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玲
仁化县第一中学 广东 韶关 512300
摘要:道德与法治是初中课程中重要的部分之一,其内容源于生活,与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与社会生活有效融合,才能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最大的作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将道德与法治课程回归生活,采取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进而保证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教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模式
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不仅能够梳理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但在初中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认识极其不足,课堂中兴趣泛泛。对教师精心组织的教学活动,参与热情不高。以至于教学效果极其不理想。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针对这一情况,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以此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他们感受到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乐趣,促进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应用的意义
1、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正处于思想意识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意义重大。但现阶段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认识存在偏颇。重视程度也极其不够,缺乏学习兴趣。而部分教师只注重学生的成绩,授课过程中注重的是重点知识讲解。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以至于产生抵触心理。而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将知识与生活有机结合,将生活中的实例融入到知识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实用性,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积极地投入到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之中。
2、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部分教师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巩固学习效果,依然沿用题海战术。知识讲解结束后布置大量课后练习题,让学生进行重复性的练习。这样的方式不仅无法达到提升学习效果巩固知识的目的。反而会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不爱思考,无法对知识进行深入理解,就更不用谈将知识内化了。而应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将生活案例带入课堂。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以及对问题的总结概括能力。同时还能够有效增强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及感受。有效提升了学生的道德品质与法治修养。同时还能够促进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
3、降低学习难度
课本中生涩难懂的知识点,应用生活案例进行诠释。使学生充分了解知识内容,缩短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降低了知识难度。让学生更好地实现对知识的理解,进而提升教学有效性。
二、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应用策略
1、深入了解学生生活,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沟通
在教学实践中,应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前提是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并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只有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才能更为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以便于更好地开展教学。良好沟通的建立,需要首先创设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学生才能更愿意向教师吐露心声,进而建立起畅通的沟通渠道。
,这样学生才会与教师更加亲近,更愿意向教师吐露内心想法。此举可加强师生沟
之间的沟通深度。其次学校应当适当组织一些活动为教师与学生沟通创造机会,教师与学生沟通过程中,要明确沟通定位,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沟通内容也不能局限于学习,要向生活渗透,这样的方式能够快速架起沟通的桥梁,帮助教师更为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生活。
2、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内容,有很大一部分都源于生活。尤其道德方面的内容与生活联系更为紧密。因此,在这部分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例如,在进行“遵守规则”这部分内容教学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场“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不以规矩也可成方圆”为主题的辩论会,持正方观点的一组学生表示:自古以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国无法度何以立国,家无规矩何以持家,校无校规又何以育人呢?从古至今这些观念已经深置于人的内心及意识之中,并已经沿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试想如果少了规矩的约束,世界将会是何种局面。所有车辆无规则行驶,交通将全部瘫痪,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社会将进入无序状态。规矩是平衡人意愿最好的方法。
而持反方观点的一组学生则认为:万事不破不立,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真正实现强国利民。纵观世界发展史,每一项伟大进步背后都是从破陈出新的壮举中蜕变而来的。如果没有哥伦布的航海、没有商鞅变法、没有辛亥革命、没有改革开放,那么今日的“方圆” 又将会是何种模样呢?由此可见,如果一味地中规中矩做事情,那世界如何发展进步。在如此激烈的交锋中学生对规矩的意义及重要性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从而实现了道德法制课堂生活化的目的,帮助学生将“规矩” 知识更加有效的内化。
3、在课外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
实践是检验知识巩固知识的最好方式。在生活实践中道德法制知识无处不在。如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消费环节。消费购物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侵害消费者权益的现象。一些人以次充好,将不达标的劣质商品出售给消费者。还有一些不公平、不平等的交易、虚假宣传、夸大宣传等等,导致消费者斥巨资购买并不合格的商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让他们通过购物消费进行相关素材收集,促使其认清,自身在消费过程中,因商品服务等方面的问题及缺陷,造成的损失及伤害可以进行维权。让学生意识到,一旦在消费过程中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与商家沟通无果后,可以向消费者协会等部门进行申诉,寻求相关部门的帮助。使学生对正确认识消费者权益,加强他们的维权意识。课堂教学往往会受时间、地点的约束及影响,导致教学目标实现起来非常困难。道德与法治在实际生活中,是约束人们行为规范的标准。并非是某个固定时间段、固定地点而去完成的一项任务。教师应将道德与法治与生活紧密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使其深置于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此外,教师还应积极拓展教学范围。道德与法治学习不能只拘泥于教材内容,还应重视课外实践活动。将知识延伸到课外,真正将道德与法治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让学生学会尊老爱幼、助人为乐、踏实勤奋,并培养起他们的大局观及家国情怀。例如,开展《社会服务》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保护公共设施人人有责”进行学习。教师可以针对这一主题创设课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成立小组,进行校园内部公共设施损毁情况调查。并且调查后小组成员之间进行商议,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并制定维护计划。再如:教师可以在节假日时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志愿活动,参观历史博物馆等。以维护公共秩序为出发点,鼓励学生多多参与维护公共秩序的志愿活动,例如做小小交通志愿者,在十字路口帮助交警叔叔维护交通秩序,劝告人们安全通行;在人行道扶行动迟缓的老爷爷老奶奶过马路;提醒行人应按照交通指示灯通行。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更加深入的理解,进而启发学生将知识应用于生活,有效促进教学目标有效达成。
结语: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及运用,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因此,初中教师,应从生活实际出发,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状况,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学生角度出发,帮助其真正理解道德与法治的现实意义,进而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以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引领学生进行学习,才能够使学生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内涵深入理解。
参考文献:
[1]魏世平.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探讨[J].考试周刊,2019(35)
[2] 王勇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 [J].新课程·中学,2017(23)
[3]黄丽娜.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探 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
[4]彭贺轩.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 探讨[J].考试周刊。20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