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初艳
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博爱医院 四川省自贡市 643200
高血压是一种当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主要特征为动脉血压升高,可能伴随着心脑血管、肾脏等气管的病变。随着医学基础的提升和进展,将服用降压药物的治疗作为主要保护其他器官免受损害的手段。长期服用药物,不论是中药还是西药,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西药虽然相对而言见效较快,但是存在一定的副作用;中药虽然药性较为温和,但是起效较为缓慢。中西医结合的用药方式在现阶段来说是治疗高血压最好的方法,中药对降压、扩张血管以及改善血管通透性都有很好的作用,再加上西药可以更加快起效的同时缓解西药带来的副作用。所以,治疗防治高血压可以应用中医和西医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去达到控制血压、防止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目的,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降压的方法和机制
古代中医并没有高血压这种疾病,在现代,中医学者借鉴高血压的相关知识,从病症的角度去挖掘和传承古代医籍中的眩晕、头风等等,并与临床相结合,所显示的结果为中药在保有良好的降压效果的同时,可对患者集体进行各个方位、多个层次的调理。很多中医学者认为高血压的主要症状表现为头晕、面热、耳鸣等面部,这与古代医籍中的内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十分吻合;而高血压的基本病理机制为阴虚阳亢,与朱丹溪所持有“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的观点一致。肾为肝之母,乙葵同源,病位在肝,涉及肾。
高血压的病理衍变过程,一般认为早期以肝经风阳偏亢为主,阳亢销铄阴液,继而发展为阴虚阳亢,晚期阴虚及阳,又可见阴阳两虚甚则以阳虚为主。从标本论,则应以阴虚为本,风、火、痰、瘀、气血逆乱或升降失调为其标。部分高血压患者至一定阶段或届晚期表现为心阳虚、肾阳虚、阴寒气逆、水气上逆等,为高血压继发病变的病机。治疗通常以潜阳滋阴为主,但须根据个体差异进行配方组合,初期侧重选配平肝、镇肝、息风、解郁、泻火、降火、涤痰以及引血下行、调理冲任等法,晚期由实转虚,当转以扶正为主,重用滋养肝肾及温润、补中益气等法。近年由于血瘫在高血压的发病机理中的作用及地位越来越受到学者重视,现代研究表明,血液流变学异常,血小板活化及血管内皮损伤是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血瘀证的生物学基础,在降压基础上配以活血化瘀法可望成为高血压研究的热点。
在治疗高血压时西药和西药的优势与不足
西药优势:有较强的降压效果和控制血压的作用;逆转部分受损器官,例如血管紧张素酶抑制剂对心肌肥厚的减轻;如硝普钠、酚妥拉明等药物应对高血压急症是有迅速降压的作用。不足:副作用相对较大,会影响血脂、血糖的代谢,部分药物若长期使用对性功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和早期患者来说,降压的过程中血压波动较大;症状改善情况正对于中药来说较弱。
中药优势:对于改善患者症状具有相对明显的效果;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作用缓和、稳定血压,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和严重高血压患者来说,中药作用对于血压的波动来说有很好的缓和和防止的作用;副作用较少,且对于并发症的防治有一定的作用。
中医治疗与西医治疗
我国对成年人衡量高血压的标准为收缩压96-140mmHg、舒张压60-90mmHg,依据血压升高的水平将高血压分为1-3级(轻型、中型、重型),详情见表1
.png)
在高血压的治疗和防治中,中医一结合的方式可以有效降低血压、防止并发症、降低副作用。在中药的应用中,除了要依据中药的性味归经,还要将药理和作用相互结合,例如现代的药理研究表明,丹参、钩藤、淫羊藿、山楂、益母草、葛根、泽泻、川穹等中药在降压方面有很好的作用,同时这些中药还具备镇静、利尿、降血糖、降血脂、抑制血小板凝聚、强心、降低心肌耗氧量、抗心律失常、增加氧供应、增加冠脉血流量和脑血流量以及扩张冠状血管和脑血管等作用,这些特点和作用都可以在不影响辨证施治的基础上,依据患者的实际需求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选用。在西医选用药物时,要严格依据药理作用的同时,充分利用中西医结合的新理论以及新成果进行辨证施治。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的优势
高血压在临床上的主要症状表现为头疼、眩晕、失眠、烦躁等等,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中西医结合治疗防治高血压可以达到阴平阳秘、气血平和的平衡状态,从而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普遍都存在胰岛素抵抗的现象,并且血压水平和胰岛素抵抗程度相关,这对于高血压患者是独立存在的危险因素,应用方剂“针箭颗粒”可以通过清肝泻热、滋补肝肾的方法,可以一定程度上纠正胰岛素抵抗为中心的多种危险因素的干预。除此之外,中西医结合治疗防治高血压还可以减少蛋白尿,防止肝脏功能的在其损害,预防肝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