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探究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3期   作者:孙芳芳
[导读] 当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下,作为文明古国遗留下的众多宝贵文化“财富”(或物质或精神)使得人们深深加大了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保护。
        孙芳芳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龙山小学 721000
        摘要:当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下,作为文明古国遗留下的众多宝贵文化“财富”(或物质或精神)使得人们深深加大了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保护。文化是一国之精神力量,其丰富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传统文化是现代众多文化的“根”,美术作为一门多方面体现着文化素养和文化传承的学科,笔者以为,在当今的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可将日常美术教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对于审美的提升以及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了解。
        关键词:小学美术;美术教学;传统文化;有效途径;两者结合
        引言:
        在小学中,美术教师肩负着带领学生们从生活中感知和领会美并在此过程中逐渐培养起学生自身的审美,从一定程度上而言,美术教师实则身为小学生向着“美”奔赴的“引路人”。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如何将小学美术教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笔者认为有以下的有效途径,如:结合传统文化历史从多方面引导小学生对于美术材料的认识并进行创作;设置精美有趣的传统文化主题课堂,通过提高学生的课堂体验感等,吸引学生以主动参与;运用古今结合的方法从美术形式、内容以及历史文化底蕴等方面了解和感知传统文化等等。
        一、结合传统文化历史引导了解和创作
        对于小学生而言,历史是陌生的,在其脑海中对于当下的认知和现实更为“亲切”,于大部分小学生而言,历史更像是“冷冰冰”“躺”在纸张上的“尸体”,像是另一个世界中发生的事情,而当下的创造则好似“理所应当”,殊不知,当今的多样化创造大部分来自于历史,改变自历史。
        因此,笔者以为,小学美术教师可通过结合传统文化的历史引导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和之中的美学进行了解和认知,并于此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及创造性[1],如:在人美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的美术教材中的第十三、十四课——《彩墨游戏》中,教师可以通过介绍在《彩墨游戏》课程中将使用到的工具,如毛笔、宣纸、墨水以及砚台等等,除去介绍小学生工具的形状外貌,教师亦可从历史讲起,与学生们共同分享笔墨纸砚的历史,使学生们在了解中深深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伟大,在看似简易的笔墨纸砚中存在着的众多讲究,如毛笔分为羊毫笔、狼毫笔、紫毫笔等;宣纸分为生宣、熟宣、半熟宣;我国四大砚台——洮河砚、端砚、歙砚以及澄泥砚。教师可例举出我国书法史上的大家,如: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以及我国国画家张大千、齐白石、徐悲鸿等,使学生在丰富的历史中感知我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体会传统文化中的美。除此,教师可在介绍分享过后引导学生通过所感受和体会对《彩墨游戏》进行创作,当然,出于学生年纪较小,其创作能力相较不足,教师对于学生的作品应当持有较大的包容度,并着重从学生的创作理念等看待学生作品。
        二、设置精美有趣及体验感较强的传统文化主题课堂
        众所周知,小学阶段的学生对外界事物充满着好奇,其动手能力和活跃度也是十分的可观,其注意力持续时间有限,只有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实为不足够,如若提升学生对于美术课堂结合传统文化的兴趣,笔者以为,小学美术教师可通过设置一定的精美、有趣以及体验感较强的主题课堂可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小学生之特性作用[2]。精美的课堂有助于在课堂过程中保持学生专注力,通过教师有序的引导,一步一步逐渐地融入课堂,感知多元化美术。


        有趣的课堂亦是如此,通过设置一定的活动环节,吸引小学生对于美术的重视度,如在课堂最后十分钟时,通过学生自主展示其作品(或对于美术方面的感悟体会等)以进行投票活动,让课堂上的学生以举手投票的形式票选出认同的作品(或言语感悟),并对最终大家票选出的学生优秀作品致以小小的课堂奖励。
        所谓体验感较强的传统文化主题课堂,笔者旨在通过主题性且实践性较强的课堂,例如,在人美版小学三年级的美术教材《民间面塑》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前往当地文化中心等体验民间面塑这一传统文化,使学生在切身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精美的作品与复杂有趣的工艺,亲眼见证由代代工艺人用尽一生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与课本上栩栩如生的《侍女像》存在一定程度差别的,还有更加符合小学生喜爱度和“接地气”的“猪八戒”、“孙悟空”等。对于课堂的不设限,教师的课堂不仅可以存在于教室,同样可以存在于具有浓厚氛围的文化中心、博物馆等场所。在拥有体验感较强的课堂上,学生可以通过所见所体验以更加深切地感受传统文化,接收传统文化带来的视觉享受与审美提升!
        三、通过以古今结合的方法了解和感知传统文化
        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文化大国,举国上下拥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历史,中华文明更是起源于9000多年以前。言之“美术”,其是以文化做为基调,美术来源于现实生活。传统文化更是经历了时间的“磨练”,人们“取之精华,弃之糟粕”而代代相传。
        笔者以为,古今结合,以人美版小学美术三、四年级教材《剪花花》、《剪纸中的吉祥纹样》为例,中国自古以来无论中原或是江南都拥有着剪纸的历史。对于剪纸,在材料准备方面,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购买相关的较为安全的剪纸材料进行创作,在内容方面,引导学生收集古今材料,不仅应当在当代剪纸创作艺术寻找灵感,也应当在古代人们的剪纸作品和艺术中寻找历史的美感。当代的剪纸艺术更为多元化,而古代的剪纸艺术相对单一,除此,当代的剪纸的用途多为创作展示,而古代的剪纸用途则多为祭祀等等,从而使得学生全方位地理解和感受剪纸文化,当然,碍于小学生的创作能力而言,对于小学生的创作作品要求应适当降低,该课旨在使学生感受和体验,作品的美感可次之。在教学时,于小学生而言,感受剪纸的过程的重要性远远大过剪纸的结果。通过对比介绍和鉴赏,在此多元化的内容学习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在教学时,通过古今结合的教学方法强调传统文化的主题,使学生对于主题内容的认知更加深刻,并在这一基础上深入主题,当然,深入主题的前提是在一定程度上顾及学生的学习和动手能力。
        在此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体会到美术存在的重要性,并将美术带到学习中,带到日常生活中,文具搭配、穿衣搭配、房间布置等等,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信任教师,在教师的带领下感受美、分享美、领悟美,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结束语
        美术主要主张带领学生感知感受,将美术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在这之中更为重要的是过程而非结果,因此对于其课程的体现,更多的应是教师的教学课堂而非教学成果(尤其体现在小学阶段)。在教学课堂中,教师应当除去自身视角对待问题,也应该加入学生的视角,感受学生在学习美术时遇到的难题并加以缓解和解决。教师可以从结合传统文化历史以多方面引导小学生对于美术材料的认识并进行创作;设置精美有趣的传统文化主题课堂,通过提高学生的课堂体验感等,吸引学生以主动参与;以古今结合的方法从美术形式、内容以及历史文化底蕴等方面了解和感知传统文化进行小学美术教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相关探究。
        美术在于生活,生活体现美术。将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带领学生感知世界,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其审美,望各位教师认准教学目标,并在目标确立的同时提升课堂体验感,使学生充分结合传统文化并融入美的世界。
        参考文献:
[1]耿荣芝, 张朋. 探索书法训练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的途径[J]. 教育实践与研究(A), 2019, 000(013):22-24.
[2]周冰. 探索小学美术教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有效途径[J].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20(2):124-127.
[3]刘攀峰. 小学美术教学中传统文化浸润教育探索[C]// 2019年"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 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