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心未泯创新愿——浅谈中学语文课堂创新意识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3期   作者:朱玉峰
[导读] 上到国家的发展下到教育领域的进步都离不开人们的创新精神,在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教师需要转变思想,从以生为本的角度去实施素质教育,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帮助每名学生都实现个性化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当今社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朱玉峰
        甘肃省镇原县平泉初级中学  744517
        摘要:上到国家的发展下到教育领域的进步都离不开人们的创新精神,在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教师需要转变思想,从以生为本的角度去实施素质教育,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帮助每名学生都实现个性化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当今社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基于此本文将以初中语文教学为例,详细探析教师与学生创新意识的具体培养方法,希望能为广大同仁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中学语文;创新意识;培养方法
        引言:创新意识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必备思想,而教育发展也是民族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现阶段教育改革对教师与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的思想必须与时俱进,积极地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改革,其次学生也必须拥有创新思想,在学习过程中展现出自己的创造力,从而理解知识内涵,最大程度提高学习有效性,为个体发展和国家发展都奠定良好基础。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课堂创新意识的重要性
        当下我国正处于新课程教育改革的新时期,在这一阶段教师一定要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对待应试教育下的传统教学模式一定要保持批判思维,通过对现代初中生学习状态的调查可知,由于思想常年被束缚,所以学生在思考问题接受全新理论时都会保持思维定式,而他们也只会用所学知识解决考试问题,在学习中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为自身发展设置了不小的阻碍,因此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为社会培养出具备综合素养的实用型人才,教师一定要对教学模式进行大胆改革,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在课上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发展的机会,再通过引导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只有在师生都产生创新意识的情况下教育才会得到可持续发展[1]。
        二、中学语文课堂创新意识的具体培养方法
        (一)积极转换思想,建立良性师生关系
        创新意识是在多样性的活动中逐渐产生的,而传统意义上的课上活动教师始终是主导者,学生只能以教师的思想为基准去进行深入思考,在这样的环境下难以真正产生创新意识,因此教师一定要积极地转换思想,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用平等的视角和学生交流互动,只有用这样的方法建立起良性的师生关系才能保证课上活动的有效性。在产生主体意识后学生开始主动探索问题,并在拥有自信心的情况下自主分析并解决这些问题,在此期间教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通过耐心讨论的方式激发、启迪、熏陶学生,进一步强化他们对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2]。
        除确认新型师生关系外教师也要着重探寻课上教与学良好氛围的正确营造方法,首先需要做的就是给予每名同学相等的信任,要尊重他们的主观思维,保证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分享心得、发表观点,再用温和的语气指出学生发言中的不足之处,久而久之学生能够敢于并善于在课上探讨与学习内容相关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创新意识也会自然产生。
        (二)积极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思维发展空间
        我们都知道创新意识是指一种敢于并善于不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多样解决办法的一种心理倾向,而教师在教学方面的创新意识可以表现在根据授课内容之间的差异去在课上创设完全不同的情境,学生在教师提供的各类问题情境中能够养成大胆提问、主动思考的好习惯,一般来说初中语文教师在课上创设出的情境都会与生活实际有关,因此容易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同时也能激发他们对未知内容的求知欲,在此期间他们会不停地发现问题并和老师、同学讨论这些问题,调动思维积极性,实现理想化学习目标。
        同时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还要注意一点,所设情境一定要新颖,最好能为同学们带来眼前一亮之感,这样一来大家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还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上大胆想象,如果教师提供的内容和他们对该事物的基础认知之间存在认知差异,那么在学生自然进入情境中时才会产生更浓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只有这样才能为他们的思维提供较大的发展空间,从而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3]。
        如在学习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一课时,教师可以在系统地讲解完课文内容后创设情境,让同学们想象自己和范进生活在一个年代,然后解释为什么范进会对科举那么痴迷,让同学们了解在古代中举可以彻底改变一个人甚至一家人的生活状况,在了解这些基本内容后教师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如果你是范进,你也会坚持考科举吗?”、“同学们认为现在的高考和科举的性质相同吗?如果认为不同你能说出两者之间的具体区别吗?”这些情境内的问题都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提问的目的是鼓励同学们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在将自己代入那个封建年代后会不自觉地将其与现代生活做对比,这样一来他们会产生主观想法,而主观意识的产生同时也意味着思想创新意识的形成。


