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下社会组织参与农村扶贫发挥的作用

发表时间:2021/5/7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第4卷3期   作者:杨璐,宋沛莹,方梦婷
[导读] 社会组织在农村精准扶贫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杨璐,宋沛莹,方梦婷
        海南大学,海南 海口 570000
        摘要:社会组织在农村精准扶贫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本探讨农村扶贫工作中社会促织参与存在的突出问题,且肯定社会组织参与对农村扶贫的重要贡献。在此基础上分析社会组织参与农村精准扶贫工作作用和优势,旨在推进农村扶贫工作的有效进展。
        关键词:精准扶贫;社会组织;农村扶贫参与
        引言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但部分区域的贫困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工作一直在持续的推进,且取得一定的成果。现阶段政府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并未得到相应的回报,扶贫质量和扶贫效率存在非常大的问题[1]。社会组织参与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农村扶贫效果,未来的精准扶贫工作需要耗费更多的精力。鉴于此,研究阐述当前社会组织参与农村扶贫的现状,并分析精准扶贫背景下社会组织参与的优势,希望能为农村扶贫的改进策略和建议。
一、社会组织参与农村扶贫的必要性分析
(一)精准扶贫的现状
        现阶段精准扶贫存在的突出问题为以下几点。第一 ,贫困群体和政府没有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基础。农村贫困状况已经逐渐转变为发展性贫困,需求由单一化转变为多元化。政府部门仍然采用单向扶贫模式,忽视贫困群体的真实需求。不同群体对公共物品的质量、数量、种类往往存在巨大的差异,普遍性的物品供应已经很难兼顾不同群体的真实诉求。值得注意的是,政府部门在不清楚贫困群体真实情况下仍然为他们提供公共服务,导致贫困主体的切实关注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第二,政府部门过分强调业绩,以完成扶贫行为指标为准。现在扶贫工作当中,政府单向的扶贫模式导致上级政府会通过考核扶贫指标评估工作进展情况。下级政府在上级政府的压力下,通常都会通过特定的手段在规定时间内快速且高效地完成指标,仅注重贫困人口的消费和收入情况,并未真正解决贫困问题。也有部分政府职员不符合规定上报贫困人口信息。长此以来,农村扶贫工作在数据指标方面具有可喜的成绩,但贫困问题并未得到解决,所规定的任务和指标也并不具备现实指导意义。第三,精准扶贫的定义存在问题,特别是在贫困户的精准识别方面[2]。首先,贫困人口数通过政府分配指标确定,不同区域的贫困户差距明显、真正的贫困户并不能得到真实的帮助。然后,贫困户识别难度增加,无法量化农民的收入和支出,部分政府职员滥用权利将名额分给非贫困人员,导致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没有名额。
(二)社会组织参与农村扶贫的必要性分析
        目前我国的精准扶贫模式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单一模式,强调了国家和政府的主体地位,以致于其他的扶贫住主体的作用被忽视、压制,进而也容易出现具有贪污、腐败等恶劣性质的扶贫。农村扶贫的关键在协调政府、市场、社会三者的关系,社会组织是社会权利的代表和彰显,社会组织参与扶贫表示社会权力和公民精神的权威,以公益性为原则开展农村扶贫,支付途径为财政资金转移和社会资金筹措。过度依赖政府单向度扶贫模式会造成扶贫目标的转换和偏离,而一味追求市场利益,则会导致扶贫过程中的公共物品失去本身的属性。社会组织需要迫切引入农村扶贫工作中,但这不是说不重视政府的主体地位,而是协同发挥其他扶贫主体的重要贡献,进而形成多元化的扶贫协同参与机制。接地气的扶贫、社会组织参与式的扶贫、政府自上而下的扶贫三者之前相互促进和协作。

社会组织是连接扶贫和政府之间的桥梁,它可以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链接,便于掌握一线贫困问题,提高总体扶贫工作的效率。
二、社会组织参与农村扶贫的作用
(一)确定国家层面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在农村扶贫工作中,国家出台正式文件给予社会组织的合理性和合法性的地位,保障社会 组织参与扶贫工作的有效性。近几年贫困治理过程中,社会组织的贡献率的逐年升高,它们通过参与具体扶贫活动、成立专项扶贫工程、结对帮扶、定点帮扶帮助贫困的区域,很大程度改进该地区生产生活条件[3]。国际合作层面,我国积极和许多国际扶贫非政府组织进行合作交流,共同探讨农村扶贫方面的经验和发展思路,正确看到社会组织的贡献。
(二)组建多种类型的社会组织,满足贫困群体多样化需求
        社会组织形式相较于政府更为灵活,其能够真正知道贫困群体的需求,并根据不同的需求制定多样化的措施,有效帮助贫困人群摆脱贫困。社会组织可分为农村基层组织和志愿性组织,二者均能给不同的贫困对象带去个性化的服务,满足不同贫困对象的需求。中国扶贫基金会2015以来总共组织了19场公益活动,包括养老项目、电商扶贫项目、美丽乡村项目、溪桥工程项目、爱加餐项目、爱心包裹项目等。这些公益爱心项目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需求点设置,旨在满足贫困群体多样化需求。
(三)培养专业性人才,牢固扶贫工作根基
        政府提倡的扶贫成效精准、因村派人精准、措施到户精准、资金使用精准、项目安排精准、扶贫对象精准标准会增加工作难度,导致某些工作人员缺乏实际扶贫经验,但社会组织拥有专业的人才,他们具备专业的理论、公益服务经验、多元化行业经验等优势,且具有一颗做好扶贫工作的心,因此能够真正做好 扶贫工作[4]。同时他们大多来源基层,也有拥有创新性、灵活性、专业性等优势[5]。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专业人才通过参与国际贫困治理合作项目的讨论和学习过程中,具备更多宝贵的经验和发展思维,他们更看重贫困人群的切实利益。
(四)借助新型扶贫理论,增强贫困主体参与性
        社会组织在扶贫工作中不仅看重资金的投入,更看重贫困主体的互动和参与,避免传统过渡依赖政府的行为。社会组织培养贫困主体多方面能力和综合素养,从思维和根本上打破贫困的命运。同时也给他们普及使实用的知识,告知他们需要了解的合法权益,将决策权和发言权给到贫困群体,建立自下而上的参与式扶贫理念。这样不仅能提高贫困主体的脱贫意识,也能提高工作的效率。社会组织鼓励贫困人群参与简单工作并获取更多赚钱能力,提高生活水平。
三、结语
        社会组织作为第三方主体,其在农村扶贫工作中扮演非常重要的治理作用,它能确定拥有国家层面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满足贫困群体多样化需求、培养专业性人才、牢固扶贫工作根基、增强贫困主体参与性,为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怀宇, 杜国明, 吴玲. 大扶贫格局下社会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的影响因素研究[J]. 行政科学论坛, 2018(3):16-20.
[2]刘耀东. 农村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的理据,困境及推进策略[J]. 学术研究, 2020, No.425(4):75-78.
[3]王杨. 社会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的制度化逻辑——基于制度—关系—行为框架[J]. 宏观经济研究, 2018(12):123-132.
[4]岳瑞萍. 社会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的困境与对策研究——以H村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为例[J]. 学会, 2020, No.383(10):16-23.
[5]张倩. 新形势下社会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的经济学研究[J]. 经济学, 2020, 3(1):36-3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