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班幼儿美术教学的指导策略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第3期   作者:郭秋惠
[导读] 美术活动是一种需要手脑并用的操作活动,也是表达自己情绪情感的有效途径
        郭秋惠
        昆明市第七幼儿园  云南昆明650031
        摘要:美术活动是一种需要手脑并用的操作活动,也是表达自己情绪情感的有效途径,有计划的开展美术活动对孩子们的审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小班幼儿对新鲜事物十分好奇,喜欢自我发挥,单纯享受整个绘画的过程。但由于小班幼儿注意力、自控力较差,动作不灵活,绘画目的不明确等原因,他们的绘画水平处于“涂鸦期”,所以小班幼儿的美术教学难度较大。通过实践我认为可以从激发幼儿美术兴趣,提供多种绘画工具和材料和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教学内容等五个方面来指导小班美术教学活动。
        关键词:小班幼儿  美术教学 指导策略
        幼儿园美术教育是幼儿艺术教育全面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幼儿的思想、情感和兴趣,能够使幼儿真正感受和理解真善美,给幼儿美的享受,陶怡幼儿的情操。喜欢绘画是幼儿的天性,是他们表达行为的第二语言,他们在绘画中能够自然充分、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内心的情感,表达他们对周围事物的看法和态度,表达他们对艺术的想象和创造。但由于小班幼儿年龄的特殊性,他们的思维方式依旧停留在随意的涂鸦,漫无目的的自我发挥,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绘画组织习惯,从思维的不清晰到逐步清晰,教师组织好美术教学活动变得困难也极为重要。我在实践中是通过一下几个方面来指导小班美术教学活动的。
        一、提供宽松的心理氛围,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宽松的心理氛围可以消除幼儿的胆怯和依赖心理,让幼儿乐意主动地参与到美术活动中,积极地进行探索和思考,养成从事创造性活动的习惯。教师和蔼的语气和态度,允许幼儿自由表达自己地想法和观点,尊重不同的想法和提问,适当减少规定这些都是给幼儿创造宽松心理氛围的方法。当然,教师也不是在美术活动中放任自流,不闻不问,而是用活动本身的内容和形式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和兴趣,而不是简单粗暴的禁止。有时在操作环节幼儿会出现自言自语的行为可能是因为手部肌肉发育不成熟,手眼协调能力差,操作动作不足以充分表达内心的想法,需要借助其他多种分析器的协同活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时候就没有必要横加制止。在评价幼儿作品环节,无论是对能力强还是能力弱的幼儿都要善意的接纳他们的作品,充分尊重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他们的点滴进步,闪光点加以表扬和鼓励,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是他们对美术活动怀揣兴趣,轻松作画。
        二、提供适宜的丰富多样的绘画工具和材料。
        单一的,重复的使用一种绘画工具来作画容易导致幼儿失去作画的兴趣和新鲜感,尤其是小班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绘画工具和材料,不仅可以让幼儿认识更多的作画方式,吸引他们主动操作材料,又能克服他们手部力量不够,动作不灵活,动作不灵活的缺点。比如手指点画,手掌印画,撕贴画,蔬菜印画,纸团印画,喷画,棉签画等。

幼儿能够接受,既简单又能让画面产生很好的效果,使每个幼儿都有信心,乐意参与到美术活动中,成分体验成功的乐趣。
        三、选择贴近幼儿年龄特点的事物进行美术教学。
        小班孩子年龄较小,接触到的,能够理解的事物有限,只有在遇到和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熟悉的事物时才会产生更多的热情,我们要将这样的事物融入到美术教学活动中才能够有效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比如说,小班孩子会对生活中常常接触到的小动物,自己的爸爸妈妈,常见的玩具,好吃的感兴趣,我们可以把这些事物融入到教学中,设置一些相关的情景,让孩子通过自己所见所想结合自身想象进行绘画活动。比如设置有趣的背景图进行添画,比如,请小朋友做小花匠给花园里的小花点上彩色的小花朵,或者是水里的小鱼游呀游,嘴边吐出了好多大大小小的泡泡,我们一起帮它画出来等。
        四、简单绘画技能的教授。
        绘画技能的掌握在教学中也很重要,不可忽视,因此我们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教给幼儿一些简单绘画知识和技能。首先是认识基本的三原色,可以借助绘本《小黄和小蓝》感知颜色的变化,也可以借助儿歌:红色黄色手拉手变出橙色像橘子,黄色蓝色手拉手变出绿色像大树,蓝色红色手拉手变出紫色像茄子来认识三原色。然后是认识点和线,可以再区域活动中投放如蜜蜂采花蜜,小蝌蚪找青蛙等背景图,用连线的方法练习绘画直线,曲线,波浪线等,让幼儿随时可以进行线条的绘画练习。接着是认识简单的图形,并运用于绘画过程中,如用圆形可以表示太阳,泡泡,三角形可以表示小山,屋顶等。在教学过程中先是点、线的绘画,然后过渡到点线组合,线线的组合,再到图形及涂色,最后是点、线及图形组合。让幼儿逐步掌握一些基本的用笔方法和控笔的能力,最后组合起来幼儿自由表现自己眼中的事物。
        五、鼓励幼儿走进自然和社会环境,感受色彩丰富审美表象。
        除了教学活动总提供的各种图片以外,鼓励幼儿通过多种途径丰富日常生活经验,扩大知识面,积累审美心理意象,亲身体验过的知觉材料比间接获得的知觉刺激更重要。引导家长利用空余时间带孩子们通过参观、旅行、散步等方式接触自然山水,田间地头,公园街道,动物园等。教师在日常生活环节可以和幼儿一起谈论她们的所见所想,帮助他们回忆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感受一年四季的事物和色彩的变化,丰富孩子们的审美意象。
        通过尝试和培养,小班孩子们对美术活动的兴趣源源不断,每一次的活动都能够积极投入,动手操作,大胆表现和创造。孩子们对色彩的感知,绘画的自信心以及绘画技能都不断的提高。总而言之,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调动幼儿主动性,激发兴趣,发展能力,为幼儿以后的绘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2012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孔起英.幼儿园美术领域教育精要——关键经验与活动指导.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