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实验教学设计要点

发表时间:2021/5/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4期   作者:陈燕
[导读] 高中化学重在实验。但在应试教育的教学背景下,造成教学工作还具有诸多不完善之处
        陈燕
        济阳区第一中学   山东省济南市    251400
        【摘要】高中化学重在实验。但在应试教育的教学背景下,造成教学工作还具有诸多不完善之处,比如在进行化学教学期间,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再加上教师教学方式过于单一,从而造成学生的学习效率始终达不到理想的要求。而通过教学实践后发现,探究实验教学方式能够有效的解决以上的问题,因此教师一定要掌握好该教学方式的设计要点。
【关键词】高中化学;探究实验;教学设计
一 “氨气的还原性”探究性实验教学案例
        方案一:1.使用一定量氨氧化钙和氯化安固体,装入大试管,准备制取氨气;2.取少量氧化钢粉末放进硬制大试管里;3加入氢氧化钙和氯化氨固体混合物,把氨气放进大试管里,排出试管里的空气;4往大试管里连续灌入氨气,同时对大试管进行加热;5在反应结束后,停止加热,观察情况。
        方案二:1使用一定量氨氧化钙和氯化氨固体,放进大试管,准备制取氨气;2使用少量氧化钢粉末放进玻璃管里,并连接一导管通入盛有浓硫酸溶液的小烧杯里。3加热氨氧化钙和氯化氨固体化合物,把氨气通入玻璃管里,排出管里的空气;4往玻璃管里连续放进氨气,并加热玻璃管。5反应结束后,停止加热,观察情况。
        通过观察发现,实验一的现象为:试管里的物质从黑色变成了砖红色,在导管口处有光亮的红色物质生成;管口有水生成;一些学生观察到管口产生了淡红色气体;反应时间大概有6分钟;在进行实验的时候嗅到了氨气的刺激性气味;实验二的现象为:玻璃管里的物质因黑色变成钻红色,导管口中形成了光亮的红色物质;管口里有水生成;反应时间为4分钟。
        通过试验结果发现:在反应时间上,方案二要少于方案一,那么这种现象应如何看待呢?根据方案一的操作,为何会产生红棕色气体?此时学生要通过自主查阅资料来完成探究,在获取资料的同时,利用师生交流,来深入研究问题。比如方案一之所以在用时上要多于方案二,主要是因为:方案里所采用的装置属于敞开体系,大试管难免会具有空气,造成空气里的氧气把一些还原出的铜再次氧化。而之所以会产生棕红色气体,主要是因为氧化铜能够起到和三氧化二铬一样催化效果,从而让氨气和氧气形成反应。
        学生在通过设计和进行实践实验后,得到了下面的启示:
        设计了具有探究性的新问题;通过已知的知识与经验进行了一定的判断;采用了观察、实验等方法;通过实践,感受到了探究性实验的整个过程,进而加强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二 氢氧化亚铁杯子的研究性实验
        具体方案为:获取足够的证据: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备好实验所要使用到的仪器、药品以及实验资料,来研究实验原理,反应条件和所要采用的装置。进行小组探讨的同时,创建实验装置以及实验步骤;每个小组根据所创建的试验方案来采取探究性试验,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予以认真的引导,来协助学生做好探究性实验,本实验方案分成以下两方面的形式:
        方案一:
        反应原理:Fe2++20H-=Fe(OH)2
        反应条件控制:(1)硫酸亚铁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具有很高的浓度;(2)检查硫酸亚铁溶液是不是具有铁(III)离子;(3)配置氢氧化钠溶液的蒸馏水要进行煮沸,以清除掉氧气;(4)在进行反应的时候,要保证每项步骤的连贯性,尽可能避免氧气给实验造成不好的影响。
        创建实验方案:
        (1)制取高浓度的硫酸亚铁溶液。往锥形瓶里放进1:4的稀硫酸,放入一定的还原铁粉,使用小火进行30分钟的加热处理,将硫酸亚铁溶液进行过滤,然后往溶液里放进铁钉,避免硫酸亚铁受到氧化,用塞子把瓶口堵住;(2)配备氢氧化钠溶液。往锥形瓶里放进30mL的蒸馏水,尽量清理掉里面所具有的氧气,然后再放进5g氯氧化钠颗粒,制取氢氧化钠浓溶液,将瓶口堵住;(3)铁(III)离子的检验。把一少部分的硫酸亚铁溶液放到小试管里,然后再放入硫氰化钾,检查是不是具有(III)铁离子;(4)氯氧化亚铁的制取。

