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平行四边形复习,给学生什么样的导入投影片?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35期   作者:王晓霖
[导读] 初中数学的章节复习课,一般具有教学内容较多、知识点零散的特点

        王晓霖
        山东省青岛第六十二中  
        初中数学的章节复习课,一般具有教学内容较多、知识点零散的特点,如何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既能达到复习的要求,又能准确的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是每一位数学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不断思考的问题。本次疫情期间参加青岛市优质课比赛《特殊平行四边形复习》一节为例,经历五种不同的引入方式,达成复习目标,启发学生学会数学思考。
        一、单元知识结构投影片
        复习课教学时,往往要对一个单元的知识结构加以概括和整理。对于《特殊四边形复习》一节,可以通过师生共同交流、讨论的方式,分别用表格呈现出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性质,再以结构框架图呈现四种图形之间的相互关联。
        在知识结构的梳理过程中,加入学生和教师对本章节知识内容的应用,比如:复习到菱形性质时,给出菱形的边长4厘米和一个内角为60度,从而求出对角线以及菱形的面积等问题。直奔主题的引入方式,让学生在老师的协助下,快速形成知识资源库,以备随时提取选用合适的存储资源。
二、开放性的习题投影片
        以开放性习题引入复习,条件开放也好,结论开放也罢,考验的是教师扎实的教学内功。需要教师精选习题,预设引导学生提问的方向,实现低起点大容量的最佳效果。
        《特殊四边形复习》一课,投影片展示菱形图片,给予菱形的周长20厘米,创设问题:你能求出哪些具体的量?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再加上一个内角等于60度的条件,仍创设如下问题:你又能求出哪些具体的量?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由于问题铺设起点低、层次感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课堂参与度更高。再加上教师将学生的所有问题进行梳理分类,同样可以实现高效优质的复习。
        湖北大学黎世法教授指出:“现代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基础,发展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为主导,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具有科学思维头脑和个体发展优势,并成长为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的智能化的开放教育。”自由创新才是真正的教育。教学中最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是变式训练以及思维发散,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等。如在《特殊平行四边形复习》的教学中,我放手引导鼓励学生从数和形这两个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在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和对事物一般性规律的研究中让学生的思维产生大碰撞,在此过程中形成解决问题的理性精神。陶行知说:“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需要教师营造一个民主、开放、宽松的教学环境,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获得充分、自由、全面的发展,将学生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成为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人,从而达到有效的、优质的数学学习。


        
        三、思维导图作品投影片
        在授课之前,可以让学生自主先复习,画好本单元的知识结构思维导图。上课时,教师精选几张学生作品投影出来,这既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又节省了更多的教学时间。
        在思维导图上如果可以归纳出本单元知识中学生自己“悟”出的知识方法,或者整理出尚未理解的内容,带着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或个性化的问题,加以重点讨论解决,事半功倍。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将成为课堂的主旋律。
        四、动手操作情境投影片
        动手操作引入复习课,是非常出彩的教学设计,也是老师们追求的高境界。《特殊四边形复习》的开篇设计可以以两张不等宽的纸条引入。将两张纸条重叠摆放,重合部分形成的是平行四边形;如若将两张纸条垂直放置,重合部分将形成矩形;再通过学生小组内调换纸条,将等宽纸条进行重叠摆放,形成的将是菱形;最后旋转其中一张纸条至垂直摆放,形成的进一步变为正方形。
        学生在自己的动手实践中进一步梳理总结本章的知识框架,知识迁移到实际生活,让学生充分感知数学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五、原有知识经验投影片
        教师几何教学是研究和理解几何图形的本质与结构。其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事物自身组成要素之间相对稳定的内在联系;结构是指事物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
        所以可以想到以三角形的学习过程展示,从而迁移出四边形的学习及复习过程。由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研究过程引出。将普通三角形进行中心对称变化,从而引出平行四边形,以此类推衍生出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方形的研究过程。这样的自然承接,让学生将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对接,形成更加广泛的知识网络和体系,有利于学生今后数学知识结构的逐步累加。
        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新标准揭示出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合作交流是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并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取长补短。而要保证交流的有效性,也需要学生能进行条理清晰的语言表达。比如我在本节课《特殊平行四边形复习》一课的教学时,如果一节课进行如此多的活动显然是不可能进行完的,此时我采用将教材中的活动分类,让学生分组进行活动,激发学生合作的潜能,发挥学生合作交流的作用,最后交流合作的结果。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能激发思维, 活跃气氛、调动积极性。教师提供机会进行合作,提供合作的时间和空间,并进行必要的指导,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亲自体验,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和谐氛围中,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无论是哪一张幻灯片的呈现,都需要教师把握数学内容的本质,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提出恰当的数学问题,启发学生的数学思考,让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形成和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