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切入点

发表时间:2021/4/30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1月3期   作者:周晓华 李凤军
[导读] 要提高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效率,充分彰显语文的“味道”,就必须找准切入点
        周晓华  李凤军
        彭山区第四小学  四川省眉山市620860    彭山区鹏利小学  四川省眉山市620860  
        要提高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效率,充分彰显语文的“味道”,就必须找准切入点:以题目为切入点,以关键字为切入点,以关键词为切入点,以关键句为切入点,以文章思路为切入点。“五切入”从教材中“淘出”这些宝贵的“点”,通过充分挖掘,深度设计,突破这些“点”, 激发学生将思维的触角悄然潜入到文本的内核里,让每一个学生都兴趣盎然地融入到教学的全过程中,成为课堂学习自主、自觉、自悟的主人,呈现出课堂教学更精准、更便捷、更有效的局面。
        一、 以题目为切入点
        课文的标题就如同人的眼睛,眼睛明亮,课文的“脸”上焕发生动和灵气。教学中,从课题入手,解题明旨,就可以通过文题这个窗口,既让教学良好开端、顺利推进,又能让学生直截了当地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受到教育感染。如:一位教师教学《丰碑》一课,紧紧扣住“丰碑”引导学生理解课题的深刻含义。(1)什么是碑?什么是丰碑?(2)谁成了一座丰碑?课文写了他一件什么事?(3)军需处长为什么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课文仅仅是写军需处长一人是丰碑吗?在引导学生仔细推敲品味题眼的过程中,按照“碑—丰碑—谁是丰碑—为什么成为丰碑的教学思路,促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和掌握,体会军需处长的伟大精神,明白他为什么成了人们心目中的丰碑,再通过反问句的分析,体会这支红军队伍中有千千万万像军需处长这样的人,他们不畏艰难险阻,为人民、为国家的解放事业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也堪称丰碑。
        在平常的教学中,我在教学课文《再见了,亲人》的时候,我首先让孩子们围绕“亲人”讨论:什么是亲人?你的亲人有哪些?亲人之间是什么关系?让孩子们充分认识到亲人是最亲近、亲切、亲密的人,亲人之间流淌着相同的血液,有割舍不断的血缘关系。接着围绕“亲人”讨论:文中的亲人是哪些人?她们都分别为志愿军战士做了哪些事情?让学生走进文本,了解文章内容。我最后又在教学中,让孩子们围绕“亲人”再次深入展开讨论:志愿军战士为什么要把朝鲜人民称为亲人呢?让孩子们尽量体会到大娘、小金花和大嫂对志愿军战士的那种比山高、比海还深的情谊,进一步激发起孩子们对朝鲜人民的喜爱和无比崇敬之情。这样始终“点击”着学生的兴奋点,既体会出语文的韵味,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以关键字为切入点
        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很多文中随处可见一个字就是贯穿全文的中心点,全文处处与“字”紧密相连。教学《麻雀》一文,教师让学生对 “落”作专题注解,学生思维敏捷,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各自的认识和理解:有讲速度的“来得快而猛”;有说态度的“勇敢、坚定、果断”;有论感情的“一心只爱孩子”;有谈心理的“心急如焚”;有评价用词的“简练、生动、形象”;有评议人物的“真是个奋不顾身的好妈妈”;有提读法的“落”字要读得重而快。我让孩子们通过自主感悟,使得孩子们在对“落”字运用的精妙体会中,深刻认识了老麻雀舍命救小麻雀的高大的英勇形象。
        三、以关键词为切入点
        对课文中用得恰到好处、格外传神的关键词,教学时应紧扣不放,引导孩子们深入剖析、重锤敲打,领会词句中蕴含的思想内容,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一位教师在教学《一夜的工作》时,抓住重点词一(一尺来高、一叠文件、一张写字桌、一碟花生米……如此而已)引导学生剖析,这些表达了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最后抓住中心句“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进行剖析,这样,思想教育的因素得到了充分发挥,使学生经历由对词义的理解到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实质认识,从而拨动了孩子们的心弦,充分认识到总理伟大而又平凡,可敬又可亲,心中油然产生出为我们的国家有这样的好总理而感到自豪。   
        课文《鸬鹚》中有一个难于理解的重点词“一抹”。围绕“一抹”提出两个问题:1、“一抹”是轻轻一擦,那作者为什么不用”一擦”?2、渔人“一抹”有什么用意?小组研究后,学生纷纷汇报。有的说:“一抹”虽然跟“一擦”意思相近,但用“一抹”让人感觉渔人操练鸬鹉的娴熟。

有的说:从“一抹”能看到鸬鹉们善于捕鱼,更善解人意。有的说:“透过一抹”这个词,我们仿佛看到江南水乡特有的劳动情韵。”通过研究,学生感悟到了“一抹”之中含着的特别意境,也明确了作者用词的特别用意。
        课文《火烧云》第3自然段中有一个重点词“极多”。在教学中,我引导孩子们充分挖掘词义,让孩子们深度地理解火烧云的颜色的丰富多彩。
        师:火烧云的颜色有什么特点?请孩子们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边朗读边用波浪线画出答案。
        生一:变化多(仅仅是多吗?)
        生二:变化极多
        师:极是什么意思?
        生:很多、特别多、十分多、非常多……
        师:请再次朗读第3自然段,把能体现火烧云颜色变化特别多的语句用直线画出来。
        生: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
        生: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师板书:一会儿…… 说不出  没见过
        师:四个 “一会儿”说明什么?一起来读读
        生一:说明火烧云颜色变化多
        生二:说明火烧云颜色变化快
        师:作者写火烧云的颜色,共写了哪些颜色?
        生:红彤彤、金灿灿;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
        师:天空中还有哪些颜色?(书上是怎么说的)
        生:还多得很,说也说不完,还有些说也说不出、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师:你们看,这些颜色多漂亮啊!
        师:天空中这么多颜色交织在一起,真美丽啊!你能用一个成语来表达吗?
        四、以关键句为切入点
        统编教材的课文中的一些重点句是作者表达思想情感的泉眼。若我们教师善于发现这些泉眼,并且能够以此来展开教学,那么孩子们的思维和情感的活水就会源源不断地冒出来。
        教学《小雨点》这篇富有诗情画意的课文,一位教师紧紧围绕:小雨点怎么一落进池塘就起睡起觉来了呀?这个句子引导孩子们思考。孩子回答“因为池里的水静静的”“池糖边很安静”“池糖里的水一动不动,很舒服”……再逐步引导学生体悟到其中的意境情韵,
        五、以文章思路为切入点
        文章的思路是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轨迹,教学中,探索文章思路可以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能力,还有助于对孩子进行相应的思想教育。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太阳》第二大段时,先引导学生粗读全段,说说这段围绕哪一句话写的?而后组织孩子细读全段,说说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最后讨论理解:“为什么说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通过读和议,孩子的认识达到了一致,概括出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因为植物靠阳光、水分和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生长,有些动物光靠吃植物生存,有些动物(包括人类)靠吃动、植物生存,所以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光明而美丽的世界。这样不但弄清了作者行文思路及太阳的有关知识,而且使学生受到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充分认识到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这样,把文中所讲语文、自然知识同难懂的哲学知识融在一起,取得了理想的教育效果。
        “五切入”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更精准、更便捷,充分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学习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