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观之我见

发表时间:2021/4/22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1期   作者:刘欢
[导读] 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了不同的社会认识,不同的历史观,而其中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最为科学和开放的历史观
        刘欢
        包头市青山区一机二中,内蒙古包头市,014000
        摘要: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了不同的社会认识,不同的历史观,而其中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最为科学和开放的历史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基础,博采其他史观之长,来指导教学大有裨益。
        关键词: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所谓历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的起源、本质和发展规律等基本问题的理论观点,是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根本见解。历史上各个时代人们的历史观各不相同。欧洲中世纪,西方用神的意志解说历史,认为上帝创造了人类并且支配现实世界,所以人们在这一历史观的影响下,尽量要求自己做出符合“上帝”要求的行为,同样在中国古代社会,人们相信宗教神灵是历史主宰。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兴起,强调人的价值,重视人性,主张用人的本性的异化和复归来解释历史。随着资本主义的确立和发展,一些资产阶级思想家重视把人类社会当作一个统一的过程来考察,形成历史哲学的理论观点,当然还有英雄史观,长时间探讨时势造英雄红还是英雄造时势。“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以后,使社会历史观发生了根本变革。科学的历史观念,就是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对人类历史的总的看法和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承认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有规律的发展;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
        首先,我个人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更为科学有效。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肯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认识也该是基于过去的“历史痕迹”而得到的。确实,存在着这样一种历史认识实践活动,历史认识主体决定着历史认识的客体,表现在历史认识的主体决定着历史研究的目的、意义,决定着历史事实的选择,决定着历史方法的运用,决定着历史价值的判断。在这种情况下,我才能够理解科林伍德的“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和克罗齐的“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是发生过的无法改变的事实,能够改变的是我们对历史的阐释和态度。而对历史的阐释有跟我们今天的现实问题息息相关。但是这些史观都过分夸大了人的主体意识,好像没有物质存在也可以得到历史认识似的,又或者歪曲物质存在也可成为历史事实。历史是科学客观的,即使不能够实验重现,但它不会以主体的意志为转移发生变化。主体确定研究方法、决定历史价值判断等的前提和基础是主体必须尊重历史痕迹,这一痕迹决定着研究目的的设计是否正确,决定着材料的获得手段是否正确,决定着价值判断是否正确。我们经常说的“有几分材料说几分话”就是这个意思。比如史学界“五朵金花”——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汉民族的形成问题。如果我们以社会意识决定着社会存在这样的历史观指导研究,教条套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只能够按照单线的发展模式进行而认为我们中国历史也是按照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那就不会有20世纪开始的关于中国古史分期的热烈大讨论。

怀着“别人有,我们也要有”心态的中国人,完全可以继续坚持“资本主义萌芽情节”让意识操控历史研究,但是中国史学界没有,因为我们坚持从历史证据出发树论,就算没有证据,无法认清楚历史,但也绝不会顺着强烈的民族情结或个人利益而歪曲历史。
        历史研究的主客体是互相作用的,这个必须承认,“历史认识完成后,历史事实是凝结着观念的事实,观念是承载着历史事实的观念。历史认识主体是包含着历史认识客体的主体,历史认识客体是体现着历史认识主体的客体”,但是即使二者是相互作用的,历史研究主体依然会受到历史研究客体的“制约”。同样的,我们为什么需要历史事实,是希望从历史事实中发现能够指导我们现今生活实践的经验,如果历史认识都不能呈现历史真实,又如何有效指导我们的实践生活!所以历史认识必须从历史痕迹出发,尊重历史痕迹。
        其次,我认为历史观仅仅是一种工具,是学者研究历史、教育者教授历史的一种工具。历史观不是历史学的基础,一元历史观不是,多元历史观也不是,但是多元历史观有利于历史研究的有效。“一种历史学所拥有的历史观越多,它对历史的解释权就越大,它对历史的理解力就强。”能够得到的历史就越接近真实。“有效地保障历史学所必需拥有的最大限度的民主权利,是历史观的一项基本职责。但这个职责只能由多元历史观来共同承担,而绝不能只由某一家历史观来独立负责。”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开放的前进的理论,他可以吸收一切先进的文明成果,其包容性很大。同时,其能够通过不断研究新问题、产生新理论来丰富自己,所以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革命史观、社会史观等可以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谐发展,互相借鉴。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允许在历史研究中多元史观的共同存在,相互吸收借鉴,它是科学的。比如马克思主义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史观要求研究者更加注重“小人物”的生活状况,更加注意研究小社会群体的习性,这不就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见大,通过观察人类生活的局部细节,并联系重大历史事件进行探究,通过这一探究历程,使人类深化对历史发展过程的认同,可见二者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目前我们中学历史教育中,大力推动着用多元史观看问题,比如从不同的角度评价辛亥革命。以革命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具有完整意义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以现代化史观看,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定的民主和自由;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革除了不少封建陋习;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在推动现代化方面存在局限性。以全球史观看,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是亚洲觉醒的组成部分。
        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我以为历史老师需要通过历史教学树立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历史问题的意识,这要求老师先能够培养自己的发散性思维。这需要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史观为指导,吸收借鉴他家史观之所长,以指导历史教学,真正做到“学为人师”才好。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002年,人民出版社。
        2.《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贝奈戴托·克罗齐,1982年,商务印书馆
        3.《历史的观念》,柯林伍德,1994年,商务印书馆。
        4.《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何兆武,1999,商务印书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