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毅
青田县城西实验小学 浙江省 丽水市 323900
摘要:新课改指出小学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需要在教学中激发学生想象创新力,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交流能力,因此教师应重视中高年级阅读教学。教学做合一教学理念关注到了学生学习能力和实际能力的培养,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可以将教学做合一渗透到语文阅读中,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掌握阅读知识,提升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学并不是简单的教授或学习就能完成的,而是要将教、学、做合为一体,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这样才能激发出学生的创造能力,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教师都采取机械的教学方法只是带领学生分析课文语句,导致阅读氛围枯燥,降低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教师应贯彻教学做合一思想,让学生主动“学”和“做”,以此来明确阅读教学的目标,促进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质量的提高。
一、教学做合一的概念及意义
教学做合一是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在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的教学思想,认为教师要将教学作看成一个整体,在做中教学,在做中学习,将学生培养成综合型的人才。具体的内涵为以下几点:首先,教学做合一理念需要先学后教,鼓励学生先自主学习阅读知识,根据学生的学习成果有针对性的教学。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预习任务,结合学生的预习情况教学,在“教”中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实现教学做合一思想。其次,陶行知先生还提出教师要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学习确定教学,结合学生的学特点和认知特点制定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计划,用“做”贯穿整合教学,使学生主动完善知识体系。
教学做合一蕴含了深刻的教学思想,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教学做合一需要以实践为基础,在实践中教学和学习,使学生真正理解阅读知识的内涵,在实践中张扬自己的个性,促使学生塑造自我、完善自我,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教学做合一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落实生本教学理念,改变学生顺从、依赖的学习心理,在教学做中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挖掘出学生在语文阅读中的潜能,使学生成为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主人。最后,教学做合一思想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教学做合一中的“做”不是单纯根据教师的指导行动,而是要有自己的思想,在实践中消化知识、运用知识,构建创造式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在教学做合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真正理解教学知识。
二、基于教学做合一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一)仍然以教师为主体
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一味地追赶教学进度,无法关注到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导致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仍然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只能配合教师开展阅读任务,容易使学生对阅读产生厌烦的心理。
(二)无法将教与学融合
在教学做合一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独立探索和学习,自主预习新课新课内容,实现以学定教的要求。但部分教师没有结合学生的预习情况开展阅读教学,无法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的问题,更无法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没有将教与学融合在一起,忽视了师生间的有效沟通。
(三)没有结合生活实践
有些中高年级语文教师会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只结合了自己的教学经验,将时间和精力放在课本知识的讲解上,没有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也没有为学生提供教学实践的机会。例如在播放课件时,只是让学生浅显地看一眼,没有深入研究其中的阅读知识,很难增强学生的阅读体验,无法将生活实践与阅读教学相结合。
三、基于教学做合一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构建多向对话,提高阅读质量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关注学生人文素养,利用教师、学生、课文间的多项对话来提升教学质量,使学生能主动理解课文意思,在交流沟通中完成教学任务,完成教学做合一的过程。中高年级学生具有形成了学习意识,在这一教学模式中,能够自主感知文本,形成独特的理解和体验,再由教师传达正确的阅读理解,构建出互动性的阅读课堂,以此来提高中高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在《观潮》的教学中,需要先让学生预习课文,与作者建立联系。首先,教师可以出示苏轼的《惯观浙江涛》,让学生体会“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的意思,对《观潮》产生浓厚的兴趣,再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和思想情感,了解到《观潮》中的“潮”是哪里的潮,“观”是什么意思,初步体会大潮的壮观。接着再由教师指点学生深入探究,在精读中了解课文重点,思考作者运用了哪种写作顺序,先写了什么、又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描写了哪些事物来体现大潮的壮观,使学生主动讨论课文的写作特点,在多向互动中理解描写潮来时的语句,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增强学生在教学中的阅读感受。
(二)结合生活实际,锻炼实践能力
实践是落实教学做合一思想的关键,只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和获取知识,才能锻炼学生的阅读技能,增强他们的语文综合能力。生活中处处蕴含了语文知识,能够体现语文的本质,在教学做合一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将阅读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拓展阅读教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语文、运用语文的意识,以此来锻炼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例如在《北京的春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老北京的各种习俗和自己家乡的春节习俗,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信息搜索、收集、整理能力,为课上教学做好准备。在上课前,先让学生说说自己收集的有关春节、老北京习俗等资料,建立起中高年级阅读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提问学生如果创作与春节相关的文章,会描写什么,以此来激发起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以此来导入课文。由于学生已经预习了课文,可以直接提问学生课文描写了哪个北京春节的场景,哪个场景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在小组中交流讨论。在结束教学后可以拓展课堂,提问学生从哪部分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联系实际生活说说自己眼中的春节是怎样的,将阅读与生活完美结合,优化中高年级学生对课文的阅读理解。
(三)利用课文表演,增强创作意识
教学做合一教学理念的核心是“做”,在中高年级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贯彻因材施教的要求,用学生的自学代替自己的教学。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少有教师真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对阅读知识的吸收理解,还会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开展创造性的阅读活动,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阅读教学中。新课改指出中高年级语文教学除了需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外,还要引发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课本剧表演的形式锻炼学生的创作能力,使学生在“做”中掌握阅读知识。例如在《鲁滨逊漂流记(节选)》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课本剧表演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创作兴趣,深入探究鲁滨逊在荒岛上的求生经历,体会到鲁滨面对困难毫不屈服、积极命运抗争挑战的精神品质,使学生在阅读课堂中动手动脑,构建出创造性的中高年级语文阅读课堂。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阅读是中高年级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如果师生在教学中没有活动交流无法实现教和学的要求,无法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师应渗透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运用多向对话提高阅读质量,在生活化教学中锻炼实践能力,运用课本表演增强创作意识,在探索、实践、创造中激发的阅读兴趣,在丰富、愉悦、多彩的阅读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闫钰.“教学做合一”思想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J].学周刊,2020(10):93-94.
[2]李海俊.“教学做合一”思想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探析[J].中国农村教育,2020(06):61-62.
[3]周媛媛.做中教,做中学——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12):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