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苗苗
(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 云南 昆明 650222)
摘要:在大学教育中思政教学和思政教学课程不应该成为一项单独教学活动或者课程,而应该成为能够被渗透和融入其他课程中的一项基础性教育。大学英语作为高校学科建设中的一门通识性教育课程,应该成为引入思政教学理论和教学内容的示范性课程。因此本文围绕大学英语课程,分析了大学英语课程建设中融入思政教学内容的教学思路和基本实践方案。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理论;实践研究
一、构建高校英语的思政课程保障机制
大学英语课程本身构建过程中,如果要合理融入思政课程内容,就需要让思政课程本身融入大学英语课程中具有一定保障性,大学英语和思政课程之间的融合和融入是一个共商、共建的过程,而非一个独立或者剥离的活动,而实际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本身思政课程体系内容和大学英语课程之间衔接工作较难展开,如果在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开展过程中,缺乏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教学课程的保障机制,那么高校英语课程在思政内容融入过程中,很容易偏离主题或者仍然回到原本教学内容中,因此需要在大学英语和思政课程融入过程中添加保障机制,保障课程之间能够得以有效衔接。该种保障一般是指制度保障,制度保障是指在高校英语和思政课程建设过程中能够让课程融入和运作过程更具有规范性,制度保障能够让大学英语课程中课程体系构建中各个环节和流程操作性更强,例如针对大学英语中思政课程融入阶段性的评测、教学效果的评测等,都需要制度化落实以保障大学英语中思政教学理论能够被逐渐渗透到教学体系。
二、大学英语和思政课程的融通体系
大学英语和思政课程之间应该形成融通体系,课程在构建过程中,应该突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大学英语和思政课程在融合过程中应该呈现出逐渐渗透性发展的思路。首先应该遵守大学英语课程建设的内在逻辑,把握不同水平和层次中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观性和逻辑性,借助英语内容和课程的逻辑层次,将思政课程内容融入英语教学体系,思政课程主导价值的发挥需要通过大学英语课程教授内容,逐渐渗透和传递出去。例如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跨文化知识的教授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话题式引导,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谈话方向引导到思政方向,例如以交通文化为话题引导大学英语课程展开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课程本身将交通和交通工具乘用的社会道德感问题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能够在交通文化差异中探讨公共交通文化和环保等具有社会责任意识培养性的内容,在渗透式教学中,教师需要重视课程本身内在的衔接性。
三、形成英语教学和思政教学为一体的育人模式
大学英语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功能性知识的学习,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能够见识到更加宽阔的学术领域,借助功能性知识的学习鼓励和促进学生能够锐意进取,赢得更加宽阔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思政教学是通过思想和政治意识的正确性培养,让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思想和政治见解独立性和正确性的重要性,英语教学和思政教学在实际育人领域的互相重合也意味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打造英语教学和思政教学为一体的育人模式,让课程本身的教育理念得到重合,从而最终使思想政治和大学英语能够更好融合,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思想中,成为武装学生思想的武器,让学生在以人为本的课程设计和教育理念中,能够坚持自我主张,坚决避免学生出现思想上的滑坡。大学英语课程本身知识的庞杂也意味着大学英语课程具有相当包容性,将大学英语作为播种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土壤,能够丰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水平提高的形式,让大学生在多样化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得到进步。
四、对教材“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教师要在对所学教材进行整体把握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挖掘和提炼,理清教材知识体系和内涵,这是有机融合“思政元素”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在进行系统的精神层面的梳理和文化角度的对比后应将知识内容整合、再呈现,让学生吸收知识,获得技能,在思维方式和道德范式方面得到领悟和启发,从而深化“课程思政”建设的思想境界,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以新世纪大学英语相关教程为例,该系列教材选材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方针,极具教育性,为教师深挖其中的“课程思政”元素提供了资源和素材。纵观新世纪大学英语系列教材,不难发现大学英语课程教材内容丰富,涉及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等学科领域,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等方方面面,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爱国主义情怀和政治认同。同时,教材内容有助于加强学生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培养。大学英语课堂作为承载英语语言知识传授的主体环境,应通过思想浸润和德育渗透实现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的有机结合。学生通过本课程的系统学习,能够树立“四个正确认识”,坚定“四个自信”,具备责任担当,培养语言学习策略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从而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在课上,学生应掌握基础语言知识,深度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和立场,从课文内容捕捉“思政”育人功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课外,学生应利用网络媒体,积极探索中外思维方式的不同和文化差异,深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涉猎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英语应用能力与交流沟通能力。
五、大学英语“课堂思政”师资队伍建设
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德才兼备的高校英语教师队伍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中之重,大学英语教师只有政治站位高、思想素质过硬、德才兼备,才能承载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与“课程思政”进行结合的使命。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知识架构的拓展无时无刻不受到教师言行举止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职责除了教书,更在育人。如何让学生在学到知识技能的同时学习如何做人,如何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如何与他人、社会和世界相处,是师者需要不断思考和探索的课题。所以,面临时代提出的挑战和更高要求,各大高校需要建设一支勇于突破、锐意进取的大学英语教师队伍。教师必须更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积极有效地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系统,克服知识结构单一的局限,增强课堂教学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结合,整合各类课程相关知识、信息并精心筛选编辑课件,不断提升自身思辨能力。教师在将思政元素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过程中,需要有无私奉献的情怀、实事求是的精神、兢兢业业的作风和勇于创新突破的理念,才能做到真正的传道授业解惑,实现教书育人。
结束语
综上所述,立德树人为指引的高校思政课程要融入大学英语课程,实际需要突破的理论和实践壁垒并不绝对泾渭分明,实际高校课程建设过程中,需要遵守思政课程建设基本思路,遵循通识课程教育初衷,让学生在大学英语课程中不单单提高专业水平知识,而是以内涵丰富的思政人文教育理念滋养学生内涵,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拔高课程本身立意,提高思政教学课程本身内涵。在现实教学操作中,从课程建设本身主旨的不断完善和丰富角度出发,利用顶层设计,打造融入思政教育理念的大学英语课堂。
参考文献:
[1]肖红芳.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1(06):1-3.
[2]张苗.课程思政建设在高校大学英语课堂中的实践研究[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1(01):66+68.
[3]迟雯雯.模块教学模式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探索[J].英语广场,2021(01):95-99.
[4]邓永平.大学英语课堂“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英语广场,2021(01):105-108.
[5]张虎.新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路径[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0(36):90-91.
作者简介:孙苗苗(1982年3月),女,云南保山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大学英语和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方向的教学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