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震
(金华教育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0)
摘要:中学思政课是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牢固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阵地。而中学思政课的改革创新,就要立足于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本文的研究意义就是要通过发挥新闻、文学中的“正能量元素”,让中学思政课程达到“走心”效果、增添魅力指数,使广大中学生爱上思政课,从而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任务。
关键词:中学思政课;新闻;文学;正能量元素。
如何上好“中学思政课”?如何为青少年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又如何引导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中学阶段是青少年“拔节孕穗”的重要阶段,是承接小学与大学的关键人生节点,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的。可以说,中学思政课教师既是“解惑者”,更是“传道者”,不但要帮助解答疑惑,更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而且要潜移默化地给青少年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让学生们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到日常学习生活中,为今后真正成为我们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优秀接班人奠定基础。所以,我们每一位中学思政教师,在课堂上都应该大力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笔者认为,在《生活与哲学》《文化生活》《道德与法治》等一系列中学思政课堂中去充分挖掘新闻、文学中的“正能量元素”,就是增强中学思政课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提升思政课程魅力指数的一大“重要法宝”。
新闻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想知道却又不知道、同时又十分关注的事物。文学是什么?简单说就是来源于具体社会生活并由此形成的一种对社会生活感性画面的整体映象。只要我们善于去挖掘,会发现新闻和文学里面都含有很多光芒四射的“正能量元素”,而且我们把这些满满的“正能量元素”通过不同方式植入中学思政课堂,就会散发出独特的魅力,给学生“传染”满满的正能量,更好地给他们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同时,让中学思政课程达到“走心”效果、增添魅力指数,使广大青少年学生爱上思政课,从而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任务。笔者认为,新闻、文学中的“正能量元素”在中学思政课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把新闻、文学中的“正能量元素”作为课堂导语,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堂思政课,如果能以满含“正能量元素”的新闻或文学素材作为课堂导语,那样不但能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更能达到一开课就把“正能量种子”播撒到学生心田里的良好效果。
比如在给学生上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中有关“实现人生的价值”这节课时,就可以通过把两则充满“正能量元素”的新闻、文学相关素材作为课堂导语——去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具体为:
材料1:时代楷模杜富国——2018年10月11日下午,在边境扫雷行动中,面对复杂雷场中的不明爆炸物,杜富国对战友喊出“你退后,让我来”,在进一步查明情况时突遇爆炸,英勇负伤,失去双手和双眼,同组战友安然无恙。国防部评价说:杜富国同志面对危险、舍己救人,用实际行动书写了新时代革命军人的使命担当。(文字素材之外,还可以结合相关视频材料)
材料2: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麦家笔下的英雄——麦家小说《暗算》里的安在天等人是一群特殊的军人,他们是人中精灵,他们的智慧可以炼成金,他们罕见迷人的才华和胆识本来可以让他们成为名利场上的宠儿。但由于从事了特殊的职业,他们一直生活在世俗的阳光无法照射到的角落,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情感,他们的命运,是我们永远的秘密。
一个人活在世上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是体现单纯满足自己的物质与精神需求呢?还是体现为国家为社会为他人作贡献呢?我们从时代楷模杜富国身上看到了,那种面对危险、舍己救人的精神,那种新时代革命军人的使命担当,让全国无数的老百姓都因为他的英雄行为,纷纷为他点赞!他的人生闪闪发光!同样,麦家的小说《暗算》中的那批隐藏在敌后的无名英雄,在那个时代,为了国家愤而起身,哪怕抛头颅、洒热血也在所不惜,他们是为党和国家事业做出巨大贡献乃至牺牲生命的伟大英雄!他们都精彩地活出了自己的人生意义!那么人到底是为什么活?人生价值又何在?接下来的这堂课就会给大家揭晓答案……这样的课堂导语,学生们自然而然会在上述新闻及文学素材中“正能量元素”的熏陶下进入本堂课的主题。
二、让新闻、文学中的“正能量元素”丰富教学素材,可以让课堂更生动
基于新闻、文学中“正能量元素”的独特魅力,我们可以从浩瀚的新闻、文学中精选出“正能量元素”素材,融合到相关中学思政课堂的授课过程中,这样不但使我们的教学内容更加丰满,也让课堂更加“走心”,更加生动。
