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教学“转型”模式之我见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3期   作者:罗伟
[导读] 高中政治教学的“转型”模式,即打破传统的教学,用“新方法、新思维、新教学”精心准备的每一堂课。那么,在实践中如何准确将“三新”融入教学, 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努力探究的重点内容。
        罗伟
        贵州省贵阳市第六中学  贵州贵阳  550004
 
        高中政治教学的“转型”模式,即打破传统的教学,用“新方法、新思维、新教学”精心准备的每一堂课。那么,在实践中如何准确将“三新”融入教学, 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努力探究的重点内容。高中政治教学在知识的传授方法上,不但要紧跟时代步伐,还要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养成, 从而凸显政治教育的本色,让每个学生全面发展。 
        本人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转型的思路已日渐清晰, 尤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在品德、才智、审美等方面的成长, 这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还可以让学生受益终身。
        一、 创新是知识的“源动力”
        作为高中生,他们拥有较强的好奇心, 他们对未知的世界充满着探究的欲望, 谁能博得他们的眼球, 谁就能将知识播进他们的心田。如果教师能够引起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尾的全程关注, 能用恰当的方式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学生愿意参与其中, 那课堂必然是优质高效的。
        对于一节成功的政治课, 从知识上来讲,其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本节的重难点已被突破。然而课堂时间有限、学生理解能力有很大差异, 要让学生在短暂的课堂上都能顿悟重难点问题, 解决他们心中的疑惑, 那几乎是无法完成的。
        同时学生的注意力又被色彩斑斓的网络生活吸引着, 他们更是缺少对知识的消化吸收时间。现代媒体技术的突飞猛进让管理学生的难度日益加大,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 媒体技术的发展也给教学的发展带来了契机, 提供了可操作的平台。
        “翻转课堂”就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微时代的到来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它有效连接了课堂与媒体。在这一模式下, 教师别出心裁地把重难点知识制作成短小精悍的微课视频, 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在课下一次或多次进行观看, 并记录下自己难以突破的问题, 然后利用课堂内的宝贵时间, 将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疑惑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探究、讨论, 教师给予恰当的点拨解惑, 使学生真正“吸收内化”知识, 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创新”与学生的想法结合起来
        “创新”与学生的想法结合起来, 不但可以让学生轻松的学习,并加深印象、突破重难点, 还在一定意义上解决了学生厌烦课堂的冲突, 为新课程“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创新课堂,不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还真实地完成了学生的要求。其中,教师就是导演, 是课程的组织者和课堂的引导者, 而学生就是课堂的主角, 要思考、参悟、表现对知识的理解和领悟, 最终师生互动配合在课堂中共同释疑解惑、拓展升华知识。
        难点的突破让学生兴致盎然, 可是一般来说, 临近下课时学生注意力就会开始分散, 学习热情会有所下降, 课堂气氛由热烈变得冷清。


        上好一堂高中政治课,关键是教导有方。在每堂课快结束的时候,往往是学生最兴奋的时候,教师要合理引导,组织好课堂。但由于知识的系统性和条理性, 一个章节的结尾往往是通向另一个章节的开头。因此, 如果教师在课堂收尾时, 善于抓住章节之间的联系, 巧设悬念, 吊住学生的胃口, 既可活跃气氛, 又可为下一章节做好铺垫, 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如在讲完“世界的物质性”后, 教师可前瞻性地总结: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有规律的。既然世界是运动的, 那是谁在动?既然在动, 今日之我已非昨日之我, 那昨日的欠账今日还需还吗?同一瞬间, 物体既在这儿, 又不在这儿, 矛盾吗?这就是下节课所要讨论的问题“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请认真思考, 试着解决一下问题吧。
        哲理是抽象而又复杂多变的,让问题变得生动有趣, 学生的学习情绪再一次被调动起来, 思维像在自由王国中, 顿时产生了许多想法, 而且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了激烈的讨论。这样, 既有效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又在旧课的“收尾”中巧妙地埋下了伏笔, 为新课的“开场”做了自然过渡。
                三、“情感创新”的多元思考
创新,让教师在课堂上活跃起来,并找到自己准确的位置。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鼓励者, 其使命是在紧跟时代层层推进的知识教学中, 让学生的智力得到最大开发;在关注着每位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让他们的潜能得到挖掘;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中, 让学生的心灵不再荒芜, 为他们播种灿烂的明天。
        教师要深知,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的过程, 更是人性养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 健全的人格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同时也是社会进步、“中国梦”真正实现的思想保障。
        在教学中, 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并不是一件易事, 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的形成不是在一两次说教之后就能悉数完成的, 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养成不是学习一两个理论就能顺利实现的, 这些都需要长期的教导与培养。
        卢梭说:“千万不要干巴巴地同年轻人讲什么理论。如果你想使他们懂得你所讲的道理, 你应当使思想的语言通过他的心, 才能为他们所了解。”由此可见, 教师的责任任重而道远。
        教师———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 我们要用自己的光芒点亮学生前行的路。首先, 在教学上我们要通过多种方法, 深刻挖掘政治学科内在的情感因素, 真诚地进行教学, 发挥情感魅力来感染学生。其次, 教师要真心地爱护每一个学生, 赏识每一个学生, 感受学生的爱与痛, 帮助他们撑起远航的帆。
        综上所述,学生有了对教师出自心底的尊重和信任, 此时教师的教育,才会顺其自然地如涓涓细流般淌进学生心田, 引导他们用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求实的科学态度, 宽容的人生态度去看待生活。“情感创新”,所谓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内隐的, 它融汇在玄妙的知识中, 散发在谆谆教诲的期盼中, 生长在真诚眼神的抚摸中,它的培养和养成会成为学生永远的精神财富和力量之源, 并使其受益终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