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于儿童立场的科学教学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35期   作者:陈巧强
[导读] 对儿童而言,学习科学就是探索未知世界的经历

        陈巧强
        广东实验中学顺德学校附属小学 广东 佛山 528303
        【摘 要】 对儿童而言,学习科学就是探索未知世界的经历,就是亲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教师应基于儿童立场进行教学,这样的科学教学才能更好地提升儿童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儿童立场  科学教学  科学素养
        科技不断进步,教育不断发展。为了迎接挑战,我们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创新,不断进步。传统的科学教学突出的问题就是缺乏学生立场,教师占据课堂时间多,学生主动学习时间少,教师关注预设教案执行多,关注课堂动态少等问题。本文谈谈科学教师如何站立儿童立场上进行科学教学。
一、基于儿童学习的基础,唤起儿童的原认知
        儿童的原认知是我们教师教学的起点,只有理解、了解儿童的原认知,教学才能建立在儿童原认知的需求之上,才能基于儿童的立场让孩子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由于学生生活经验、活动经历不同,他们的前概念也有所不同,例如,粤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8课《昼夜交替》这节课,上课时让学生进行猜测昼夜交替的出现的原因,有的学生用地球自转进行猜测解释,有的学生用地球自转和公转进行猜测解释,有的学生用日、地、月三个天体进行猜测解释等,有不同的猜测,这是由于学生的前概念造成的。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基于学生的立场上去备课,这样就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使学生更好地去进行科学学习探究,才会有更多的收获。
二、基于儿童真实的生活情境
        真实的生活情境是儿童获得科学经验的直接途径。因此,教师应善于利用儿童的真实的生活情境进行教学,教学内容来自于现实生活,让孩子们学习,探索和发现。以粤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植物的花》为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说出生活中自己见过的那些花的名字,你认识了解这些花吗?接着让学生观察常见花的实物,并描述它们的特点,观察这些花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又如粤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植物需要水分》中探究植物生长离不开水的活动中,教师要基于儿童的真实生活情境,设计情境,将生长情况相同的同种植物幼苗分两组,生长情况相同的同种植物这样就减少其它因素的影响,另一组幼苗不浇水。让学生连续观察几天,记录它们的生长状况,通过真实的情境,让学生知道充足的水分保障植物的正常生长,当水分缺乏时,植物的生长就会受到影响。在科学课的学习中,学生只有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才能理解知识,获得真知,如果教师没有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学生就脱离了真实的生活情境,就不能理解这个知识点。
三、基于儿童实际的科学经验
        科学教学应始于经验,经由经验,并最终落到经验上。教师只有关注儿童的科学经验,才能满足儿童的需要,丰富儿童的知识。例如,在粤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桥梁》中探究纸桥的承重能力的探究活动中,让学生用30张的A4纸,剪刀,双面胶,尺子这些材料来制作一座桥梁,看一看哪一小组制作的桥梁承重能力最强。学生已经学习完这一单元,所以他们有一些知识储备,有探究的科学经验。在这一节课中,学生就能让纸桥承重能力更强进行探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鼓励他们进行小组讨论,制定实验计划,进行实验,收集实验数据,并得到结论。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实验探究的经验,加上前面课程学习的知识,所以这节课对他们来说并不难。在探究实践的过程中,一些学生会发现前面学习的W型结构具有较强的抗压能力,我们的纸箱就是这种结构设计的,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获得了空间平衡、支持和结构方面的经验,并提高了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正是基于儿童立场的科学教学的关键所在。


四、基于儿童接纳的探究方式
        教师在科学教学上使用的方法、组织形式和手段必须符合儿童本身的特点,并探索适当的教学形式,以促进儿童的发展。例如,粤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昼与夜》这节课中,教师要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去设计教学,设计能让二年级学生所接纳的探究方式进行教学。二年级学生知识储备还不足,探究能力极弱。这一节课和粤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8课《昼夜交替》这一课内容有点相似,教师不可能用五年级的教学探究方式对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这样完全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这种探究方式也不会被学生所接纳。所以,这节课就不能用五年级那种探究方式进行教学了,要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二年级学生的知识面还很窄,讲很高深的东西学生不能理解,所以,这节课应该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来进行引导学生,用二年级学生能理解的范围进行教学设计。通过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引导学生知道昼与夜的差异是没有太阳的光和热,通过视频和图片让学生知道昼与夜更替现象对动植物生长、活动的影响,科学教师进行教学设计要基于儿童接纳的探究方式上,尊重儿童的特点,以儿童愿意接受的方式开展活动,是儿童在科学教学中的核心体现。
五、基于教师有效的支撑
        在儿童的科学教学中,教师为引导儿童参与科学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教师的有效支持能将儿童的科学活动引向深入。
(一) 支撑儿童的问题思维
        陶行知先生曾经指出,认为他支持儿童的问题是,“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发现和问问题不仅是儿童的表现形式,界定了对学习的好奇心和兴趣,而且也是儿童进行科学探索和寻找答案的出发点。在科学教学中,学生总是会问很多问题,教师要允许学生问问题,并进行积极的引导,在引导中让学生找到答案。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发展阶段,思维比较活跃,很多事情都想探个究竟。比如“蜗牛喜欢吃什么”的问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饲养蜗牛,指导学生们观察蜗牛的生活方式,阅读材料,观看科学录像等等,并通过各种学习方式找到自己的答案。在过去的活动中,未能确定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的儿童不断得到巩固和支持,对勘探的热情一次又一次地得到激发,从而促进了科学能力的提高。[1]
(二) 支撑儿童的科学思维
        儿童不根据具体形象的思维来界定思想,而是通过感知具体事物来发展思想。教师必须注意引导儿童在生活中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许多事情接触,核实自己的想法,促进儿童的发展,而不去界定科学思想。例如,在粤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我们的小车》给玩具小汽车分类的活动中,学生通过观察这些玩具小汽车,描述这些小汽车的特征,然后进行分类。有些学生根据玩具小汽车的颜色分类,有些学生根据玩具小汽车的轮子个数分类,有些学生根据玩具小汽车的用途来分类,有些学生根据玩具小汽车的车窗个数来分类等等,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维,然后进行引导和总结。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去学习,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才能促进儿童科学思维的发展。
(三) 支撑幼儿的科学行动
        虞永平教授认为,课程存在于儿童身上,并确定了生命和行动。孩子们经常被蚂蚁、花上的蝴蝶、果园里的蜗牛吸引,孩子们喜欢在雨中奔跑,喜欢在雪中滚,喜欢在风中采摘树叶,这些自然现象吸引孩子们开始科学研究。学生会有很多想法,有很多想去探究想去了解的事情,教师要鼓励学生将这些想法付之于行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探究活动。例如,有学生想探究蚕的生长过程,那么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将想法变成行动;有学生想做发明,那么教师就要鼓励学生将想法变成行动,在探究过程中给予学生帮助。
        科学教学必须以儿童为出发点,适应儿童的自然性质和成长规律,让科学教学适应儿童的需要,这样的教学,才能被儿童接受和喜爱,才能使儿童融于其中,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勇.国外学前教育学基本文献讲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