把获取的氢氧化钠溶液以最快的速度放进不含有铁(III)离子的硫酸亚铁溶液里,同时马上将管口堵住。
        方案二:
        反应条件控制:(1)保证硫酸亚铁溶液里不具有铁离子,能够添加还原铁粉;(2)采用高温氢氧化钠的溶液,尽可能清理掉所具有的氧气;(3)在反应期间要尽可能降低氧气所造成的影响,尽量在密闭环境下进行反应。
        创建实验方案:
        (1)制取硫酸亚铁溶液。在具支试管里添加还原铁粉以及稀硫酸,打开活塞让所形成的氯气能够流进小试管里;(2)配备氢氧化钠溶液。将5g氢氧化钠颗粒放进30mL蒸馏水里,煮沸后冷却,将2mL放到小试管里;(3)氢氧化亚铁的生成。将活塞堵住,让具支试管里的溶液通过导管流进小试管里。
        实验现象和结论
        方案一现象:溶液浑浊,在30秒后,试管里的溶液会成为灰绿色;结论:能够制得白色的氢氧化亚铁沉淀,不过其会受到硫酸亚铁原溶液颜色的影响而难以看到。
        方案二现象:生成的白色沉淀能够保存很长的时间,具支试管里的白色沉淀并非很明显,小试管里溶液比较混浊。结论:生成的白色沉淀能够保存较长的时间,不过因为具支试管里还存在没完全反应的还原铁粉,所以白色沉淀并不是很明显。
        学生进行反复实验,方案一:研究温度给实验造成的影响。
        创建实验方案:
(1)制取氢氧化钠
        取5g氯氧化钠颗粒,放进30mL蒸馏水里,之后塞上胶塞,以当做备用。
        使用四个试管,然后往各个试管里放进液体石蜡,在反应期间防止和氧气进行接触。
(2)放进硫酸亚铁溶液,对氢氧化亚铁进行沉淀
        往四个试管里依次放进适量的硫酸亚铁溶液。
        实验结论:液体石蜡添加顺序会决定实验的具体情况。在没有放入硫酸亚铁的时候添加液体石蜡,在效果上要明显强于添加硫酸亚铁后马上放入液体石蜡,白色沉淀的时间会久一些。
(3)添加的顺序
        往氢氧化钠溶液里放进硫酸亚铁溶液,以避免硫酸亚铁原溶液颜色在观测白色沉淀时造成一定的干扰。
        方案二:温度给实验所造成的影响
(1)在原实验装置上进行探究实验
        在具支试管里,用铁片取代此前的还原铁粉,操作方式和此前的一样。
        实验结论:和之前的试验进行对比发现,具支试管里的溶液澄清的时间减少了,不过因为铁片里具有杂物,这给实验带来了不确定性,造成白色沉淀不明显。
(2)实验效果
        产生了白色氢氧化亚铁,不过在硫酸亚铁里观察白色沉淀,有原硫酸亚铁溶液颜色的影响,要认真观测沉淀的白色,白色沉淀会维持很长的时间,不过试管要静置,不要进行晃动。
        评价:方案一掌握了温度会给实验所造成的影响,使探究性实验效果显著,而且实验操作并不复杂,学生容易掌握。方案二,构思合理,实验设计严谨,能够掌握实验的整个过程,并还可就实验情况提出相关问题,然后进行研讨,从而得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化学学习效率。
【结束语】高中化学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为此,教师要合理的使用探究性实验方式,让学生就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并进行充分的实验,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便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王丽英.高中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9):275.
[2]赵俊.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实验教学设计要点[J].中国农村教育,2020(17):86.
[3]张梅梅.探究式教学方法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6):270.
[4]陈建霞. 基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高中化学实验实践教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