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 娜
菏泽市建设职工培训中心 山东 菏泽 274000
摘要:目前,我国的基础建设的发展迅速,经济发展迅速,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目前,土建施工过程中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制约,比如温度变化,会造成钢筋混凝土发生收缩和膨胀等现象,甚至会导致裂缝问题的出现,严重降低了混凝土的质量,从而极大的影响土建工程的整体质量。由于后浇带技术能够有效改善这些质量缺陷,因此施工单位须根据施工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后浇带的位置,并对后浇带的施工技术和应用进行不断完善。
关键词:后浇带施工技术;建筑工程;应用
引言
现如今,建筑行业发展较快,建筑工程数量明显变多,在房建施工中,有效运用后浇带施工技术,有助于确保房建结构稳定性,避免发生结构失稳的情况。对于施工人员而言,应当充分结合工程结构特征,对后浇带进行合理设置,确保能提高房建施工质量,并能提高工程使用年限。
1后浇带的主要概述
后浇带主要是指在土建工程施工过程中有效预防和减少随着温度变化而导致的钢筋混凝土裂缝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用混凝土修补墙体、横梁和底板等连接处预留的暂时性带形缝,以免影响建筑整体的平面布局和外观效果,从而提高整个建筑物的稳固性。后浇带的浇筑应在气温较低的时间段内进行,并选择浇筑水泥或者在水泥中添加少量铝粉的混凝土,以确保其强度高于构件强度,以免造成新老混凝土之间出现裂缝。而在超长基础底板的施工过程中,填充在后浇带部位的混凝土强度应高于原结构的强度,以免对结构的安全性和防水性造成影响。目前,在后浇带的施工过程中,应用最广泛的主要有沉降后浇带、伸缩后浇带和温度后浇带,其中,沉降后浇带能够解决主楼和裙房连接处的沉降差;伸缩后浇带能够解决大规模高层建筑基础施工中的混凝土裂缝问题;而温度后浇带能够预防混凝土由于受到温度影响而产生的伸缩和拉裂问题。
2基于房建施工,后浇带施工技术的运用要点
基于房建施工,对于后浇带施工的运用要点,本文主要从合理释放应力、有效落实设计构造要求、间距控制等方面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2.1合理释放应力
在房建施工过程中,为能充分利用后浇带施工技术,针对混凝土结构,应第一时间释放其内部应力,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来对后浇带进行设置。一般情况下,针对房建整体结构,在断面或者平面突变处,需对后浇带进行设置,并第一时间释放应力。此外,在具体施工时,要有效掌控材料质量,确保房建结构有着较好的稳固性。比如,在对混凝土材料进行搅拌时,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手段,来对材料配合比进行控制,同时充分依据力学性能,加入适量的填充料,在减小水泥水化热的同时,降低房建结构内部应力。此外,针对模板,需有效掌控其侧向压力,避免结构发生较为严重的裂缝,确保能有效释放结构内部应力。
2.2有效落实设计构造要求
具体应用该技术时,对于施工人员而言,要充分了解设计要求,有效结合施工核算结果,并充分依据设计要求,来对后浇带间距进行有效的控制,同时落实好钢筋绑扎工作。通常情况下,针对钢筋的横向和纵向,两者之间的距离应小于0.1m,或者结合板筋间距,来对抗裂钢筋进行相应的设置。为避免钢筋发生偏移的现象,可借助于小钢筋,来开展绑扎加固,同时对止水带进行安装。
2.3间距控制
在房建施工中,要合理掌控后浇带间距,若间距过大,则难以确保结构的稳固性;若后浇带间距过小,则会影响工程施工进度,导致工程效益降低。依据相关研究得知,当后浇带间距介于20~30m之间时,有着最佳的效果,后浇带宽度应介于70~100m之间。
针对后浇带结构形式而言,有着多种类型,比如凹形缝结构形式,具体施工时,要充分结合工程实际情况,来选取相应的接缝方法,并彻底清理杂物,促使后浇带结构具有较好的稳固性。
3后浇带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3.1模板预设
