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

发表时间:2021/5/7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7期   作者:彭吉敏1 游晓燕2
[导读] 目的:对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探究。方法:对选取的68例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对照组进行西医治疗,观察组患者进行中医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症状积分。
        彭吉敏1   游晓燕2
        1成都武侯御安堂诊所 四川省 成都市  610043
        2成都市武侯区簇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四川省 成都市 610043
        摘要:目的:对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探究。方法:对选取的68例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对照组进行西医治疗,观察组患者进行中医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症状积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要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症状积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开展中医治疗工作,可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提升患者生活治疗。
        关键词:中医;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
        引言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性的疾病,患者常常会出现饱胀不适、早饱、腹痛、厌食以及恶心等临床症状[1]。为此本文对中医治疗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果进行探究,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诊所收治的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随机选取68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儿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34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共有13例,女性患者工作21例,组内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5.8岁,组内患者的平均病程则是31.2个月。34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患者共有12例,女性患者工作22例,组内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6.2岁,组内患者的平均病程则是31.8个月。本次研究经由本院伦理委员会所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西医诊断标准:(1)餐后腹胀、腹痛以及早饱等临床特征中,患者存在一个或是一个以上的临床症状的患者;(2)并未有导致上述症状发生的器质性疾病患者;(3)患者的症状持续时间需要超过六个月以上。
        中医诊断标准:(1)患者具备以下主症以及两项次症的患者则可明确性诊断。疾病的主症为胃脘部闷或胀痛,存在食少纳呆症状。次症则是嗳气,浑身乏力,舌苔淡红以及舌苔薄白的症状。
        选取纳入标准:(1)满足中医以及西医诊断标准的患者。(2)并未发生器质性病变的患者。
        排除标准:(1)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2)处于妊娠期以及哺乳期的患者;(3)一周内接受过消化类药物治疗的患者;(3)精神状态不佳的患者。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采取西医治疗。
        治疗方法为每日治疗三次,一次治疗剂量为10mg吗丁啉,餐前半个小时服用药物。
        1.2.2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采取中医治疗。
        (1)针灸治疗
        第一,选取胃俞穴、脾俞穴、中脘穴、足三里穴、内关穴、三阴交穴、气海穴等穴位作为治疗穴位。
        第二,选用规格为30号的不锈钢毫针刺入选取的穴位,利用提插捻转手法进行针灸治疗,针灸角度调控在90度至180度,毫针的提插幅度控制在3mm至5mm以内,针灸控制频率在没分60至94系,持续运针至患者局部有酸麻胀感即可。
        第三,每个穴位实施手法为一分钟,治疗留针时间为30min。
        (2)药物治疗
        对患者进行六君子汤治疗。药物组成为20g的黄芪、党参,8g的法半夏、陈皮以及柴胡,10g的茯苓,15克的山药、白术,10g的茯苓。
        1.3观察标准
        (1)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痊愈:主要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显效:主要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无效:未能达到上述要求。总治疗效率为痊愈率与显效率之和。
        (2)比较两组患者的症状积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餐后腹胀、腹痛、腹部灼烧感以及早饱症状的积分。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
2结果
        (1)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要优于对照组(p<0.05)。

        (2)比较两组患者的症状积分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症状积分对比无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症状积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存在持续性以及反复性的特征,该疾病出现的原因与患者的胃肠动力功能存在障碍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性[2]。西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的主要方法为采取抑制胃酸、保护胃黏膜以及促进胃肠动力的治疗方法。从中医角度来看可将功能性消化不良归为“胃痛”、“痞满”的范畴,对于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进行西医治疗是无法获得理想中的治疗效果,中医治疗方法具备极具针对性,中医治疗具备标本兼治的治疗优势,因此在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中能够呈现出良好的治疗价值[4]。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要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症状积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治疗效果极佳,在缓解患者临床症状的同时,也能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骆晓敏.耳穴揿针联合八段锦对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伴睡眠障碍病人的疗效观察[J].全科护理,2020,18(28):3846-3848.
[2]苏燕婷,文黛薇,蔡棱柢,阳磊,李燕辉.中医药治疗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2020,12(22):146-148.
[3]卢阳,罗瑞萍,周怡.健脾消痞方加减治疗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20,49(13):1692-169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