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静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继续教育服务中心 718000
摘 要: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以及教学的形成,要想更好的提升教育的内容,将教育的形式和教育的方向进行相应的转变,教师就要不断的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将教育的单一化现状进行相应的转换,更好的通过多种形式的丰富性教育,促进学生们的发展。因此,初中的语文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在新型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进程中,对学生们进行相应的指导,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丰富古诗词的教学模式,利用阅读与背诵相融合的形式,增加学生们的理解,增进学生们对古诗词的情感分析,为学生们的进步和发展带来更多有力的条件。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程;阅读;背诵;教学形式;教育理念;
随着现代教育形式和理念的变革,在当前的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中,阅读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在进行古诗的理解和背景的了解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能给予学生们更多能力上的提升,也能帮助学生们更好的了解我们国家博大精深的文化,为初中语文的发展带来更多的生机。而背诵是初中语文古诗教学中不能忽视的一个环节,但是,教师要提倡学生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和记忆,这样才能让记忆的线条更加完整,促进学生们能更加消化优秀的文化内涵,刺激初中语文学习能力的全面提升。
一.现代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现代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文教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阻碍着教育课堂的发展和进步,对初中学生们的能力提升以及核心素养的展示还有一定的欠缺作用。
1.1教师的教学方式陈旧,教学观念未更新
在现代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针对古诗词教学,很多的教师还是以学生们的背诵为主,对学生们的朗读以及背诵的策略研究不深,很多的教师尤其是年龄较大的教师,依旧将传统的教学形式带入到现代的教育课堂中来,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的实力难以被提升上来,针对陈旧的学习方式,学生们的兴趣难以提升,为学生们的进步和发展带来了更多的阻碍【1】。
1.2古诗词教学没有激情,课堂氛围死气沉沉
在现代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想真正的将课堂的氛围浓厚起来,就一定要利用多种的形式开展古诗词教学,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的铺垫以及学习氛围的营造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但是,众所周知,在现代的初中语文课堂中,很多的学生还是很不愿意学习古诗词,究其原因就是因为现代的古诗词课堂教学没有激情,课堂氛围死气沉沉,学生们的参与感和融入感比较弱,直接影响了学生们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的意志,阻碍了学生们的学习动力。
1.3针对古诗词的阅读和背诵形式老套陈旧
现代古诗词的教学中,关于阅读和背诵的形式成就老套的现象,直接导致了学生们对古诗词的了解还留存于以前的印象之中。很多的学生认为,古诗词只是枯燥的需要背诵。在试卷中,只要能填写出相应的古诗词句,就可以提升自身的个人能力。这种应试教育的思想是错误的。究其原因,都是因为教师在古诗词的引导教学中,对于阅读和背诵的形势依旧采用传统的形式让学生们开展学习、草草了事,对古诗词的配件和阅读的形式比较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难以建立起来,这对学生们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二.初中古诗词阅读与背诵的具体策略研究
2.1利用激趣导入的形式,为学生们奠定学习的兴趣
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兴趣是学习的老师,也是学生们开展古诗词学习的重要启蒙点,因此,教师可以在古诗词学习的前端,利用音乐导入或者故事导入的形式,让古板的语文诗词课堂变得更加活跃。例如,在九年级上册部编版第三单元第13课“诗词三首”中苏轼的《水调歌头》这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们播放现代的歌曲《但愿人长久》让学生们更好地融入到《水调歌头》这篇古诗词中引入学生们的兴趣【2】,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话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促进学生们情感的激发,让学生们更好地通过情感的释放以及融入,参与到古诗词的阅读中来,进而学生们能跟着现代歌曲,《但愿人长久》来背诵这篇古诗词加固学生们的记忆,提升学生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促进学生们的发展。教师还可以利用故事导入的形式让学生们增加阅读的情感【3】,例如,在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部分的教学内容中,教师可以增加对杜甫的故事导入,让杜甫的人生经历更好地融入到这节课的阅读中来,让同学们来阅读杜甫的生平故事,进而理解作诗的情感以及环境,为诗词的阅读和背诵带来更多的有益作用。这是现代的学生喜欢的学习形式,也是提升课堂阅读和背诵的有益形式。
2.2利用情境融入法,将古诗的意境带入到阅读和背诵中
我们知道在古诗词的阅读以及背诵中,鉴赏其优美的诗句,体验其独一无二的意境,是教师对学生的教学的高境界,也是学生们掌握古诗词,理解作者作诗背景,以及当时的写作环境的一种有效方式,因此,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的时候,可以先带领学生的理解古诗中所展示的意向,对具体的意境进行分析,这样就能在阅读中更好地在脑海中回忆意向,形成一个完美的完美的记忆链条,以及动画形象,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阅读体验,还增加了学生们的记忆性【4】。
例如,在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诗词曲五首》中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这篇诗词的学习中,教师能利用意境的形式,让学生们先体验文天祥当时的处境,将当时的背景讲给学生们听,让学生们更好地将文天祥当时的所思、所想,更好的融合在自己的记忆中,为学生们理解“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意境,反复带领学生们进行阅读,更好地在融合其身世,以及当时即遭遇中那种壮志未酬的情感,在反复的阅读体验中,增加记忆。
三.小结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殿堂里的瑰宝。在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们真正的参与其中,共同营造语文课堂教学的诗意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厌学”古诗词变为“乐学”古诗词。如此,古诗词教学必将焕发出新的生命和活力【5】。
参考文献:
[1] 李先中.提升兴趣,注入感情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研究[J].学周刊,2021,第5期
[2] 康秀芳.浅谈如何利用古诗词教学提高初中生的语文素养[J].考试周刊,2020,第84期
[3] 芦蓉.群文阅读在部编本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0,第81期
[4] 罗淑.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谈①[J].考试周刊,2020,第102期
[5] 陈芳.读·赏·悟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0,第9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