在预设模板时,应当将工程施工图纸、施工方案作为参考根据,之后做好划分处理,明确混凝土浇筑施工层支设模板。在浇筑混凝土时,应当注重钢丝网模板预设,通过该模板,可以保证钢丝网格、钢丝粗细的统一性与均匀度。在设置后浇带时,必须确保混凝土强度,使后浇带结构受力均匀,能够承受设计荷载。通常情况下,在开展后浇带施工时,应当按照后浇带方向,设置单独的后浇带。保证后浇带混凝土满足设计标准后,拆除预设后浇带模板与支撑,不会影响其他模板周转,还可以维护结构构件的安全性。在基础底板设有后浇带时,由于底板及外墙钢筋较密,采用传统钢丝网拦堵会造成后浇带混凝土渗漏严重,且混凝土浇筑成型后剔凿难度加大,因此应使用快易收口网代替传统钢丝网进行拦截。
3.2后浇带的设置与构造
由于不同建筑工程外形、结构均不同,因此在施工建设中,应当按照工程施工情况,合理地设置后浇带,同时做好科学化分析,保证施工要求和位置符合后,进行施工建设与处理。在应用后浇带技术时,需要严格按照施工图纸实施,合理控制模板的侧向压力,避免影响后浇带施工质量和结构强度。在此期间,施工人员需要注意混凝土材料配比度,注重振捣和搅拌,加强浇筑施工质量。在后浇带施工过程中,在矩形建筑物后浇带中间设置高度为30m~40m。在设置宽度时,还应当分析建筑物结构与施工条件,确保宽度设置在800mm~1000mm。接缝的断面形式常见的类型有,阶梯型、凹凸形、平直形等,后浇带宜设置在结构受力最小处,一般为梁、板跨中1/3处,且上下对齐,后浇带内的钢筋贯通,并每30m~40m设置一道。在后浇带设置过程中,应尽量避免直缝,以防出现变形而产生裂缝。在结构差异比较明显的区域,集中设置后浇带。例如主体与裙房位置,由于受到内外部温度差,混凝土结构极易出现裂缝。建筑主体施工后,主体1/2位置出现沉降量后,再浇筑裙房结构。后浇温度带可以提升混凝土伸缩自由度,防止产生混凝土裂缝。
3.3施工缝的处理与后浇带保护措施
后浇带侧模采用钢丝网时应注意不得将钢丝网揉成团状,如果采用快易收口网时应单层使用,采用木模封堵时,堵头应按钢筋间距上下刻槽。后浇带浇筑混凝土前,应清楚钢筋锈迹,并将后浇带内的杂物清除干净,剔除松散的混凝土面层并将两侧做凿毛处理。由于底板后浇带位置处于底板面低洼处,容易堆积积水、垃圾、淤泥等物体,后期清理极其困难,在底板施工时,应在混凝土终凝前将后浇带中的混凝土溢流物及时冲洗。在底板施工完成时,在后浇带的两侧设置挡水坎,并及时加盖封闭,尽量避免污水、垃圾落入。
3.4建筑防水材料技术的应用
防水是土建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关键环节,随着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防水材料和技术也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各种新型的建筑防水材料越来越多,进一步促进了建筑工程质量的提高。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建筑防水材料主要有沥青基卷材,除此之外还有高分子防水卷材、弹性防水密封膏和聚合物水泥基防水涂料等。由于土建工程的施工部位和施工条件不同,在施工过程中所反应的性质也不同,因此,只有配备齐全的施工设备和施工材料,才能形成完善的施工系统,从而充分发挥出理想的防水效果。
结语
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始终是现代土建工程追求的主要目标,而混凝土裂缝的问题严重阻碍施工的顺利完成,在此形势下,后浇带施工技术应运而生,能够有效解决施工过程中混凝土裂缝的问题。施工单位应高度重视后浇带施工技术设计的注意事项,做好施工前期的准备工作,不断完善钢筋连接施工技术、建筑防水材料技术和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无缝施工技术的应用,从而提高整体建筑的施工质量,并促进我国土建工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海峰.大型综合住宅小区地下室顶板及后浇带防水施工研究[J].城市建筑,2020,17(24):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