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感恩教育路径探析

发表时间:2021/5/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4期   作者:石飘龙
[导读] 当今中国已经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石飘龙
        (佳木斯大学     154007)
         摘要:当今中国已经步入新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政策的持续进行使社会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不良社会思潮对新时代大学生造成了严重冲击,导致他们缺乏自律,造成自我修养的滑坡与价值观失衡。由于独生子女的家庭培养方式存在普遍特殊性,导致他们会更以自我为中心,对学校、社会的教育与资助往往不存在感激之情。面对这种不良思想倾向,高校应当发挥职能,通过开展感恩教育环形学生的感恩之心。这对于个人以及民族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当前,我国的大学生感恩教育短板己经成为了事实,新时代大学生感恩教育急需做出改变。本文将基于大学生感恩教育现状分析当前教育模式所存在的问题,并相应地提出发展建议。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是大学生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授课、实践等形式唤醒学生情感,弥补人性缺失。当前社会对大学生的印象往往是自我、冷漠,现实中也存在着道德淡漠、知行不一的事实。基于这些负面因素影响,高校要重视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助其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不再让社会出现道德滑坡等现象。
一、新时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意义
        (一)传承民族传统美德的迫切需要
        中华文化是世界文明的璀璨瑰宝,传统美德则是中华文化的灵魂与根基,对于维持良好公序良俗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以及党中央曾不止一次地强调,当前社会要发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本,要深入剖析精华,结合社会发展现实予以阐释与实践,从而保持中华传统美德的鲜活性。
        当前大学生面临复杂的社会思潮与巨大的社会压力往往会陷入迷茫,降低了对自己的道德要求。因此十分有必要从国家、社会、个人修养三个层面对大学生展开成体系的感恩教育,一方面唤醒大学生的人性回归,加强自我修养意识;另一方面利用年轻人的创造性,实现传统文化的多元化结合发展,从而保持鲜活的生命力。这对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
        公民道德修养水平是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而感恩意识又是高道德水准的公民所必须具备的。因此,党中央要建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加强德育工作和培养大众感恩意识是必经之路。作为未来祖国建设的生力军,新时代大学生处于特殊的年龄阶段,其价值观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加之其学习力与号召力较强,对大学生加强德育将对整个社会产生感染作用。当今,“以德树人”已经是教改之核心,高校各专业的教学,也要以“立德树人”为风向标,素质教学中使用感恩教育,推进新时期大学生的全素质发展,让其在将来的工作与学习中塑造知恩图报的氛围,将感恩作为推动社会前进的驱动力。
        (三)促进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感恩作为一种基本道德标准,不应仅局限于至亲,而应当持之以恒使其成为与人交往的基本准则。作为一种可贵的精神财富,心存感恩,大学生的未来发展之路将更为坚实。可见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拥有感恩品质,是建立健康人格的主要基础,同时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在需求。
        (四)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感恩教育应当作为思政教育的补充手段已经成为了高校思政工作的新要求,可以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成果的巩固。新时代大学生受曾经学习环境影响,可能对显性思想政治教学方法比较反感,究其原因,这种理论化的讲解过于形象化与抽象化。感恩教育可以通过选择适当题材与教育方式,可以以一种更贴近新时代大学生生活的方式展开感化,从而提升大学生对其的接受程度。因此感恩教育应当作为高校思政活动的出发点之一,以不同形式的感恩教育活动为起点,围绕思政工作为主线,形成丰富而灵活的教学体系。这将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带来更强大的感染力,更容易使大学生形成感恩意识,并潜移默化地提升其道德修养。比起死板的口头思政宣教,这显然是一种效率更高的教育模式。
二、新时代大学生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感恩教育的目标模糊
        目标引领着路线。对于德育工作也同样如此,目标不明确将会造成教学内容与方法难以确定,导致教学工作的自由度太大,难以真正有效地达到立德树人之目的。目前许多高校在进行感恩教育的时候,成了“三无”,即无总目标与精准目标;无科学安排;无动态调整,感恩教学变成依据教材的形式化教学。高校教师要谨记感恩教学不是提升学生知识水平与技能,而是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所以教学方式也不能过于传统,要明确教育目标,创新教学形式。
        (二)感恩教育的内容空洞
        大学生感恩教育内容空泛单调,缺乏新意,大多是以教科书为载体进行文字叙述,侧重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的传授,脱离了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和道德需要,很难在大学生心中产生共鸣。

