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艳嫦
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区龙颈镇河洞学校 511863
【摘要】口头表达作为人与人交流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对发展学生逻辑思维有着重要的意义。新课改倡导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合作、交流,在课堂上让学生想说、能说、会说、勤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口头表达能力 数学课改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胜于百万之师。”一直以来,我们都错误地认为,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是语文老师的责任,其实,数学课堂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尤为重要。新课程标准提出:“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交流、合作意识。”语言正是学生参与课堂学习,进行交流合作的主要表达形式。在学生的的学习过程中,语言不仅是交际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人的思维活动也凭借语言进行。语言和言语活动是人的认知思维的载体。因此,数学课堂上,着力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对发展学生初步逻辑思维有着重要意义。俗语说:“想得清的人才会说得清,说得清的人必定想得清。”可以说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即是对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下面,笔者就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实践作一个浅析。
一、转变观念,让学生想说
在现行考试制度下,大多数初中教师都非常重视知识和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口语交际教学的实施。同样,绝大多数初中学生,只注重埋头苦读,却忽视了对自身各方面能力的培养,高分低能的现象非常普遍。因此,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首先要正视自己的不足,更正自己的观念,让学生有想说的冲动。因此,在实施培养的初期,可以为学生详细分析口头表达能力对于他们今后工作的重要性,同时阐明,数学课堂需要掌握的,不仅仅是单纯的数学知识,还包括要提高自己的自信、与人交流、与人合作的能力。同时,我们还可以借助多媒体平台,播放发达地区中学生学习的课堂实录片断,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彼此的差距,产生我要说的想法。做完这些工作后,我们在课后还要与学生进行朋友式交流,多给学生一些人文关怀,了解学生最真实的想法,尊重学生自我的需要、真实感受,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听自己愿听的话,提升学生主动进行交际的兴趣。
二、创造机会,让学生能说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奉行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绝对的权威。其特点是教师口授、板书,学生耳听、笔记。课堂,就是教师的“一言堂”。要想动摇传统教学模式数十年的根基,我们首先就要将“一言堂”变为“多言堂”。因此,我们必须在数学课堂中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说”的机会。比如,复杂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包括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一五个步骤,教学时,我们可以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两步入手,先设计“”这样的题目,让学生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独立思考解题的过程,然后鼓励中下层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给予他们足够的耐心,既要创造机会,还要舍得时间。一节课当中,设计的题目要有阶梯性,既要照顾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又要给予中下层学生更多“说”的机会,面向全体。
三、教会方法,让学生会说
在一系列的努力之后,制约学生“说”的最大障碍,应该就是“不会说”。交流学习时,学生不会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表述不清自己的想法和解题思路。数学语言自身的严谨性、条理性、规范性让学生感到难以表述。因此,这也就成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得以提升的最大拦路虎。为此,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方法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1、重视诠释数学语言的语义,培养学生善用数学语言
数学学习过程中,有相当多的数学语言,教师应当用自然语言作清晰的解释性说明,让学生明确数学语言的形式、构造、规则,懂得这些数学语言所表达的数学内容。例如,叙述“点A在直线BC上”,要区别“直线上”和“直线外”。叙述“有且只有”,有,表示存在性,是一定有,不是没有;“只有”表示唯一性,是一条,不是两条,三条……对于数学公式,不仅要说清数学符号语言,而且要特别强调用文字语言表述;对于代数计算,更要讲清算理和算法。
2、重视数学语言的表达模式,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表达能力
说话语言的规范,不但可以规范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还能教会学生说话的方式。例如,在学习成果展示时,要先说:“第几题,我的看法是……”说完,要询问:“请问大家有没有不同意见?”,看到台下有同学举手,就说:“请某某同学回答”。在分析题目方面,则可以给予这样的模式:“我认为……因为……所以……”“我想可能……”“要证……需证……”等。然后让学生仿照模式思考问题,模仿叙述,体会数学语言诉表达方式。开始训练时,教师可以先说,然后让学生重复说,不断在课堂中强化学生使用这些程序性的回答语言,形成习惯。
例如,如图,点D在AB上,点E在AC上,AB=AC, ∠B=∠C.
.png)
求证:BE=CD
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证明两边相等的方法一般需证三角形全等,因此,要证BE=CD,只需证△ABE≌△ACD。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题目给出了AB=AC, ∠B=∠C两个已知条件,经观察可知,图形中还隐含着一个公共角∠A,利用“ASA”则可得到△ABE≌△ACD ,再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则可得出BE=CD。接着,教师可以在原题的基础上设计变式练习,先给予学生足够思考时间,模仿教师的分析过程,整理自己的思路,然后点名让学生到讲台上进行讲解,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模仿能力,又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而其他同学在评价的过程中也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改正自己的不足。同时,也可以使学生由一个问题总结出一类问题的解题思路,并能使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
3、重视文字与数学符号的转换,培养学生规范的表述方式
数学有着自己独特的符号体系和公式语言,数学思维的外显形式是数学语言的表达.当我们在提问学生,或者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经常存在“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尴尬,归根结底,都是因为学生不擅于将文字表述转化为数学符号。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一问题。例如,教学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及底边上的高线互相重合.”时,一定要结合图形,将这一性质的应用方法用数学符号表示出来:如图,
.png)
开始时,学生可能还是觉得无从说起,但是,当我们类似的训练在经过多次的重复后,学生就能熟中生巧,达到提高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
四、调节气氛,让学生勤说
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既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合作探究的意识,利用集体智慧解决问题,形成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局面,还要通过“小组竞赛式”的评价制度,构建气氛民主、便于交流的开放性课堂,让学生想说、敢说,还要勤说。
以应用题的教学为例。列方程解应用题一直以来都是学生的短板,大部分学生潜意识里就认定了自己不会做,根本就懒得去读题、说题、解题。这时,可将一道应用题的解题过程分解成几部分,采用小组竞赛模式,看哪个小组先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哪个小组能根据已找出的等量关系设好未知数、列出方程,哪个小组又能最快解出方程等等,并根据各小组回答问题的表现适当给予分数奖励。为了能为小组争取更多的分数,使小组能在阶段评比中获得优秀,竞赛的气氛在最短的时间内就能感染学生,形成“争说”“勤说”的良好局面。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终身全面发展而不只是提高学习成绩。而语言表达能力对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极其重要。作为教育者应在教育的教学中善于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说”促“想”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关注学生的终生发展。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标准2011版
[2]张炼强. 语言和言语活动的认知思维理据——兼论认知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关系[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3]徐雅莉. 如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J]. 林区教学, 2003(05):3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