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策略 李玉霞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月2期   作者:李玉霞
[导读] 问题意识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四能”之一,也是课标新增加的内容,在数学学习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学中注重营造民主平等的利于学生敢于提问的氛围,将教法学法整合指导学生会提出问题的方法,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能够提出有价值问题,多元评价促进可持续发展。

李玉霞    北京市昌平区小汤山中心小学
【摘要】问题意识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四能”之一,也是课标新增加的内容,在数学学习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学中注重营造民主平等的利于学生敢于提问的氛围,将教法学法整合指导学生会提出问题的方法,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能够提出有价值问题,多元评价促进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4-157-01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学生头脑中只有存在问题,才会有求知的愿望和要求,才会主动学习知识。
        一、问题提出
        (一)课标要求重视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四能”之一,也是课标新增加的内容,在数学学习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形成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良好品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教师对培养小学生问题意识重视不够
        有的教师片面地认为,问题意识就是加入让学生提问题环节,简单评价后继续按自己的思路进行教学,教学的最终结果是用所传授的知识完全消灭问题,而不是在初步解决已有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更广泛、更深刻的新问题。
        (三)小学生对于数学不能或不善提出问题
        许多学生不懂得如何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明显不足。教师不重视问题意识的培养,学生总是被动地学习,总是被要求去解决教师、教材所提出的问题。
        二、问题分析
        (一)问题:就是疑点,根据问题内容可将问题分为低级型、中级型、高级型三种。低级型问题是由他人呈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是已知的,解决这类问题,学生只需记忆。中级型问题也是由他人呈现,可解决的方法和结果是未知的,解决这类问题,学生需运用推理。高级型问题是由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解决这类问题,不仅靠记忆和推理,还须运用创造性思维。
        (二)问题意识:指思维的问题性心理。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产生一种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促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三)重要意义:未来社会需要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这都是从问题开始。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于学生知识的主动构建,从而使学生形成完整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



        三、实施策略
        (一)营造民主平等的利于学生敢于提问的氛围
        在教学中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自由、轻松的教学氛围,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挑战教师与教材,敢于发表个人见解。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提问,还要认真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对于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要大力表扬,对于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甚至是无效错误的问题,也要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千方百计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敢于大胆提问。然后对学生的思考方向与思路进行指导,将学生的思路引向教学内容上来,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与激励下提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来。
        (二)将教法学法整合指导学生会提出问题的方法
        教师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和技巧,真正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促其得法善问,必须经常性地指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质疑。例如,可从创设问题情景上质疑,从问题证明推理上质疑,从知识应用上质疑,还可以从内容的矛盾处、对比处质疑……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梳理、分析、比较、归纳、筛选,使学生明白什么是有效提问,什么是无效提问,什么是肤浅的问题,什么是深刻的问题,从而影响其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例如:在学习“圆柱的体积”时,我首先播放了“由圆柱演变成圆锥的”动画过程,让同学们观察并猜测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多少倍?同学们通过猜测可能的答案,在猜想、说理中就会提出许多问题::“为什么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对于有关概念、性质、法则、定律等基础知识,只有鼓励学生联系实际加以应用,才能加深理解。
        (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能够提出有价值问题
        问题不是孤立地产生的,而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产生的。要通过各种手段为学生创设提问题的课堂情境,引导学生去体会、去感悟,打破已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唤起学生思维,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困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作进一步的探究以解答问题,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新知,提高能力。
        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我用《小猴一家春游》的故事引入:“春天来了,侯妈妈带着3个侯宝宝去踏青,中午时,大家都很口渴。侯妈妈去摘了8个桃子来解渴,侯宝宝很聪明,很快就分好了。第二次,侯妈妈拿出一个西瓜,叫大家分,同学们,你们想知道什么呢?”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们纷纷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侯宝宝是怎么分这个西瓜的?每个人分到了多少西瓜?在问题的驱使下,学生们主动的开始解决问题,利用自己手中的学具,高兴的折一折,画一画,探究问题的结果,体验学习的快乐,享受成功的喜悦。
        (四)坚持客观、激励评价促进学生提问能力可持续发展
        学生最渴望得到的是老师的欣赏和赞美,尤其是后进生,因此,教师要耐心地倾听并投以信任、赞许的目光,并鼓励学生与教师就某一问题进行探讨。教师如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评价学生,会更好地起到传授知识、表达思想、唤醒学生潜能的作用。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自主学习,享受学习的快乐,进而主动、健康成长,为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