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婧
(安徽省芜湖市育文学校,安徽 芜湖 241000)
摘要:《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教师应广泛利用美术馆,图书馆,博物馆等校外的课程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开发和利用博物馆的文化资源,让博物馆里面的艺术品充分与我们的生活结合起来,开设具有博物馆特色的美术课程,从而让学生对家乡的博物馆中的文物历史,文化,艺术产生浓厚兴趣,达到弘扬家乡的本土文化。
关键词:博物馆课程,实施建议,课程开发,尝试探索,困境解决
引言:在欧洲的博物馆里经常可见不同年龄段的人在感受公共美育的“第二课堂”,如今这些年,国内也格外重视这种校外资源的开发。但是在博物馆开发的资源如何选材,取材值得我们思考。每个区域的资源不同,如大都市南京博物馆,四川博物馆等等的资源丰富...相比,芜湖市博物馆资源有限,在资源不足情况下该如何解决上课模式、困境、拓展都是一个值得深入的问题。作为一名美术老师,我们应当利用自己所长以及身边的综合材料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不同以往的美术课,做好博物馆资源和校本课程的衔接。
一、博物馆课程与实施建议
(一)博物馆课程
有效结合博物馆的公共资源,根据学生年龄段的特征,设置不同的课程体验,让学生更好的感受,理解,深入,并对艺术充满兴趣才是设置博物馆课程的初衷。传统的教学课堂和资源丰富的博物馆的有效结合,通过对藏品的观察分析,思考和探索,感受古人的聪明智慧和历史故事。
1.存在问题
(1)安全:班级的人数众多,老师在管理上存在安全隐患。
(2)成效:博物馆参观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潜移默化。
(3)定位:选材与生活联系,结合校本开发课程。
2.实施建议
当地的博物馆公共资源相对较少,可挖掘的材料不足,拓展课程成为难题。以我的博物馆课程《家乡的造船艺术》为例:芜湖博物馆内仅有船的模型和简介,很多内容需要私下通过实地考察或者网络资源去扩充。在课程的开发上有一定的难度。
二、博物馆课程与小学美术课堂的合作与开发
(一)开发课程探索
在人美版的小学美术课本中:一年级下册的《船》旨在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类型的船,帮助学生运用形状组合的方法,大胆表现想象中的船;四年级上册《我设计的船》是在已有的概念中通过了解浮力的科学知识,学会用身边的材料设计一艘船。根据这两课的内容,我联想到了我们芜湖的造船厂,它见证了我们芜湖工业的发展,也创下了中国的多项第一。因此,我决定从此着手,将博物馆的船和课本中的船有机结合。
(二)分阶段展开
初期以两个年龄段展开教学。一二年级以简单的撕撕贴贴感受造船所需要的设备和大型的机器,找到船在造的感觉。
图1:剪贴与画
三四年级主要以画为主,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发现,所需的时间太长,作业形式也比较普通,没有新意。
图2:儿童画
三、选材与作业呈现的尝试与探索
(一)选材
在核心素养下,构建美术拓展性课程,目的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在课程实施中,创新并围绕学生的发展创建多元化的美术课程,是需要不断尝试不断探索的。
芜湖造船厂是芜湖的骄傲,所以我想用美术的形式让小朋友们也多了解家乡引以为傲的技术,鼓励孩子们运用不同的身边材料,感受家乡的造船艺术。
在我所执教的《家乡的造船艺术》这课中,选材一开始偏重与历史和相关知识,忽视了让学生去发现;后来尝试议背景,说场景,造什么,怎么造四个环节帮助学生认识造船所需要的吊车,龙门架等等,通过视频观察船如何造,自己如何利用身边的综合材料复原造船场景。
(二)作业尝试
所有的作业尝试都是一次一次的摸索呈现出来的,在上课的时候可能觉得很简单的一个粘贴,学生都要花很长的时间在上面。预设的结果和呈现出的效果有时候并不成正比。因此,通过一次次的磨课,一次次的作业展,抓住学生的心理,考虑学生的学情,以直观和丰富的作业形式贯穿课堂的各个知识点,毕竟作业的最终呈现也是能反映学生对课程的掌握和有效的检阅。作业形式上想到蒙德里安《红黄蓝的构成》,准备用这种抽象的风格表现大型机器,采用吸管,麻绳,木屑,粘土和画等综合材料进行表现,让学生感受多种形式下造船艺术的魅力。
图3:综合材料画
四、教学困境与应用的解决方式
博物馆课程教学与普通的美术课堂一样,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但是在课堂上,很多学生的情绪并未调动起来,因此会耽误课程的进度,同时老师的情绪也无法达到高潮。如果在博物馆儿童教育上课模式上一味强调历史背景,学生听久了也会麻木,参与感降低。所以在小学美术课中,游戏式教学模式最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如拼图游戏,情景模拟,比一比,猜一猜等,让学生参与进来,与老师互动与学生互动,在学中玩,玩中学,不知不觉中掌握内容的重难点。如我探索的《家乡造船艺术》中不断和学生说船的历史,船的种类,学生一觉得乏味,二不知重点在哪。所以,分清主次,学会简化,抓住重难点去教学,在课程中同样重要。另外学生的自身素质,家庭的教育对美术课也有一定的影响,有的孩子父母重视美育,孩子对美具有一定的创造性,而有的孩子对美有所保留,容易程式化。所以面对不同的人群,老师也应当选择适中的作业要求。
五、小结
博物馆课程在如今的美术课堂中越来越被重视,我们都是课程的先行者,遇到的种种问题都将是我们研究的方向。在核心素养的带领下,越来越重视学生这个主体。通过各种个案研究让儿童教育获得更好的成绩,也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有效结合校本资源开展博物馆特色美术课程,不断探索,选择适合的题材,抓住学生的眼球,运用不同的综合材料,多次尝试,让孩子也可以在学校感受博物馆的魅力。
参考文献
王瑞昌:博物馆里的美术课程(J),《中国中小学美术》,2019年04期,第3页
吴妍:小学绘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研究(J),《中国中小学美术》,2019年03期,第3页
刁立春:走进博物馆、走进剧场——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实践探索(J),今日教育,2007年06期
杨振德:关于校本课程开发(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4年05期
杨中枢:学校课程管理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张桂明:四四三在行动:构建特色校本课程(J),北京教育(普教),2010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