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筑工程中水泥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控制

发表时间:2021/4/15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1年第2期   作者:李岩
[导读] 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不断推进,建筑工程项目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
        李岩
        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安徽阜阳  236000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不断推进,建筑工程项目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在施工技术控制层面,需要将建筑工程原材料进行质量控制,减少外部因素对工程质量和技术工艺流程的干扰。针对水泥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详细步骤,需要将配料拌制、浇筑与振捣、运输等多个层面开展技术质量控制。因此本文着重探讨建筑工程中水泥混凝土施工技术控制要素。
        关键词:建筑工程;水泥混凝土;施工技术
        引言:建筑工程是一类对施工技术标准要求较高的行业领域,因此相关技术人员需要对施工技术与工艺流程非常熟悉。随着项目数量的累积,丰富的施工经验能够进一步保障施工质量。由于不同建筑工程项目的设计需求不同,对施工技术人员开展水泥混凝土配制的比例要求也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实际工程需求,严格管理水泥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和管理流程。
        1 水泥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概述
        1.1 配料拌制
        配料拌制是钢筋水泥混凝土建筑结构关键施工步骤之一,也是决定建筑房屋结构稳定性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土木工程相关技术的研究,水泥混凝土的配料拌制阶段需要结合房屋建筑工程项目的实际功能和性能需求,在精准计算之下实施配料拌制操作。在配料拌制之前,需要根据施工现场的砂石含水量进行推测,实验室中的物料相对比较干燥,但是施工工地中的砂石含水率比例相对较高。在完成精确配料之后,拌制阶段可以采用一次投料和二次投料两种方式,减少水泥混凝土配制过程中的环保成本[1]。在水泥混凝土拌制的过程中,需要根据精准计算结果,减少配制误差,控制水泥温度和摩擦力范围。在不同气候和季节中实施水泥混凝土工程技术,需要结合当地建筑工程项目的实施特点,改变配比材料的组成结构,以提升建筑材料质量为最终目标。
        1.2 浇筑与振捣
        浇筑与振捣,是水泥混凝土施工技术中的关键步骤,需要将水泥浇筑模板进行严格管理,并遵循物理力学原理,避免由于施工缝位置不佳,影响浇筑和振捣过程的施工质量。在实施浇筑之前,需要将模板支架、钢筋、预埋件等材料进行质量检验,对上述材料的清洁程度进行严格管理,避免由于存留过多杂物,影响水泥浇筑过程的高度有较大误差。在浇筑过程中,水泥自由落体的高度不能够超过两米,避免由于高度太高造成水泥离析[2],影响浇筑质量以及结构受力能力。在流体力学相关技术原理层面上,需要将水泥混凝土结构与施工缝结构进行严格技术管理,施工缝的位置需要设置在结构受剪力较小并且便于施工的位置,减少操作复杂性。在振捣过程中,需要根据浇筑的水泥结构以及流体力学原理,保障水平受力和垂直受力之间的误差较小。


        2 建筑工程中水泥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控制要点
        2.1 运输质量控制
        在施工材料运输过程中,需要避免由于时间过长导致的水泥离析情况。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现场需要与水泥混凝土配制地点之间的距离尽量缩短,转运次数尽量减少,根据建筑工程项目实际需求,定时定点进行运输。运输设备需要将拌制好的水泥结构进行受力检测,定时对水泥混凝土密度进行检验,容器的内壁需要具备平整光洁的特性,减少水泥粘附情况[3],对水泥混凝土的含水量进行技术控制。在运输质量控制层面,需要根据建筑房屋结构特点,设置运输与浇筑过程中的技术要素标准,可以适当进行二次搅拌操作,减少水泥混凝土的分层离析情况。在水泥混凝土材料运输之前、运输中以及运输到浇筑地点之后,都需要进行定时的质量检测,对承载容器进行清洁,清除粘附在内壁上的剩余水泥,减少现场施工材料的质量误差。
        2.2 浇筑振捣技术控制
        在浇筑振捣过程中,需要根据机械设备的实际运转情况进行详细分析。房屋建筑工程项目对建筑材料的强度和受力能力评测过程相对比较严格,也是影响浇筑振捣技术的重要手段之一。根据不同房屋建筑类型,所需强度不同,所需受力范围不同,对渗水性以及导热性能要求不同。因此需要对浇筑与振捣技术进行质量控制,在一定温度变化范围内,检测材料的受力变化能力,以及膨胀开裂程度。在执行浇筑振捣之前,需要进场一系列质量检测设备,记录相关土木工程数据,加入缓冲环节,适当增加材料硬度和强度。浇筑振捣技术工艺流程中,需要对木材石材以及金属原料进行质量控制,长度和宽度等技术标准需要根据实际工程需求进行调整。在执行振捣操作之前,需要对水泥混凝土材料的硬度和温度变化进行测定,避免其发生分层离析情况,影响浇筑振捣质量。
        2.3 后期养护控制
        后期养护,是减少房屋建筑结构裂缝的重要技术要素之一。由于浇筑振捣过程可能存在应力变化,受剪力影响,浇筑模板之间存在施工缝隙,后期养护是避免和减少多次浇筑操作的重要技术控制要素。现代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内,主要分为自然养护技术和蒸汽养护技术两大类。在常温条件下,自然养护需要通过增加混凝土含水量来达到养护目标。根据房屋建筑的实际设计需求,需要结合硅酸盐以及矿渣配置比例的计算结果,增加混凝土材料的缓凝和抗渗性能指标。在温湿度条件以及气候条件特殊的区域,需要适当增加湿润度,加快水泥混凝土的硬化速度。后期养护控制,需要根据建筑土建部分的实际工期进行调整,减少由于水泥混凝土质量因素导致施工进度与质量标准不统一等情况。
        结束语
        通过对土木工程相关技术的研究,水泥混凝土的配料拌制阶段需要结合房屋建筑工程项目的实际功能和性能需求,在精准计算之下实施配料拌制操作。在实施浇筑之前,需要将模板支架、钢筋、预埋件等材料进行质量检验,对上述材料的清洁程度进行严格管理,避免由于存留过多杂物,影响水泥浇筑过程的高度有较大误差。建筑工程项目的实际设计需求不同,其水泥混凝土配制的比例也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实际工程需求,严格管理水泥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和管理流程。
        参考文献
[1]郭强.建筑施工中控制水泥混凝土质量的因素探讨[J].房地产世界,2020(17):89-91.
[2]黄达通.分析建筑工程中水泥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策略[J].四川水泥,2019(07):13.
[3]李玉亮.浅谈建筑工程中水泥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控制[J].居舍,2018(28):5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