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四十五团中学 新疆喀什 844604
摘要:初中历史教学不仅能开阔学生眼界,拓展学生思维,还可以让学生在传承不息的历史长河中汲取前人宝贵经验来解决现实生活问题。而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进行师生互动,开展知识探究,实现思维碰撞,以达到提升课堂效率、促进学生认知迁移的目的。同时,随着问题意识培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深度渗透,课堂教学的深度与广度也会得到切实增强,为教学活动的高质量开展,学生素养的深层次塑造提供了铺垫。因此,教师在落实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指导时,应该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为导向,加强对课堂提问的设计,在问题的辅助下不断拓宽、优化、创新教学开展的方式、途径、手段,使学生在针对性、实效性、丰富性历史问题的驱使下积极参与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历史现象的分析、历史事件的认知,带着更为浓厚的兴趣与饱满的热情获得认知发展需要的满足。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教学;学生;问题意识;培养
具备基本的问题意识,是每一个初中学生应该具有的基本素养,也是初中历史教学中应切实强化的主要育人目标。而高效且深入的课堂提问,则是确保学生问题意识得以激发的载体与铺垫,且会将课堂教学引入更为宽泛的视域,既为师生交互搭建了平台,又为课堂增效提供了保证,且更利于对学生认知潜能的开掘与核心素养的塑造。然而,受到长期以来传统思想观念的制约,以致初中历史教学指导的落实,与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目标依然存在较大差异。而教师在设教学问题时,也普遍存在问题难度掌控不当、设问目的不够明确、提问形式比较单一、问题内容脱离实际等弊病。受此影响,以致很多学生参与教学问题探究、分析、解答的积极性较低,很多教学问题的引入,也仅仅是为了应付课堂活动的推进,并未取得实质性效果。基于此,针对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与误区,教师应该以切实强化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为引领,实现对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变革,教学定位的重审与再构,并通过对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活动的精设,来落实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在问题意识的驱使下更好学习初中历史,不断提升认知合能力。
一、科学设计教学问题,引发学生质疑思考
科学且精准的教学问题设计,是确保学生问题意识得以激发的迁移。而将教学问题与辅助活动关联起来,更是彰显课堂育人功能的最好方式。因此,教师在设计初中历史教学问题时,可适当融入一些游戏活动、生活素材、媒介资源等作为辅助,使学生在更为宽泛的认知视域内领悟问题内涵,理解教学内容,在问题的驱使下参与历史知识学习,在质疑与思考中获得认知能力提升。另外,教师还需要灵活取舍问题的难易,尽量使所提出的问题与学生认知现状紧密关联,以切实强化教学问题的效能。与此同时,面对诸多开放性问题的驱动,学生的思维也会更加活跃、理解自会更加充分,其认知需要将会得到全面满足。例如,在开展《红军长征》教学时,为了引发学生参与质疑思考,使学生在学与思中理解教学内涵,教师可以引入问题:红军为什么要离开根据地长征?红军进行长征的目的是什么?长征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红军从失败走向胜利的转折点是什么?为什么能取得长征的胜利?并组织学生进行思考、探究、解答,在认知发散与深度学习中实现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二、深度变革提问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发问
提问是初中历史教学中增加师生互动的有效途径,更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最佳选择。
而只有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更具趣味性、开放性、发散性、延展性,学生投身问题研究、探析、解答的兴趣自会更加浓郁,课堂教学的科学性与发展性也会切实提升。因此,教师在落实学生问题意识培养时,应以具体教学内容为辅助,将教学问题与教学目标、任务、要求等有机关联起来,让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中深入理解不同历史知识的内涵,带着更为浓厚的兴趣参与历史知识的学习,使课堂教学更具生命力、感染力、影响力。并根据自己对不同问题的理解与知识的学习,积极发问,自主提出新问题,产生新认知,于无形之中实现问题意识的内化。例如,在进行《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时,教师可以顺势转变教学方式,将两课内容整合在一起开展讲解,并组织学生在深度学习的基础上探究:两次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导火索分别是什么?其对当时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哪些的影响?有何异同?在这些问题的刺激下,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解答的基础上,鼓励其继续提出新问题,以引发其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于无形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善于捕捉教学契机,培育学生问题意识
由于不同学生在解析同一历史事件时的站位不同、角度不同,对具体知识的理解也会出现很大差异。而对于学生认知层面一些细微差异的捕捉,也是培养其问题意识的更好选择。因此,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时,应多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与表现,并结合学生学习反应,即时设问,以问题的方式来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结合问题进行师生、生生对话,将自己对问题的理解直观呈现,并由教师、同学进行评判。这种即时设问的方式,更利于对学生思维与认知的拓展。例如,在进行《探寻新航路》教学时,教师可以在学生完成对教材内容的自主学习后设问:为什么西班牙、葡萄牙是首先开辟新航路的国家?针对这一问题,不同学生则给予了不同回答。对此,教师则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一起进行分析、探讨,使学生的认识与理解得以深化,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奠定了基础。随后,教师可以继续设问:新航路的开辟对欧洲乃至世界有什么影响?并倡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予以回答,让学生在发散性分析中切实提升其问题意识。
四、结论
总之,只有学生在课堂上敢于质疑、勇于提问、善于思考,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发展性、针对性方可切实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也会在潜移默化、循序渐进中得到深度培育。因此,为了实现对学生问题意识的深度培育,教师在开展初中历史教学指导时,应该以科学设计教学问题为抓手,不断优化教学的形式、途径、策略、手段,精心设计课堂问题、深度拓宽教学内涵、切实创新提问方法。鼓励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积极提问,学会质疑,敢于探究,将自己在历史学习中遇到的困惑、疑难、挑战等以问题的形式灵活反馈,并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研讨,进而在化解一个个教学问题、突破一个个学习难点中拓宽认知视域,慢慢培养其问题意识,逐步提升其核心素养。在问题意识的驱使下切实提升认知能力,不断完善认知构架,更好提升发展自我。
参考文献:
[1]高永.初中历史课堂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09):82.
[2]陈希华.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路径分析[J].科幻画报,2019(04):167-168.
[3]叶华伟.试论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新课程(中学),2018(08):196.
[4]王巍.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报刊荟萃,2018(05):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