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鸿伟
身份证号码:13082719910706****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民对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关设计人员在开展民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应考虑和分析各类影响因素,以建筑项目设计规范作为主要的参考依据,确保民用建筑工程结构设计的安全性,科学性和合理性,从而加强民用建筑结构的适用性。
关键词:民用建筑;结构设计要点
引言
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类工程项目建设数量持续增多,其中就包含大量的民用建筑工程。为增加建筑企业之间的竞争力,稳定建筑企业的发展地位,还需加大对工程项目的监管力度,尤其是民用建筑工程的设计管理策略,需多角度、全方面地分析,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并全面落实到各项工作环节中,确保各项工作都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规范的要求严格实施,以民用建筑工程长久发展为目标,注重设计管理策略,有效提高工程建设质量。
1民用建筑结构设计原则
①以人为本。建筑物本身的功能是为人民服务,民用建筑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重要场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在追求物质的同时,也增加了精神上富足以及长期发展的需要。现在的环保观念深入人们的思想中,人们更加关注居住环境其对子孙后代的影响。在这种观念下,生态民用建筑更符合现代人的需求。因此,以人为本是民用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②刚柔相济。民用建筑工程结构设计工作直接影响整个建筑项目的安全,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必须满足有关规范及标准。同时在结构刚度设计时应遵守适度的基本原则,结构刚度强弱直接影响建筑项目自身的稳定性,若在结构设计中仅以满足最低承载力要求进行设计,那么结构刚度强弱将会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一旦结构刚度过强,其结构自身承载能力也会增加,在发生自然灾害(例如地震)时,结构自身吸收能量较强,极易发生没有任何预警的倒塌及损坏。若建筑物结构自身刚度较弱,也极易造成结构出现过大变形,同样导致对建筑损害的结果。所以,民用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时需要遵循其刚度与延性相适宜的基本原理,确保建筑项目结构能够具备一定的刚度,防止结构过大变形问题的发生,具备相应延性,使其能够更好地协同抵抗外力作用。
2民用建筑结构设计要点
2.1短肢剪力墙技术
第一、短肢剪力墙技术提高了高层建筑的力学稳定性。众所周知,随着楼层层数的提升,其整体的建筑施工难度以及所承受的承载力也在逐步提高,在高层建筑中更是如此。因而在高层建筑设计中不仅需要考虑建筑整体的抗震效果,同时也要考虑其承受来自横纵两个方向的地震力,而短肢剪力墙技术的应用通过对配筋方式的控制,结合短肢剪力墙的合理分布以及高层建筑的实际情况,最终设计出合理的高层建筑内部结构设计方案,极大地提高了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短肢剪力墙技术在有效地保留了室内的活动空间的同时又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推动了我国高层建筑设计及施工水平的提高。第二、采用短肢剪力墙技术的建筑可以计算出高层结构的受力情况,其力学分布类似于空间几何结构,通过适当的公式,可以将短肢剪力墙在高层中具体的承载力进行精准计算,从而得出高层结构在建造过程中各个阶段结构的承载力极限值和刚度极限值,从而为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前期对建筑设计方案进行调整提供了依据,再通过对相关数据的整理分析,做出相应的设计调整,最终达到控制工程质量的目的,这样可以有效地保障建筑工程施工进度的平稳运行,提高相关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建筑施工的安全隐患。
2.2框剪结构设计
在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中,梁端塑性铰应先于柱端出现。然而,根据调查和研究发现,框架结构底部柱的塑性铰很难避免。因此,在相关规范中,将柱底截面的弯矩值乘以放大系数进行设计,以延缓塑性铰的出现。但该规定是否适用于框架剪力墙结构,值得商榷。框架-剪力墙中的剪力墙是第一道防线,发生地震时,剪力墙首先被破坏。因此,如果将剪力墙设计成一个四周有梁柱(或暗梁暗柱)的框架剪力墙,框架可以约束剪力墙,并且在剪力墙被破坏后仍能承受竖向荷载,从而防止结构倒塌。在小高层建筑中,常采用框剪结构,以满足抗震要求。
2.3注重建筑设计的整体质量
根据有关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我国民用建筑设计存在很多明显的漏洞,如标注不完整,设计粗糙,甚至出现了违反规章制度的设计。在这方面,民用建筑的结构设计师必须具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通过不断的培训和实践来提高专业能力,进一步端正工作态度以提高民用建筑结构的设计水平和质量。另外,在实际选择设计过程中,有必要对设计师的相关证书和资格进行审查,以提高土木结构设计的规范性。
2.4确保民用建筑结构设计中计算的准确性
在民用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时,有关设计人员要保证计算的准确性,同时要科学分析计算结果。其主要涵盖以下几方面内容:①选取最佳软件。从当前发展状况分析来看,在民用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时,其应用软件不同,导致计算模型的结果也会不同。因此想要保证计算结果的精准性,有关设计者要参考建筑结构类型状况,选取最佳软件,降低偏差。同时应用不同类别的计算软件,对最终计算结果进行分析比较,保障其计算结果更为准确。②针对建筑结构振型数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依照当前最新设计规范,了解和掌握振型参与系统的定义,对具体参数进行确认。但由于以往设计规范中未能对振型参与的实际参数设定概念,所以造成设计规范参数限值不能满足有关规定。因此,建筑结构进行设计时,要合理判断计算结果,一旦不符合有关规定,需要对有关振型数据及取值情况进行完善。
2.5后浇带的设计要点
通常情况下,后浇带的带宽设置在80~100cm较为适合。与此同时,从基础到房屋顶板的设计,需要在每层的相同位置设置后浇带。在对结构进行设计时,通过后浇带的设计能够有效解决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因为温度变化导致的收缩问题,从而降低混凝土结构内部温度应力。设计建筑结构时,应明确标注处后浇带的断面形式,地下水位较高时,应在基础后浇带下方设置防水板。
结语
在民用建筑结构的基本设计过程中,设计技术较为复杂且设计质量与整个建筑物的质量水平直接相关。因此,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应更多地关注设计工作,不断探索设计理念及方法,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对民用建筑设计的影响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不断提高民用建筑的质量,确保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中国建筑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向先林.民用建筑结构设计的要点探究[J].绿色环保建材,2020(3):101-102.
[2]刘京华.民用建筑结构设计的优化路径思考[J].住宅与房地产,2019(9):62.
[3]周孝勇.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优化技术探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9(7):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