近几年,深深烙印着我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符号的《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类电视节目火爆荧屏,深受广大观众的追棒,这可是大学生群体很关注的新闻素材,所以,在给学生上高中政治《文化生活》中“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培养”这节课时,讲到文化自信的一个来源“是中华文化绵延五千年而生生不息的优秀传统,是那种融入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民族灵魂和基因的传统。”如果以“为什么《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会成为电视节目的一股清流,而且口碑好得出奇?”为题,并引用相关的新闻素材进行讲解,再给学生总结出:我们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可以润物细无声,也能成为我们的“精神家园”,作为新时代中学生,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要积极继承和弘扬我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样的课堂肯定会大大吸引讲台下学生们的注意力。
而在给学生上高中政治《文化生活:优秀文化塑造人生》有关“先进文化”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先进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健康积极向上的具有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这一知识点,笔者在一次上观摩课时,曾以长篇报告文学《孟祥斌:一个人感动了一座城》为例,讲述为了创作这样一部全面反映英雄事迹的报告文学,讲述英雄背后的感人故事,该书作者李英辗转千里,远赴山东、江西以及英雄生前学习、生活过的学校深入采访,历时近一个月完成了这部力作。作者用质朴感人的语言,对孟祥斌的成长历程、英雄事迹、群众悼念活动给予了真实的记录,展示了丰富的时代精神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毫无疑问,这部长篇报告文学是一曲时代精神的赞歌,是一种能展现我们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健康积极向上的具有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一定要多学习多阅读类似这样的能够弘扬正能量的文学作品。
可以说,由于这些满含“正能量元素”的新闻、文学的加入,整个思政课堂教学就会变得更加生动、丰满起来,这样的思政课自然也会变得“走心”起来,学生们自然也会听得津津有味了。
三、精选新闻、文学中的“正能量元素”作为教学案例,可以给学生浓厚的爱国主义熏陶
中学思政课,是引导青少年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主阵地,中学思政老师必须责无旁贷地担负起这一责任与使命。笔者认为,精选新闻、文学中有关的“正能量元素”作为案例,可以给学生浓厚的爱国主义熏陶。
比如在给中学生讲授《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一知识点时,就可以精选以下几个新闻、文学中能充分展现爱国主义“正能量元素”作为课堂案例:
案例1:“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为了工作上的保密,他整整30年没有回家,父亲病重的时候,他没能回家看护;父亲病逝,他也没能回去奔丧;父亲至死也不知道他在什么单位,更不知道这个儿子是在干什么工作。离家研制核潜艇那年,他才三十出头,等到回家见到亲人时,他已经是六十多岁的白发老人了,当他多年后再见到自己93岁的母亲时,他眼含泪花:“人们常说忠孝不能双全,我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他就是——隐姓埋名几十年,为我国核潜艇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为我国核潜艇研制和跨越式发展作出卓越贡献,被称为我国“第一代核潜艇之父”的黄旭华。
案例2:点燃爱国主义情怀的《战狼1》《战狼2》——近几年,由动作明星吴京自导自演的《战狼1》《战狼2》,通过讲述激发中国人爱国主义的内容,体现了中国人民军人的价值,战士们视国土为生命,因为热爱我们中国,即便是死也要守护中国的每一寸土地,这是中国军魂所在!两部《战狼》都创造了中国电影历史上空前的成功。试想,当我们在《战狼1》《战狼2》中,听到“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杀我国人者,皆我天敌”等那几句铿锵有力、极其霸气的话,当我们看到《战狼2》电影的最后,护照上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当你在海外遭遇危险,不要放弃!请记住,在你身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那一刻,哪个中国观众不动容?只要是中国人都会感动得热血沸腾、热泪盈眶!
案例3:“郭靖PK欧阳锋,谁是真的英雄”?——金庸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大家一定都看过,可在小说中为什么武功天下第一的欧阳锋没成为英雄,而被人认为天资“愚钝”的郭靖却成了老百姓心目中的大英雄?原因很简单,虽然,欧阳锋第二次华山论剑(凭其蛤蟆功加上倒练的九阴真经)武功天下第一,但他充其量只能是武疯子一个;而郭靖之所以成为老百姓心目中的“大英雄”,就是因为在郭靖身上展现了一种饱满的爱国主义情操,他为了自己国家和老百姓的安全,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地镇守国家边防重地襄阳,如果没有他的坚守,辽军长驱直入,老百姓必然生灵涂炭。可以说,郭靖舍弃了自己的个人权势和利益,守护襄阳十几年,将日薄西山的南宋朝廷续命了十几年,所以,纵然郭靖的武功不是天下第一,但丝毫不影响他是所有南宋老百姓心目中永远的大英雄,大侠客!事实上,金庸先生本人也一直强调:“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矣。自古以来,也只有那些高举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旗帜、为国为民者才是真正的英雄、真正的大侠!”
总而言之,让新闻、文学中的“正能量元素”相关素材作为“绿叶”进入中学思政课堂,一定会把中学思政课这朵引导青少年学生成长成才的“智慧之花”点缀得更加婀娜多姿、芬芳四溢!
参考文献:
[1]沈壮海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4.
[2]吴高福.新闻学基本原理[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