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芳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昌吉回族自治州 木垒县第一小学 831900
摘要:众所周知,小学美术和音乐、体育等学科一样,经常被看作不重要的副科,小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变作一句空话。但美术等学科的教学对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在新课程课改如火如荼的进行下,加强美术课堂教学,重视学生素质培养势在必行。
关键词:小学;美术;创新教学
众所周知,我国长期以来都处于应试教育这一大环境之下,因此其具体教学过程中就必然存在一些与其他学科相同的弊端。除此之外,美术这一学科由于不在升学考试范围内,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没有给予其较多的重视。以上现状都极大地影响到了小学美术的教学效率,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小学美术教师就需要从自身做起,在不断的反思探索过程中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本文,笔者就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从创设教学情境、加强动手参与、注重生活实践、引入民间美术、开展适宜比赛五个方面,对小学美术创新教学形式进行探究,期待能和各位一线教师共同学习借鉴。
一、创设教学情境
小学生性格活泼,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如果教师在选取教学方式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而只是通过课本教材的内容进行知识的讲解,那么学生即使对美术这项活动再感兴趣,也不足以支撑他们度过气氛沉闷的美术课堂,培养审美能力也就无从说起了。因此,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的过程,可以通过多种方法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比如利用多媒体、引入游戏、导入音乐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
例如,在教学《鱼儿游游》内容时,因为这是一节综合性的课程,它不仅要求学生能画出小鱼,还要求学生对其进行剪贴与制作。要做到这些,就必须让学生对小鱼进行细致的观察,仅凭笔者的讲解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于是笔者就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各种漂亮的小鱼的视频剪辑,视觉上的强烈刺激让学生们对此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然后笔者再让学生对视频里的小鱼进行观察,分别对自己最喜欢的那条小鱼的形状特征进行描述,看谁说得最好。最后笔者再引导其进行小鱼的绘画、剪切与制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习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了,他们也因此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去,从而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
二、加强动手参与
趣味性的教学是充满艺术性的教学,不同的教学技巧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在小学美术的教学中,手工制作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可以开发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想象力,进而引导学生设计出富有创意的美术作品。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积累多样的素材,促使学生创造出富有创意的美术作品。
例如,在教学《纸片插接》内容时,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手工制作知识以及掌握基本技巧。课前笔者准备了相应的教学用具:彩色卡纸、剪刀、示范作品以及精美艺术图片。首先,笔者通过谈话导入教学:“同学们,我们在之前的美术课中,学习了许多制作方法,你们还记得有哪些吗?(学生回答粘、剪、卷)”由此笔者引入新课:纸片插接。笔者准备出了精美的插接作品供学生欣赏,让学生观察一下这些作品与以往的手中制作品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纸片的图形非常好看,颜色丰富,搭配美观。”接下来笔者边示范边讲解纸片的插接(1.设计纸片造型2.剪3.研究插接方法4.插接),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实践,看看哪个组插接的好。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笔者进行巡视指导,发现底座不牢固的地方给予指正、修改。如此,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开拓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注重生活实践
任何一件极富感染力的艺术作品,它们虽然都高于生活,但并不能否认它们都是来源于生活的。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重学生在生活中的实践。也就是说,教师不要拘泥于课堂内的教学活动,而是要努力将教学的战场扩展到课外的自然与生活中去。因为美术教育的过程其实就是情感教育的过程,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挖掘出自己内心的真正情感,对美有所感悟,从而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
例如,在教学《妈妈的节日》内容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母亲的辛苦与伟大,笔者要求每名学生回到家之后都为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也是妈妈平时为自己做的。比如:为妈妈洗一次脚、为妈妈刷一次碗、为妈妈打扫一次家里等等。通过这些活动的进行,学生可以感受到妈妈平日里的操劳与辛苦,然后笔者让学生将自己为妈妈所做的事情通过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学生只有在经过了自己的亲身实践之后,他们才能体会到妈妈对自己深沉的爱,从而将自己对妈妈的爱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中,赋予自己的作品以情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美的情感可以升华到更高的境界,从而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
四、引入民间美术
随着外来美术文化的浸染,我国的民间艺术的确受到不小的冲击,民间艺术的发展和弘扬受到限制。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们更应该将民间美术资源引进课堂,让学生们对民间美术传统文化有更深的了解,促进民间美术的继承和传扬,促进学校教学的多元化。
例如,教师可以结合民间故事和传说,对绘画作品进行讲解,让学生带着情感去解读美术作品,理解创作者的创作意图,感受其绘画技巧对于情感的迎合,进而完善自己绘画作品,为其注入更多的元素和含义。在具体的实际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们对于美术作品的认知和分析能力,合理选择民间美术作品,然后让学生们以小组形式讨论,鼓励大家自发表达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说明美术作品的来源,同时分析当地的民间传统文化,为学生们提供分析依据,再根据学生们的方向结果进行合理性评价,引导学生们多角度研究分析,加强学生们的审美思维。
五、开展适宜比赛
小学阶段的学生,认知尚未完善,在平时的绘画活动中,总是爱比一比谁画得好。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这一特点,开展比赛活动,将美术教学与竞技比赛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让每位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展现,进而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
例如,在教学《色彩的冷与暖》内容时,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说出冷、暖色给自己带来的感觉,用拼贴、绘画等方法创作一幅表现温暖或寒冷的作品。课前笔者准备了一些具有明显色调的图片,借助这些图片来引入教学:“同学们当你看到大红色时有什么感觉?看到蓝色呢?”学生回答后笔者进行总结:“当你看到红色时,你就会联想到太阳、火焰,感觉暖洋洋的,它就是暖色;当你看到蓝色,会想到大海、冰块,会觉得凉爽,它就是冷色。”接下来笔者让学生每人填充一副冷暖色调的对比图片,看看谁画的好。如此,通过比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投入到活动中。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之下,以往很多传统的教学策略已经不适用于具体教学了,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就需要在反思教学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教学策略的改进与创新,以益于高效率地达成新课标的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1]陈莉.小学美术创新教学探索[J].新课程(中),2019(05):164.
[2]丁隽.小学美术创作教学模式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0(34):130.
[3]白晋芳.浅谈小学美术教学创新和探索[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9(1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