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背景下生态城市规划建设路径

发表时间:2021/4/14   来源:《城市建设》2021年2月   作者:姜梦溦
[导读] 现阶段,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城镇化进程越发推进,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逐渐成为现下时代的主题,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区域内部经济以及系统内部的各个模块的协调发展,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要素。下面,本文就城镇化背景下的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路径作出了简要探析,以求能够为相关单位提供借鉴作用。

山东省济南市城镇规划建筑设计院 姜梦溦 250000

摘要:现阶段,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城镇化进程越发推进,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逐渐成为现下时代的主题,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区域内部经济以及系统内部的各个模块的协调发展,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要素。下面,本文就城镇化背景下的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路径作出了简要探析,以求能够为相关单位提供借鉴作用。
关键词:城镇化背景下;生态城市;规划建设;路径
        引言
        生态水平作为考量城市发展的重点,也是城市规划设计的关键。新时期,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展开生态城市规划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对此,本文探究生态城市规划的意义,提出生态城市规划思路及城镇化背景下生态城市规划建设路径。
        1建立生态城市的意义
        绿色城市和生态城市已经成为全球的热点之一,也已经成为当前城市发展的主流方向,更是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生态环境保护已经被提到了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位置。目前我国农村人口正逐渐城镇化,消耗大量增加,人口大量的从农村流向城镇,而我国也在处于工业高速发展时期,生态的倒退和经济的发展是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未来,大小城市只有以转变发展方式,以建立生态城市为主线,来实现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2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原则
        2.1以环境友好为第一建设准则
        在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经济的同时也不能丢掉生态文明。在城市规划的的进程中,要以保护环境为第一要务,在不破环原有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做好城市现代化项目建设。
        2.2建立健全生态保障体系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飞速发展,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也在不断提升。逐渐摒弃之前以经济发展为第一要务的经济发展观,转变为重视生态环境,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市发展理念。国家提出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环保理念,前提是以低碳节能的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目前城市规划建设的现状是大多数人民群众没有意识到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性。所以需要通过建立健全生态保障体系,首先帮助人民大众树立低碳环保理念,再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通过营造出节能环保的大环境来促进生态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城镇化背景下生态城市规划建设路径
        3.1因地制宜,深度分析城市生态承载力
        生态承载力主要是在某个区域内部的经济建设发展的限制性条件,在特定的时间以及区域内,在相关限制条件下的区域所能够容纳的最多人口数量以及经济发展形态。城市从属于巨大的系统,在为人们提供相应的活动空间的同时,还需要为人们的生存发展提供相应的资源支撑。就人类活动来看,环境所具备的核心价值就是支撑人类完成相应的活动。但实际上,无论是城市的面积亦或是其空间资源都存有相应的限度,所以在深度建设生态城市的过程中,相关单位必须要从生态承载力着手,用以保障人类活动处于此限度之内。例如,我国部分地区的城市的水资源数量较少,城市所能够展现出的人口承载力以及产业承载力显然存有相应的限度;而就部分城市来看,由于其内部具有诸多名胜古迹,因此具有相对丰富优质的旅游资源,常常能够吸引大量游客,虽然能够缔造较为显著的经济效益,但是其生态承载力也存有相应的限度,如果旅游城市内部的人口数量过高,那么就很有可能引发大量社会矛盾甚至是难以挽回的生态环境问题,久而久之,势必会对城市内部的旅游行业发展造成冲击。



        3.2构建低碳产业链
        在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中,除了在大方向上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生态文明规划,保护湿地系统之外。还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运用到产业规划中。在现有产业制订的未来发展方向时,必须结合当前城市未来的发展定位,根据当前大产业环境科学规划,积极配合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以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环保理念为发展原则,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生产的技术含量,还可以从根本上扩大生态效益。在社会各产业的发展中还要提倡节约能源,坚持使用新能源,为了积极响应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环保理念,社会各产业应当自觉构建低碳产业链,国家出台政策支持减少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发展。可以适当减少或者迁出城市里的高污染企业,现有的双高产业可以自觉进行自我减排,比如,工业产业设计的通风口安装过滤装置,可以减少污染源的排放。在废水废气废渣排放量大的产业,注意遵循先治理再排放的环保理念。
        3.3建构政社互动的城市规划体制
        在传统的城市规划设计中,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规划体制,在压力达标型体制下,政府部门往往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在进行城市规划中不太注重生态的重要性,对于城市居民特别渴求的生态宜居的诉求置之不理,这是政府单向度规划的弊端。采取政府和居民互动的策略是一种民主政治的重要体现。实际上,从人类城市发展的历史变迁中我们发现,在较长的时间内,并没有专门的城市规划部门或者负责城市规划的机构,但是城市的发展依然相对有序,究其根本原因就是特定的市民关系的维持。政社互动的城市规划体制要求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在具体的城市规划实践中,比如城中村改造、垃圾等废弃物的排放以及工业园区的空间布局都涉及到城市居民的利益,因此,政府的城市规划要倾听百姓的诉求。为了提升公众参与生态城市规划的能力和意愿,首先要加强对城市居民的教育培育,使居民通过科普教育明确自身的权利。其次,把生态补偿等法律建设提上法治建设的议事日程。最后,广大市民将通过社会契约在各项城市建设活动中维护自身的利益。
        3.4调整工作模式,促进联合发展
        传统城市发展过程中,普遍是自上而下的规划,部分地区政府为扩大自身经济效益,忽视生态文明建设,城市居民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支撑,希望在城市中获得良好的生活,生活环境便是良好生活的前提。但政府为加速城市化发展,发展目标与人民群众的需求背离,这也是政府单方面规划产生的弊病。一般情况下,人类发展过程中对城市建设的研究并不多,但城市一直稳定发展的原因是城市内部居民关系的协调性。对此,社会群众参与到城市化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城市规划过程中,还需对城市进行改造,控制废物排放及工业园区设计,此类问题均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对此,政府在展开城市规划时,还需综合思考公众诉求。为有效让人们参与到城市规划中,还需政府相关部门成员对城市居民进行引导,建立与居民有效的对话机制,引导人们认识到参与城市规划的重要意义。在城市中也要设计生态城市建设规范,保证政府与群众相互监督。
        结语
        总之,在城镇化进程日益推进的情况下,实现生态城市的建设已刻不容缓,其不仅仅是时代的发展要求,更是人民群众的根本需要,相关部门需要牢牢地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核心指导,深度契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站在党和人民的角度执行生态城市的建设工作,以此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让天空更蓝、大山更绿、环境更好、生活更棒,全面推进我国城市化发展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相应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宋怡,李帅,王向荣.矿业城市采矿塌陷地景观再生规划与设计[J].北京规划建设,2019(1):86-88.
[2]刘丹辉.规划环评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策略[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8(12):153.
[3]杨琰瑛,郑善文,逯非,等.国内外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比较研究[J].生态学报,2018(22):8247-825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