822

        摘要:小学教育是学生义务教育中比较重要的教学阶段,通过小学教师的辅导和培养,学生能在学习中树立正确的学习思想,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虽然都是理论内容,但确实能约束和管理学生思想和行为的主要学科,教师要通过教材的讲解和事例的分析,让小学生逐渐产生对事物观察的全局性,为以后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奠定良好基础。教育要从小抓起,教师也要在教学中,先律己再育人,这样学生才能信服。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小学生;道德素养

前言:新课改之后,不论哪一门学科的教学都有教学的重点,教师们都要予以重视。道德与法治的课时比较少,教师更要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有效的教学时间,发挥教材的最大价值,从传授学生理论知识开始,不断的激发和锻炼学生自身的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在小学教学中,教师要从改善教学模式出发,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运用创新的教学理念,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学生在思想道德和行为能力上都有好的表现,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存在的现状
        目前的教学环节中,教师的讲解当时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还是会存在一些教学上的问题。比如现在的很多教师的讲课方式,还是会受到传统模式的制约,对学生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影响。教师在讲解道德法治知识时,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只是单纯的讲解理论知识,让学生在吸收和消化知识时状态比较被动。在道德与法治课讲解时,难免需要一些事实去证明,但是很多教师的讲课方式比较单一,举的例子不能有效的贴合教学内容,导致学习的理解容易有偏差,影响了学生的判断力。小学的教学工作,由于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意识比较浅薄,教师讲解要细致易懂,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很多教师的在运用课例时,教师的讲解内容脱离了生活,这样学生的理解就会比较困难,教学上对学生的日常思想和行为,也不能起到明显的指导作用。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提高小学生道德素养的方法
   (一)创建生活情境模式树立道德意识
        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主要根据教材内容决定,而学生的学习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学引导,但是教学内容是死的,所以变换的只能是教师的教学方法。新课改之后教师的讲解方式需要变得更加开放,教学中要制定不同的情境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1]。要想学生能充分的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教师就要通过不同的案例和现象,去引导学生去理解,通过简单的生活案例结合教学内容,让知识变得更加浅显易懂,这样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才能有效的建立。
        比如,讲解《我是独特的》时,小学生的心智和思想都比较敏感而脆弱,教师讲课的时候,可以拿一些班级中的例子做讲解。比如现在很多学生都有绰号,还有很多学生愿意给学生起绰号,这样会让一部分学习自尊心受损,也有可能影响学习。

教师要在讲课的过程中,针对这样的现象进行教学和纠正,对于学生不同的绰号,教师要为这部分学生开解心理,让他们避免自卑,让他们相信自己是独特的,没有一个人在所有方面都完美,只有不完美才能激发学生产生自我提升意识,为学生树立强大的自信心。对于起绰号的学生,教师要让他们明白,自身也会有很多缺点,这样的行为是不对的,每个人的道德品质深浅不同,不要因为意识的兴起,就给学生的心灵造成伤害,让学生学会正确与同学相处的方法,为学生纠正行为意识。
   (二)创建情感教学模式培养道德思想
        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的语气和态度,是影响学生对教师印象的最大因素,传统模式下,教师为了能树立威严,在学生面前重视保持严厉的形象,但是这样极容易造成师生之间距离越来越远。要想有效改善师生关系,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就要有效的运用情感教育,通过情感的互换和语言上的沟通,学生会逐渐对教师的教育思想有更全面的了解,转变传统的学习观念[2]。教师可以把情感教育与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相融合,让学生能清晰的感受到案例中的教育思想,能有效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比如,讲解《读懂彼此的心》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询问学生对父母有没有意见,同时因为什么,然后开展教学讲解。通过学生列举的父母做法,教师要采用客观的评判态度进行点评,让学生发泄了压力,同时也为学生树立正确的理解心态。没有父母不爱惜自己的子女,只是行为上可能不是最准确直接,教师要培养学生用情感的角度去解读父母对自己的教育,要鼓励亲自沟通,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家庭的温暖和和父母的关爱。
   (三)创建互动教学模式提升道德素养
        教学的有效性离不开互动,让学生自己清楚学习的是什么内容,指导理论和实践如何界定,这样才是教学的最高境界,所以教师的讲课模式,要及时做出改变,要让道德与法治的课堂变得更有活力,学生的学习态度变得更加积极,这样才能有效的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3]。
        比如,讲解《变废为宝有妙招》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看一些,我们生活中一天能产生多少垃圾,有多少垃圾可以不用这么轻易被丢弃的。比如一些质量很好的纸箱,教师可以教学生做收纳盒,把一些不同的玩具放进去。一些不用的泡沫盒,可以拼接起来为一些流浪的小动物做一个临时的窝。还有一个易拉罐,教师可以让学生发挥创造力,把易拉罐进行装饰点缀,最后变成一个精美的笔筒。通过这样的互动让学生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不仅吸收了道德知识,还能提升自己的创造力,这样的课堂才是新课改后大力倡导的创新课堂,运用开放式的教学理念,从更多个角度锻炼和提升学生的理解和实践能力,为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结论:总而言之,新时期的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想在有效的提升学生道德素养,首先要从根本观念入手,创建趣味性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从教学内容上加以改动,结合学生的心理发育特点,融入道德素养元素,有效的转变学生的思想,提升小学生的道德境界。教师要秉承“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既要一视同仁又要因材施教,让学生在教师灵活的教导下,提升学生学习的全面性,逐渐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意识,变成讲道德懂礼貌的好学生。

参考文献:
[1]胡建宇.浅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提高小学生道德素养的有效方法[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05):163-164.
[2]刘羽.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J].天津教育,2021(05):27-28.
[3]吴素青.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初探[J].名师在线,2020(13):77-7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