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生态文明教育浅探

发表时间:2021/5/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4期   作者:厉武波
[导读] 现如今生态文明逐渐成为全世界最为关注的重要话题,我们国家对此也有着较高的重视度。
        厉武波
        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第二中学 浙江磐安 322300
        摘要:现如今生态文明逐渐成为全世界最为关注的重要话题,我们国家对此也有着较高的重视度。正是这一因素,高中地理教师在授课的时候,理应将相关内容渗透进来,以此提升学生们的整体素养,促使其未来能够更好地发展。本篇文章主要描述了高中地理和生态文明的联系,并对于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的方法发表一些个人的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高中教育;地理教学;生态文明
引言:在近些年之中,尽管我国整体经济水平有了较大提升,但环境破坏程度也随之有了较大提高。正是这一因素,国家对此有了较高重视度,通过颁布大量政策,持续提升环保水平。而对于高中地理教师来说,理应做到与时俱进,通过融入生态文明的内容,可以让学生们认识到环保的价值所在,使其具有更强的生态理念,进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一、高中地理和生态文明的联系
        在高中教育中,地理属于文科,具体可以分为自然地理以及人文地理两类,主要研究的是人、社会以及自然,其知识涉及气候、地势以及生态文明理念。由此能够看出,地理本身可以看作是一门和环保存在诸多联系的科目。在教材之中,很多部分都和环保存在联系,这都是生态文明涉及的内容。此外,基于素质教育理念本身,教学工作并非只是知识内容的学习,而是要对学生的基本素养予以培养,让其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而对于地理课程来说,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注重工业和外部环境之间的有效协调。总体来说,对于地理课程以及生态文明,不管是基础内容还是渗透的思想观念,二者都是有机统一的,因此,教师就要做好教学工作,合理生态生态文明内容,以此保证授课质量[1]。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的方法
        (一)基于生态文明理念贯彻课程标准
        从生态文明实际发展的情况来看,其能够算作是工业文明产生一定弊端之后,人类开始注重环保工作时提出的想法。生态文明与全人类的未来生存有着诸多联系,因此,地理教师就要将其作为基础,选择对应的内容,以此确保理念内容得到有效渗透。
        例如,在对“环境问题”的相关内容讲解时,通过将生态文明的知识渗透进来,可以促使学生们的环保理念有所转变,由原本陈旧的“边污染、边治理”的想法慢慢过渡为“预防为主”的理念。在本堂课程之中,大纲要求学生们合理运用各方面资料,对人类未来生存将会遇到的各方面环境问题全部列举出来,并产生协调人地关系的具体方案和相关原因。教师可以尝试基于我国特定的区域,对其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展开详细分析,以此让学生们自主考虑,提出处理方案,促使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得到全面强化。如此一来,学生们的整体水平就会得到全面增强,知识基础将会变得更为扎实,对于生态文明也会产生全新的认知。
        (二)通过资源整合挖掘教学内容
        基于地理课程本身,教师可以做好内容整理工作,促使生态文明的理念能够全部渗透进来
        例如,在对“人口”的相关内容进行教学的时候,由于通过长时间学习,学生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同时也明白了人口增长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此时,教师就可以将“生态文明”的内容融入进来,让学生们思考,当人类产生的废弃物超出了规定数量,会给我们的生活造成怎样的影响。不同学生由于知识基础不同,所站角度不一样,提出的想法自然也都会有所差异。大家相互分享,自然能够提升认知的全面性。如此一来,学生们在完成旧知识复习的同时,又能将人口观、资源观、生态观以及环境观全面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们真正认识到人类和大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而在心中树立起环保意识,增强个人素养[2]。


        (三)通过案例选取持续拓展资源数量
        在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时候,理应将学生们的实际生活融入进来,让其真正意识到生态文明和自身生活存在的联系。在选择教学资源的过程中,除了要从宏观层面入手,分析当前出现的各类环境问题,还要从身边情况入手,让学生们对环境问题产生相应的认知。通常来说,这些知识内容更具乡土情结,可以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生态文明的价值所在。毕竟我国国土面积非常辽阔,各个地区由于环境水平存在差异,实际面临的问题也都完全不一样。因此,各个学校的教师就能基于自身的状况,选择最为合适的案例。
        例如,在我国的华北地区,每当进入冬季或者春季的时候,经常会有大气污染的情况出现。因此,教师在分析环境问题的时候,就可以以此作为基础案例,对学生展开全面引导,让其对该地区的地形、气候以及人类活动予以分析,了解问题出现你的具体原因,进而提出一些针对性处理方案。依靠这一方式,学生们自然对生态文明产生了全新的认知[3]。
        (四)通过实践活动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通过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工作,可以让学生逐步形成“生态环保”的基本意识。但是,生态文明建设并非只是空喊口号,而需要付诸于实践。针对这一情况,在进行地理教学的时候,教师不能单纯对存在的环境问题予以分析,而需要让学生将生态文明化为自身的基本素养,具备问题处理的相关能力。
        例如,在对于“大气污染”的相关内容讲解的时候,我国各个地区都基于本地的具体情况,提出了相关防治措施,使得问题得到了有效改善。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展开社会调查,了解当地的具体情况。如果学生所处的区域,污染治理效果相对较好,可以让学生们将注意力放在治理政策方面,调查当地近些年提出了哪些治理方案,具体效果如何,社会人群对此有什么看法。而如果学生所处的区域,污染治理效果没有达到预期,可以让学生们调查治理不到位的主要原因,还有哪些方面需要继续努力,并提出一些针对性方案。通过这一方式,就能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自己作为社会的一名成员,同样投入到了生态文明建设活动之中,为环境改善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同时,学生们的思想理念也会有所改观,继而增强了个人水平。
        (五)注重和其他科目的联系
        对地理教学来说,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渗透方面有着绝对优势。但需要注意的是,生态文明教育涉及的内容非常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特点。除了需要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外,还需要其他课程给予支持。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生物。通过将地理和生物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可以确保教育工作有着更高的质量。
        例如,在对“环境效应”的内容讲解时,教师就可以将生物科目中的“光合作用”内容融入进来,并提供一些真实案例,以此使得教学活动更为生动。如此一来,学生们对于知识内容的认知将会得到强化,加深了记忆效果,同时对生物学习也带来了多方面帮助。需要注意的是,物理、化学科目同样可以进行渗透,只要教师能够做好准备,自然可以保证教学质量,最大限度地强化环境教育的水平[4]。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背景下,政府部门提高了对生态文明的重视度。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的时候,理应将其渗透在教学活动内容之中。如此一来,学生们对于生态文明本身就会产生全新的认知,了解了其中的价值,认识到环境保护的意义所在,促使自身整体素养达到更高水平,为个人的发展带来了多方面帮助。
        参考文献:
[1]杜必文.中学地理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的渗透研究[J].林区教学,2014,000(011):84-86.
[2]贺红,兰仕萍,马波.高中地理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的探索[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No.474(18):30-31.
[3]李鸿飞.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与途径[J].新课程,2015(13):24-25.
[4]张永国.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与途径[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5(12):00036-00037.
作者简介:厉武波,1967年9月,男,汉族,籍贯浙江省磐安县,大学本科、中学二级,高中地理教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