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甜 代思师 吴恒 常娜
空军预警学院
摘要:本文运用了叙事学中叙述视角和叙述者的理论,以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为例,分析了小说中的视角切换与越界现象,由此总结叙述者的形象与作用,以更好理解该小说的叙述艺术。
关键词:叙述视角,叙述者,叙述形象,叙述作用
一、叙事视角与叙事者理论
(一)视角与声音
1972年,法国学者热奈特在《叙事话语》中指出,许多理论家都出现了“语气和语态之间令人遗憾的混淆,即谁是叙述文中的观察者的问题和谁是叙述者之间的问题的混淆”。这段话点出了观察者与叙述者之间,以及视角和声音之间的区别:视角研究的是观察者,而声音则偏重叙述者。
(二)视角的基本类型
在研究观察者(视角)时,按照视野的限制程度为标准,可将其分为非聚焦型,内聚焦型和外聚焦型视角。非聚焦型又称为零度聚焦,即无所不知的视角类型:它使叙述者自由切换时间和空间,以任何他想要的角度来观察全局。内聚焦型则凭借一个或几个人物的感官,只转述这一部分人能够接受到的外部信息和内心活动。外聚焦型则是指叙述者严格从外部呈现所有事情,只提供人物的行动,外表及客观环境,而不告诉人物的动机,目的,思维或者情感。
(三)声音的承担者
在研究叙述者(声音的承担者)时,热奈特指出:所谓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提法“是不贴切的,因为它们把变化符号加到叙述情境中事实上不变的因素,即叙述者这个‘人’或明或暗的存在上”。所以他提倡“与任何陈述中的陈述主体一样,叙述者在叙述中只能以‘第一人称’存在”。之后,也有不少学者丰富了叙事者的分类。但不管分类多么细化,叙事者和叙事视角一样,会在行文结构中或多或少地违规,即不断做出变化自身身份的行为。
二、《了不起的盖茨比》叙事艺术浅析
(一) 三种视角类型与视角越界
从小说大多数章节使用的第一人称,我们不难发现内聚焦叙事的踪影。例如第四章中,尼克描述了许多上流社会的年轻男女在盖茨比家草地上跳舞唱歌的场景,听到人们议论“他(盖茨比)是个酒贩子”,“有一回他杀死了一个人……宝贝,再往那只水晶杯子中给我倒上最后一滴酒。”作为小说中可靠的叙事者,他并没有对听到的议论进行评论。借助尼克的感官,读者了解到了盖茨比的真实身份与发家史。因此,该叙事结构拉近了叙述者与小说情节的距离,也让读者融入到情节之中。
在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许多地方都出现了叙述者对其他人物内心场景的描述,而这并不是第一人称所能涵盖的范围。例如第五章,盖茨比与黛西刚刚重逢,“他一直看着黛西,所以我想着他应当是在将房间中的每件东西都按照他深爱的那双眼睛中的反应来进行了重新估价。”在这里,对于主人公盖茨比的心理渲染完美体现了非聚焦叙事的优势——叙述者能够对小说中任何一个人物进行内心窥探透视,以推动情节发展。同时,人物形象塑造也更为丰满和立体。
尽管内聚焦和非聚焦模式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立体,尼克保留了外聚焦型叙述者的一般特色。例如,盖茨比与黛西的爱情故事发生在尼克认识盖茨比之前,因此尼克和我们一样成了听众,听乔丹的叙述:“那是在十月中的一天……黛西说话的时候,那个年轻军官紧盯着她看,每个女孩应该都希望异性用这样的眼神来看自己……直到这时候,我才将这个盖茨比与当年坐在她白色跑车中的年轻军官联系起来。”通过这一模式,读者可以对特定场景下的人物活动有更全面的了解,从而最大程度地还原现实生活的客观性,让故事情节更合乎常理与逻辑。
(二)叙述者形象
基于以上分析,在交叉运用以上三种叙述模式时,尼克既是一个可靠叙述者,又是一个不可靠叙述者。
“不可靠叙述”最早由韦恩·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提出。布斯认为,叙述作品中不仅存在叙述者,还存在一个“隐含作者”,即作者在作品中的第二人格——“可靠的叙述者指的是当叙述者在讲述或行动时,与作品的思想相吻合,不可靠的叙述者则并不如此。”简言之,如果叙述者的言行与隐含作者一致,那么叙述就是可靠的,反之则不可靠。
在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时,隐含作者所显现出来的道德规范为:对于心怀信仰与理想,并能为此不懈奋斗,品德高尚的盖茨比的尊敬,以及对山姆、黛西等所谓上等人自私、残忍和唯利是图的批判。然而,继续分析就会发现,叙述者并非始终坚持这一道德规范,相反,其内心活动随故事发展呈现出十分复杂的状态。
尼克的不可靠集中体现在对盖茨比的美化和纵容。在描写表现盖茨比的光辉形象时,尼克从来都是浓墨重彩,不惜工本;哪怕他的犯罪事实被披露,尼克也尽量回避对他的道德评价——这显然与作者的道德评价观相冲突。其次,当尼克本人作为一个清醒的叙述者目睹盖茨比经历的一切时,他并未出面制止:如果尼克不赞成盖茨比执着追梦,那么他应该阻止,彻底打破后者遥不可及的幻想;但他外表的无动于衷与内心反对构成了矛盾,因此这一部分的叙述仍然不可靠。除此之外,尼克在内聚焦和非聚焦模式里展现出的幻想,转述别人的道听途说,都表现出了极大的不可靠性。
相较于不可靠叙述对作品层次的丰富和读者探讨欲望的激发,可靠叙述的角色似乎更为微不足道。然而,正是因为可靠与不可靠的交错反复,人物的性格才能愈发饱满和复杂,从而加深小说内涵,满足读者审美快感。
三、结语:
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菲兹杰拉德熟练地运用叙述技巧而又不囿于限制,展示了精湛成熟的写作技巧,表达了作者对于个人与社会、理想与梦想的深刻认识。
参考文献:
[1] 菲茨杰拉德. 了不起的盖茨比[M].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7.
[2] 胡亚敏.?叙事学. Vol. 27.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
[3] 卢迪.“《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叙述技巧分析.”?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1 (2009): 141-142.
[4] 温松峰.“试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视角模式.”?电影文学?22 (2014): 061.
[5] 朱昕笛.“在真实与想象中游走——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可靠叙述和不可靠叙述.”?曲靖师范学院学报?5 (2010): 117-120.
[6] 张霞 and 吴恒菊.“谈《了不起的盖茨比》独特的叙事视角.”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2 (2001): 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