感恩教育内容的规划和制定也相对简单随意,没有做好教学前的教研,不能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感恩思想,科学将其引入到新时代高校教学中。同时也没有结合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意识形态与文化价值观,制定更适合感恩教育的内容。特别是现在很多教师制定教学内容的时候都有现在这样一种现象,即课堂中习惯打“悲情”牌,将感恩教育变为“道德悲情”教育。事实上教学中可进行适当的煽情,但是不能过于煽情,否则会改变感恩教学的初衷,学生不能形成稳定的感恩品质。
        (三)感恩教育方法单一    
        当前大学生感恩教育重灌输、轻引导,重共性、轻个性为主,实际上就是重显性教育、忽视隐性教育。课中教育也以传统讲解、提问与榜样示范方法为主,总体呈现出简单、封闭和保守的特征。加上教师们喜欢打打“悲情”牌,并逐渐演变成感恩教育常态。煽情作为一种必要手段在某些场合确实会引起感动,然而却难以将暂时的感动培养成常态化的感恩。
        事实上更多时候教师在进行感恩教育的时候,只是理论传输,缺少实践,没有体验式活动,更没有可激发学生情感的手段。特别是近几年个别教育机构曲解感恩教育,将其变为为父母洗脚、下跪、对亲人多说感恩的话等。感恩教育一旦流于形式,则既浪费教育资源又浪费学生精力,根本没有继续实施的必要。
(四)感恩教育的效果不明显
        当前感恩教育的教化功能薄弱,效果并不理想,大学生缺失感恩行为较多,如日常生活中不体谅别人,过于追求物质,盲目消费攀比。有的学生还经常埋怨亲人,不懂的其艰辛,欺诈钱财;还有的学生追求享受,沉迷不良习惯;有的不爱惜生命,动不动以出走、自杀威胁父母。太多的大学生将校园作为了放飞自我的场所,尊师重教、校规校纪一律抛之脑后,见面问好等基本礼节也概不履行。有的抗拒反感老师的教诲,不满、厌烦老师的批评教育,甚至顶撞、威胁老师;更有甚者恩将仇报,采取过激行为,酿成苦果。
三、新时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路径
        (一)增强高校感恩教育实效性
        感恩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细密的安排与规划。在上应当符合教育改革之目标,对下应当契合各地教育与经济资源不平衡的现状,对症下药。此外,还应针对大学生身心特点来制定教育方式方法。随着国家不断提升对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成为了高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进一步提升其实效,高校应当在具体教育工作中明确感恩教育的地位、内容与实施方法,丰富教学方式,广泛吸取优秀教育经验,大力培育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感恩意识,养成坚定的政治信仰和道德信念。十九大后,我国进入了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时代号召新作为,在对大学生实施感恩教育的时候可将理论和实践融合,结合感恩典故、传统节日、历史事件以及当地相关文旅资源等,条理清晰、可持续可发展地规划实践活动,使感恩实践真正成为大学生们乐意参加的活动,这样才能真正使感恩德育发挥实效。
        (二)促进大学生自我提高
        大学生心智发展还不成熟,其精力旺盛,情感丰富,同时波动也较大,经常因为一件小的事情,出现情感波动。借此教育者要深入了解其内心想法和情感变化,从其生活与学习两方面着手,学习中增加德育、感恩教育,生活中多与大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其情感变化与心智发展情况,然后有针对性组织感恩活动,让学生们在喜欢的活动中,主动接受感恩教育,在活动中受熏陶,提升感恩意识。总的来说,教育工作者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多创建的感恩类实践活动,以此让学生形成情感的共振,加强对感恩思想的认同。
        感恩意识是具有正能量和道德感的大学生所具备的良好品质,应当在大学生内心构建一种条件反射,使感恩意识由学生的主观意识所主导,同时也具有自觉能动性的特性,因此自律与自我提升意识的培养能极大地提升感恩教育效果。提升新时代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可以帮助其约束自身行为,进而增进其感恩意识的培育。
        (三) 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
        家庭对人的一生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感恩教育工作不可缺少家庭的配合,家庭氛围的和谐对家庭教育的实施至关重要。如家庭中家人们和平相处,饱含感恩氛围,以此为学生在生活中建立感恩氛围,以此强化其感恩意识。家庭教育当中,家长的模范作用不可替代,虽然大学生已经拥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但其心理可塑性强的特点还是使其极易受到家长言行的影响。
        (四)营造良好的社会感恩氛围
        要加大对新时代大学生感恩教育和道德发展的实施力度,政府要加大投资,大力发展与完善慈善事业,以此带头作用鼓励人们多参与慈善行为。对于慈善机构的建设与发展,要执行爱心渠道公开透明政策,保障渠道畅通的同时,让屋子与财力真正用到实处,保障受助者权益。在新时代大学生感恩教育中,可借助社会中经典感恩事件为示范,实施教育,将传统讲授教学法转换成现在实例借鉴,以真实的事件,让学生在听故事、看故事的同时,无形在心中刻下感恩的意识,并以此内化到实际行动中,让其在有榜样科学、有标准可超之下真正懂得感恩,付出行动。

参考文献:
[1]项福库,祝国超.感恩教育理论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2]陶志琼. 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刘利才等.青少年感恩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4]陈桂香,顾红.加强高校学生感恩教育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应然诉求[J].中国成人教育,2010(8)

作者简介:石飘龙(1996.09~),女,黑龙江;佳木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