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炜亚
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
【摘 要】高校学生会是在学校党委领导下的主要学生组织,对在校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具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分析新时代高校学生会组织的主要问题,提出明确组织职能定位、加强各方沟通联动、创新工作活动载体、完善考核评价机制等改革路径,为深化高校学生会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学生会;改革;路径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年事业发展,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高校学生会是在学校党委领导下的主要学生组织,是学校联系广大青年同学的桥梁和纽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分析高校学生会组织建设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研究其改革路径,对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一、开展高校学生会组织改革的必要性
自2017年3月《学联学生会组织改革方案》印发以来,团中央和全国学联重点攻坚,先后印发了多个政策文件指导全国各级学联、学生会组织推进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2019年10月,团中央、教育部与全国学联联合印发《关于推动高校学生会(研究生会)深化改革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巩固改革成果,使学生会组织改革向纵深推进。现阶段,各级学生会组织改革不断深化,但部分学生会组织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脱离普通同学、行政化倾向严重、作风建设有待加强等问题,影响了学生会组织的整体形象,阻碍了学生会组织的健康发展。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青联十三届全委会和全国学联二十七大致贺信,指出“青联和学联组织要紧跟时代步伐,把握青年工作特点和规律,深化改革创新,组织动员广大青年和青年学生坚定跟党走、奋进新时代,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对学生会组织改革发展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新时代,学生会组织建设形势依然严峻,组织改革仍然在路上。
二、当前高校学生会组织建设现状
(一)职能定位不够清晰
部分高校学生会组织职能定位不够聚焦,有的学生会组织趋于“行政化”,过度承担了学校党政部门承担的行政职能;有的学生会组织趋于“娱乐化”,主要举办“歌手大赛”、“文化节”等娱乐性的活动,思想性、学术性、服务性的定位有所弱化。学生会组织部门设置分工没有统一规定,高校学生会往往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设置相应部门,经常会在常规工作部门之外设置全媒体中心、志愿服务中心、社团联合会等,导致有的部门工作职能重叠,造成了人力的浪费、工作的冲突。有些学生会干部奉献精神不够,服务意识不强,总想着利用学生会平台为自己争取荣誉、积累资源,遇到具体的工作事务则推诿给其他同学,往往使得一些本来想要真正为同学服务的学生会干部受到影响,导致整个学生会组织效率低下。
(二)联络沟通渠道不够畅通
高校学生会组织应该是学校联系广大学生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在两者间起着重要的上传下达的作用,但部分高校学生会与各方的沟通渠道往往不够畅通。有些学生会组织由于话语权不足等原因,与学校的沟通联系不够密切,不能很好地向学校领导、相关部门反应同学们关注的热点和诉求;有时候为同学们争取到的权益成果无法及时反馈给广大同学,造成学生会在同学们当中的影响力和公信力降低。有的学生会干部认为与其他组织沟通联系比较麻烦,不愿意与其他组织交流合作,工作往往局限于组织自身,导致校院两级学生会组织缺乏协同联动的积极性,典型经验做法、优秀工作案例得不到交流分享,难以在工作中形成合力。有些高校有多个校区,由于地理上的距离,不同校区学生会之间的联系更加困难。
(三)工作活动载体不够有效
部分高校学生会的活动流于形式,重视宣传,不关注实效,尤其是在全媒体时代,微信、微博、抖音、B站等成为了广大同学网络活动的平台,很多学生会组织都会开设官方账号,但到底有没有起到实际的思想引领效果,能不能通过这些平台为广大青年同学提供真正的服务,却没有认真衡量。很多学生会每年均会举办一些传统活动,后来者没有对活动举办的初衷、内容、形式进行思考,甚至将往年的活动策划改下日期时间直接用,以前受欢迎的活动现在会不会受欢迎,以前有影响力的活动现在会不会有影响力,很多时候需要打一个问号。有的学生会还会为了办活动而办活动,实际活动的参与者就是学生会组织里的工作人员和他们的朋友,并没有吸引到其他同学积极参加,这样很难达到育人效果。
(四)考核选拔机制不够合理
学生会代表着全体学生,其工作应受到全体学生的监督,但大多数高校还未形成规范的学生会述职机制,很难实现广大同学对学生会工作的监督。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对学生会干部的考察难以形成合理的量化指标,没有形成很好的考核激励机制,导致干多干少、干好干坏没有太大区别,也不利于识别和考察优秀骨干。在学生会换届过程中,往往会依据组织中的高年级学生干部和学生会指导老师的评价,这种评价主观性高,有些学生会干部更加注重对上级关系的维护而不是实际工作的开展,导致学生会效率降低、工作质量打折扣。
三、新时代高校学生会组织改革路径
(一)明确组织职能定位
学生会要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接受团组织的具体指导,明确共青团与学生会组织的关系,注重思想引领,及时向广大同学传达党的声音和主张,团结广大同学听党话、跟党走。要切实提高组织服务水平,坚持从同学中来,到同学中去,积极使用信息化手段广泛倾听同学们的声音,努力协调解决同学们各方面的需求和困难,做好同学们学习生活各方面的服务,做广大同学的“娘家”。
(二)加强各方沟通联动
积极推动学校设立“校领导接待日”等制度,畅通广大学生与学校沟通渠道,及时向学校反映同学们的心声,探索推动广大同学参与学校重大事项决策、校园治理。在学生会组织改革不断深化的情况下,学生会干部队伍大幅精简,要确保校院两级学生会、学院间学生会、学生会不同部门之间的联系配合,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学生会工作的效率和影响力。在学生会组织内部,推进“扁平化”管理模式,实行主席轮值制度,弱化学生干部层级概念,充分发挥各人所长。
(三)创新工作活动载体
拓宽载体内容,围绕“德智体美劳”全方位育人开展工作,在办好校园活动的同时,引导广大同学参与社会实践,融入社会。创新载体形式,发挥朋辈力量,鼓励广大同学向身边的榜样学习,充分发挥微信、微博、抖音、B站等新媒体平台作用,产出文化精品,引发大家思想共鸣。延长载体时效,创新活动内容,及时总结反思,将真正反响好、评价高的活动品牌化、长效化。
(四)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建立健全学生代表大会制度,每年召开一次学生代表大会,由从全体学生当中推选出来的学生代表,集体听取审议学生会工作报告,制定或修订学生会组织章程和相关制度,选举产生新一届主席团。完善学生会干部述职评议制度,学生会组织主要成员,每学期向学生代表及学校相关部门述职,促使学生会成员及时总结、自我反思,更加踏实地投入学生工作。健全奖惩机制,建立广大同学评价和工作贡献共同导向的激励机制,对存在服务意识缺乏、学习成绩退步、工作作风官僚等问题的成员进行约谈、警示或劝退,实现学生会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退。
【基金项目】本文属2020年度浙江理工大学共青团工作研究课题《全媒体视域下高校学生会组织改革探索研究》(编号:TZd202002)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孙璐.新时代高校学生会深化改革探究——以华东理工大学学生会为例[J].高校共青团研究.2020(Z1):184-188.
[2]古梦雪,齐鹏.分类视域下高校学生干部选拔与任用机制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7(23):108-110.
[3]张建东.新时期高校学生会建设探析[J].现代交际.2016(05):220.
作者简介:刘炜亚(1995—),男,汉族,江西九江人,单位: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硕士研究生学历,应用经济学专业,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