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国英
(四川省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摘 要】普通话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是很重要的,处于民族地区的师范学校由于学生的普通话参差不齐,分层次教学就尤为必要。对普通话基础差、问题多的基础班,首先从语音中的声母、韵母着手,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纠正学生声韵发音的错误和缺陷,从而为今后的学习打基础。
【关键词】普通话;分层教学;基础班;教学方法
一、分层次教学的背景
我校是一所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民族师范专科学校,着力为本州及周边民族地区培养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2018年5月,国务院扶贫办和教育部于联合启动"学前学会普通话"教育项目,目的是要让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学龄前儿童,在接受义务教育前听懂、会说、敢说、会用普通话。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应拥有较高的普通话水平,根据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关于普通话水平测试管理的若干规定》要求,不得低于二级甲等。
学校生源主要是省内各地、市、州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他们来自不同的民族,最多时达到14个。由于多种因素,使得他们的普通话基础存在较大差异,水平处于不同的层次。普通话训练时,各层次的学生在一起接受训练,各自的训练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教师也不可能设计出满足各层次学生需求的教学方案。为了让学生各有所获,分层次分班教学是必要的。
二、分层次分班的依据
对学前教育专业新入学两个班的同学按普通话水平测试流程进行初测,以80分为标准分成两个班,80分以上的为A班,共48人;80分以下的为B班(简称“基础班”),共40人,由笔者担任授课教师。
三、基础班教学的具体方法
(一)分析学情,确定教学方案
本班学生语音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声母部分主要集中在鼻边音、平翘舌的发音上;韵母的问题则遍及到了每一类韵母;声调方面主要是阳平、上声的发音错误与缺陷。其次是部分汉族同学方音比较重、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母语腔重的问题。
针对以上情况,笔者决定先从夯实基础着手,第一学期针对声母,韵母进行发音训练,并确定了教学重难点。训练时拟采用讲解发音要领和发音方法、教师教读、学生自主练习、教师点评、集体纠错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等方法,将学生的问题发音纠正过来,同时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服务。
(二)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
1.理论讲解少而精,偏重难点发音练习
普通话教学主要是技能的训练,所涉理论知识不多,理论的讲解也主要是针对发音方法和技巧,学习的目的是在掌握发音方法和技巧的基础上读准语音,提高普通话的音准。所谓的“少”,是指讲解主要针对声韵中的难点,而不是全部声母、韵母;所谓的“精”,是指讲解时要细致,让学生能充分了解具体的方法,并且能够运用这些方法准确发音。因此,在教学中,笔者对非难点内容的发音训练,主要是通过直接教读、学生练习巩固来完成的。比如,声母b、p、m、f、d、t、g、k、h等声母,学生只需跟着老师的发音进行练习就能准确发音的,就不用讲解方法技巧。对难点声韵,则仔细讲解发音要领和发音方法,并配以教师精准的示范,帮助学生准确发音。如,练习声母n、l时,详细地讲解了两者相同的发音部位、发n和l时舌头的动作、运动的方向,以及发音时可以采用的辅助手段、检验方法。大多数学生运用这些方法,纠正了n声母发音不准、l声母发音缺陷等问题。又如,后鼻韵母eng和ing,由于四川语音中没有这两个后鼻韵母,在使用普通话时,常把带有eng的字音发成了en或者是ong,把ing韵母的字音无一例外地读成了in韵母字音。对此,笔者在教学中,先讲解后鼻韵尾ng的归音位置,再讲找ng的方法及eng、ing的发音方法。通过细致的讲方法、做示范及反复练习,大多数学生都能发准eng、ing韵母字音了。
2.分解发音过程,直观演示发音方法
在普通话语音训练中,教师的示范是必要的。在训练复韵母、鼻韵母发音时,笔者采用
了分解发音示范法,即把某个韵母分解成一个个音素依次读,再将一个一个的音素连缀起来读,最后通过缩短音程的办法将这个韵母准确地发出来。这样可以较直观地让学生了解一个韵母发音的具体过程,并能够采用同样的方式将这个韵母发好。如:在教练iao时,先依次读i、a、u(iao中o的实际读音)三个音素,再一口气将三个音素连起来缓慢读i-a-u,同时让学生感受音从i滑到a,再滑到u的过程,最后缩短音程,快速地由i依次滑向a和u,发出一个完整而有动程的iao韵母。练习后鼻韵母eng和ing的发音时,也采用同样的方法,均收效不错。
3.以精准的点评指导学生正确发音
对学生的练习,不论是集体练习还是学生单个练习,笔者都及时予以点评,先说优点以
激励,再说不足促改进。点评是为了让学生知道自己哪里好,哪里存在错误或缺陷,原因是什么,该如何纠正。精确到位的点评会让学生了解自己发音不准的症结所在,对纠正他们的错误发音、缺陷发音,作用是非常大的。比如,有位女同学发la这个音节时带有很重的鼻音色彩,发l声母却没有问题。后来笔者通过观看她发音的口形、模仿她的发音,发现她在发la时,上下门齿完全闭合在一起,导致舌尖不能从上齿龈顺利弹下,使得发音呈现鼻音色彩。由此作出点评,这一语音问题很快就解决了。
在普通话教学中,不只是严重的语音问题需要教师的精确点评作指引去纠正,一些不太明显的轻微语音缺陷,也可以通过教师到位的点评帮助学生改善发音。如带有u、ou、ong等韵母的字音,很多学生发音时圆唇度不够,这虽算不上严重的语音问题,但听起来语音面貌欠佳。对此,笔者也会给出点评。
4.调动各感觉器官,感知掌握发音方法
学好普通话,不仅仅是需要嘴上功夫,还需要其他感觉器官的配合。笔者始终认为,在
学习语言时,对声音精准判断的听力也是很重要的,听得准往往是读得准的前提。所以,在对难点声韵进行训练时,笔者常常把听力训练作为重要的一环。除此以外,在示范发音时,还让学生注意观察教师口部的动作;在找发音部位时,指导学生用舌尖触摸的方式找到齿龈、硬腭等部位。这样,可以让学生多方位的感知一个音发音的特点,从而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
5.鼓励少数民族同学利用自己民族的语音来学习
在教学中,笔者偶然发现,可以通过少数民族语音中的个别语音帮助少数民族同学发准
普通话的声韵。那是一位彝族同学,老是发不好nian,在辅导时候,他说这个音跟彝语中“猫”的读音有些像,学生读了一遍,其音为“anian”,于是,笔者让学生将前面a音去掉,只读后面的部分,果然就准了。没想到,这个让学生老是发不准的音节,居然通过学生自己的母语就轻松解决了。所以,在训练时,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发掘自己的母语中与普通话的发音一致的地方,对他们练好普通话是有一定帮助的。
6.让手机成为普通话训练的好帮手
由于课堂练习、辅导的时间是有限的,故大量的练习需要放到课外,练习效果怎样,教
师无法随时了解和点评。于是,笔者鼓励学生加老师为微信好友,把练习以语音条的形式发给老师,老师也同样用语音条给学生点评、辅导。这样的方式使练习和辅导都变得灵活、方便,同时还能保证学生练习的有效性。
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学生声韵的发音有了明显的进步。教无定法,在普通话教学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去探索、创新。
参考文献:
【1】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M]. 商务印书馆, 2004.
【2】于亚楠. 普通话分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 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 2010.
【3】侯建华, 王悦. 基于新时期探索普通话分层教学的新模式[J]. 青年与社会, 2019(2).
【4】宋欣桥. 普通话语音训练教程[M]. 商务印书馆, 2004.
【5】林鸿. 普通话语音与发声[M].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