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

发表时间:2021/4/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5月2期   作者:袁吉权
[导读]

袁吉权  习水县第九中学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05-187-01

        阅读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人们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之一,它具有快捷传播知识、加深理解、提供范例、培养认知能力等功效。阅读,有助于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加深其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但在学科教学中,数学的阅读往往不引起重视,在早读课安排时一般不安排数学,语文、英语等学科教师多数认为数学是不需要阅读,只要多做题就行,这种认为是对数学学科不了解。
        阅读作为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数学教师在教学上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习惯很重要。如何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这门内容抽象、推理严谨、计算精确的学科,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主动参与呢?我校近几年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深入探究课堂教学,努力打造高效课堂。在教学中,通过实践总结出“3+2”教学法,“3”即指学生做到“三自主”,“自主预习、自主合作探究、自主总结”;“2”指一引领,教师的点拨指导,一测试,课堂的反馈测试。通过此教学法构建民主、和谐、开放、富有生命力,学生乐学、教师乐教、师生关系融洽,能够促进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创新精神等方面得到发展。在此教法中,在“三自主”上就体现了学生的阅读,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学生在数学科阅读应从这几个方面去入手。
        一、学生预习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就是一个潜在的“差生”。学生预习阅读是学好数学新课的基础。课前预习,可以整体感知课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变被动听为主动学,从而提高课堂听课的效果。预习阅读教材,要求学生应做到:边阅读边思考问题,边在课本上标注记号。教师可在学生预习前设计一个预习提纲,提纲设计要考虑学生的感知教材的整体,提一些阅读教材后稍做思考就能解决的问题。阅读时要注意学习目标,以便引导学生尽快切入教学重点,要体现层次性,阅读前回忆旧知识感受新旧知识之间联系,阅读中逐步理清教材知识点,重点、难点,阅读后明确课的主攻、思维方向。阅读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意引导学生由简单到复杂、由表象到本质、由个性到共性、由点到面、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等认识活动。阅读要注重启发性、兴趣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维;要指导学生边看教材中的有关内容,边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学生亲自通过做一做、画一画、量一量、摆一摆、折一折、叠一叠等手段,观察、比较、体验、感悟新知,获得表象,助其深入理解。在阅读中,要求学生读练结合,边阅读边演算或读完书以后,尝试做书后面的练习题,以检查自己的预习效果,发现问题再读,反思失误,总结经验,回顾内化。
        二、指导学生有针对性的阅读,培养学习兴趣
        阅读,有助于规范学生语言,加深其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养成其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其自学能力等特点,是数学教与学的重要环节。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符合现代“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阅读,有针对性的阅读,培养数学学习兴趣。



        数学教师对学生在听课、作业、考试中出现的问题或错误一般不应急于纠正,而应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某一部分教材,通过反复推敲斟酌,让他们自己找到错误的根源,以加深印象或理解。在命题“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平行于已知直线”,学生不易判断真假,若不注意仔细阅读教材内容,易忽视“直线外”这一条件,教师可引导学生重新找到课本中相应内容,要学生咬文嚼字,逐字推敲。在已知方程mx2-x+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学生易犯的典型错误是由判别式△>0解得m<1/4,针对这样的错误解答,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重点阅读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让学生自己找到了问题所在,方程有两个不同的实数根的条件,必须满足二次项系数不等于零。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注意了对隐含条件的挖掘,确保以后很少再出现类似的错误,从而使学生在亲身体会中领悟到阅读课本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抓住重点,着重章节性阅读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能力的培养也是一种习惯的养成,好的习惯对一个人终身有益,而坏习惯也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初中数学中很多数学概念、定理、公理的引入与发展都可以通过对旧知识的梳理归纳,感知原有知识结构的不完整或不完善,从而提出新的问题,再通过探究,获得新知。这样既让学生看清问题是怎样引出的,又让学生明白了将要做的事和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揭示了新知识的发生过程,使新知识能够迅速地纳入学生的知识系统,形成比较稳固的认知结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可以自我获得知识,拓展知识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每当在学习一节或一章内容之后,整体把握章节知识,然后让学生作书面小结。学生可在写小结的过程中发现自己以前没有认识理解的问题,并及时阅读理解弥补,把己经学过的东西咀嚼,消化组织整理,反复推敲,融会贯通,提练出关键性问题。抓住了要点,和以往学过的比较,弄清究竟添了些什么新内容新方法。同时亦将课本中的各相关知识系统化,从而获得更全面、更深的理解,形成知识网络,真正做到书越读知识的积累越多。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讲过:经过这样消化的东西,就容易记,就能够得心应手地运用。
        四、在有比较的阅读中,寻找异同,加以归类
        通过阅读方式可以让学生自主建构新知,通过阅读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正确而迅速地解决问题。任何事物都是有比较才有鉴别,有比较才能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在数学学习中,学了相关知识以后可指导学生有比较地阅读教材,在学习“相似三角形”后,可要求学生将本章内容同“全等三角形”从定义、性质、判定等多方面有比较地再次阅读课本,从中寻找异同,加以归类,比较并组织小组讨论交流,质疑问题,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多向交流,相互诱导、启发,从而进一步弄清相似与全等的内在联系,认识到相似包含全等,全等是相似的特例。这样就使前后所学知识达到统一,学生易于掌握,运用起来不易出差错。
        阅读能力、阅读习惯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要渗透在每一天每一节课的教学之中。只要教师有意识地在每节课上让学生有机会阅读教材,并给予恰当的指导,在课外安排一些数学内容的阅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一定会得到增强。学生如果拥有自主阅读的能力,养成了主动阅读的习惯,那他们将会终身受益。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