        (三)通过设问导入课程,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心理学指出想象是建立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之上再通过将材料组成新的组合的一个心理过程,在想象中学生能赋予未在眼前的事物甚至是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事物以具体的形象,而想象的主要方式是联想和幻想,因此如果初中语文教师想让学生能在课堂上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力还必须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引导,在引导之下他们会对课堂内容产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进行想象和创新[4]。最有效的引导方法是问题导入法,教师可以在正式讲解理论内容前通过讲故事、表演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所有人都完全进入学习状态后教师再提出早已准备好的问题,在适当的时候设置悬念,这样一来学生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和思考,而他们最终靠自己的努力寻找到正确答案后会产生满足感,从根本上为发展创新意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大道之行也》一课时,教师利用之前学习过的《桃花源记》来导入新课,用讲故事的方式概括《桃花源记》的主要内容,让同学们明白一点对美好社会的追求从古至今都是人类发展的主题,从而引出“大同”思想,然后通过对课文讲授向同学们提出问题:“陶渊明想象中的‘桃花源’是否达到了‘大同’的标准?我们所生活的二十一世纪中又是否存在‘大同’?”,这些问题会引发学生的思考,他们会在联系生活实际之后得出答案,同时在此期间同学们也能产生对自己心中理想社会的想象,在理解“大同”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思想上的创新。
        (四)引导学生争辩问题,提高思维创造能力
        根据创造心理学可知人们在用辩证思想看待某一问题时他们的创造力会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一理论也同样可以应用于教育领域,因为语文是一门语言类学科,因此学生很有可能对同一问题有完全不同的理解,这是一个必然事件,教师在面对这种情况时不要强制他们统一思想,而是要鼓励大家积极争辩问题,在争辩过程中所有人都会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尝试让其他人理解并接受自己的观点,这样一来他们的主体意识就会被无限放大,潜能也得到了很好的激发,我们都明白一个理念:个体的创造性和个体的智力、拥有的知识以及展现出的个性特点有关,而课上争辩可以唤醒个体创造的潜在意识,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一个广阔的展示空间,此外在争辩的过程中学生也会在肯定自己观点的同时对他人观点提出质疑,从而引发起激烈的讨论,同时学生还会将自己所学知识、生活经验等都灵活地运用到争辩之中,从而帮助他们自身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起到提高学习质量的作用[5]。最后在争辩中问题会得到很好的解决,但是所谓解决不一定是完全肯定、否认某一方的观点,而是学生能够产生辩证思维,他们会尽可能地求同存异,而在得到这一结论的过程中学生养成主动探索的好习惯,从而在探索中形成创新意识。
        (五)组织小学合作活动,开发学生无限潜能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求教师在课上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小组探究,用这样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必须对合作教学法产生重视,积极地设置问题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小组合作活动,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之间的思想会产生激烈的碰撞,只要教师能够采取正确的引导方式一定能让学生在尊重他人不同思维的前提下产生创新思维。
        首先教师要选择最适合小组讨论的主题,初中阶段教材内有很多充满辩证思想或道德教育的话题,针对这种可以激发起学生主观意识的话题教师一定要积极组织小组合作讨论活动,为同学们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并无限放大思维空间,因为学生处在同一个年龄段,所以他们在交际时不会产生过多的顾忌,甚至还能相互启发,激发出对方的无限潜能,最终每名学生敢于并勇于创新,在合作中成功培养出创新意识[6]。
        例如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课时,教师可以在分析课文论证内容的过程中组织合作探究活动,将主题设置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论证?你从六位古代圣贤的经历中感悟出了什么道理?”在这一过程中同学们会认真地研读课文,并且能对“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一句话中蕴含的道理产生更深刻的理解吗,与此同时同学们在思考六位圣贤的经历时会主动地练习古今中外的历史和现实,集思广益,找出处于困境奋发图强以及贪图享乐亡国的例子,这样一来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的潜能会被激发,同时他们也能充分调动思维,将所学知识灵活地应用到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之中,实现用旧知识解释新知识,成功形成创新意识。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课程改革的新时期的教师应该及时摒弃“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要一味地传输理论知识,需要为学生提供自主思考问题的机会,并且帮助他们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产生课堂创新意识后过鼓励学生在课上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产生辩证思想,同时在和同学交流的过程中也能懂得求同存异,尊重思维差异性,在能理解他们观念的同时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这样一来学生才能成长为具备综合素养的创新型人才,从而为社会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参考文献
[1]余丽丽.中学语文课堂对话的教学艺术研究[D].安庆师范大学,2019.

[2]文全鑫.初中语文教师课堂语言优化策略研究[D].渤海大学,2019.

[3]周平平.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策略[A]..教育理论研究(第十一辑)[C].:,2019:1.

[4]魏小佳.初中语文课堂激趣性评价语的运用策略[D].湖南师范大学,2018.

[5]杜丹丹.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语文课堂提问优化策略的探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7.

[6]刘梓晗.新课标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转型研究[D].黄冈师范学院,20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