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月2期   作者:罗健
[导读] 数学学科是优化小学生思维发育的基本学科,而计算又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础内容,关系着小学生数学学科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便要积极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巩固小学生的能力结构,为小学生利用计算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做准备。

罗健     广西梧州岑溪市马路镇水平小学  543200
【摘要】数学学科是优化小学生思维发育的基本学科,而计算又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础内容,关系着小学生数学学科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便要积极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巩固小学生的能力结构,为小学生利用计算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做准备。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4-001-02

        在日常生活中,计算是人们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教学直接关系着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关系着学生观察、记忆、思维等能力的发展,关系着学生的学习习惯、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只有正确认识计算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准确了解计算的内在思想和方法,才能使我们的计算教学更加科学有效。因为计算能力欠缺,导致影响数学学习的整体效果,是小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掌握学生计算中存在的问题,制定行之有效的方法,持之以恒地强化计算训练,是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现状
        计算能力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尤为重要。换言之,计算是数学存在的前提条件。因此,对于小学生而言,计算能力可以被认为是衡量他们数学能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若某个学生的计算能力处于较低的水平,那么其数学成绩必然不会优秀。通过教学实践调查发现,虽然部分小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较强的沟通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是当他们真正去计算数学题目时,往往会出现计算效率较低的情况。针对这种现象,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准确意识到数学计算能力的重要性,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以促进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提升,更好地达到预期的数学教学目标。
        二、优化小学生的计算习惯,提升计算准确率
        习惯是指小学生在长期、重复的活动中所形成的意识行为惯性,计算习惯则是指小学生在计算活动中所形成的惯性特点。大多数小学生都会以马虎、粗心等原因来解释自己无法准确得出计算结果,但是归根究柢,这些问题的成因都是小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缺少检验、反思意识。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注意渗透习惯养成教育,引导小学生认真审题、及时检验,从而有效提升计算准确率。
        就如在“商是几位数”一课教学中,小学生就需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运算,根据除法与乘法的互逆关系确定商的个数与结果。在本轮计算训练中,我要求小学生自主准备草稿纸,结合除法作业进行除法演算。待学生初步完成作业之后,便需立即进行作业检验,检查每道题目的结果是否足够准确。为了避免小学生忽视检验任务,我会要求小学生在草稿纸上标注题目序号与计算次数,借此提醒小学生,直到他们养成了自主检验的好习惯。这就可以保证小学生自主修改一些错误的计算结果,保证数学计算的准确率。
        三、培养小学生的口算能力,提高计算灵敏性
        口算能力就是一边心里计算一边口头说出来。常常这种方式训练小学生口算,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灵敏性、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发展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能力。经常在生活中应用比较频繁。学生在进行口算时不需要草稿纸,直接在心里计算出来,既省时又方便,还增强了学生的注意力。在刚接触数学教学时,教师要求学生牢记数学0-20以内的加减乘除法则,会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看图识数的连线,让学生自己看着图形把相应的图画表达的数学数字和对应的数字联系在一起。比如教师让学生角色扮演,30位学生分成每15人为1组,共2组。1组学生不停按照教师所指示的人数出列,2组学生抢答出列人数是几人,这种反复轮换,加减的方式来反复训练学生口算能力,既培养了学生数学口算乐趣,又快速地集中学生注意力抢答题目结果,表现优秀者教师可给予一定奖励,参与者给予一些小红花奖励。


让学生对数学口算不再陌生。
        四、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应该采取形式和内容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以更好的激发小学生数学计算兴趣,为学生营造轻松的、愉快的教学氛围,切身感受到数学计算的乐趣。在实施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做游戏、讲故事以及猜谜语等方式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教师还可以向学生讲述国内外著名数学家的有关事迹等小故事作为课堂导入环节,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对于数学计算的兴趣,让学生将精力真正地投入到计算中。
        例如,针对一道典型的数学题目“1+2+3+4+…+100=?”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讲述著名数学家高斯的故事,然后反问学生“高斯在年幼的时候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计算得出这道数学题目,你们可不可以像他那样厉害?”通过这种激励的言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每位学生都想表现自己。此时,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小组内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从而很快找到该数列的规律,又快又准确地得到计算结果。同时,学生还可以举一反三将这种计算规律运用到其他类似题型的求解中,使学生掌握了相应的计算技巧,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提升。
        五、注重反思,针对学生计算能力进行重点指导
        反思是指小学生通过回顾、反省、思考等活动来把握个人认知变化的思维活动,良好的反思活动可以促使小学生及时把握个人不足与缺陷,由此调整学习计划,合理分配时间精力,由此实现有效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是一个长期、复杂且循环往复的过程,需要补充必要的计算反思来确定每一轮计算指导与训练活动面向学生群体。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组织数学反思,由此确定计算教学重点内容。
        就如学生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算法与算理,为后续的乘除知识做准备。在本课教学中,我会在课堂结束环节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计算能力,分析自己是否真正理解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法规律。比如,有的小学生只能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问题,但是却难以灵活计算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这就说明小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这一乘法知识的算理,思维较为僵硬,不懂变通。对此,我会引导小学生重新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推导过程。
        六、养成写纠错本的习惯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生在每天的每日一练或者平常的练习中出现错误,要把错误的题整理到错题本上,周末的时候,把经常出现的错误进行分类整理。学生平常出现的错误一般都有规律可循。比如,我们班的一个学生,她把自己的错题本进行总结,发现自己小数除法错很多,而且一般是在商中间有零这类型题上出错,加强了这方面算理的理解与训练后,错误率明显减少。因此,学生养成写纠错本的习惯,再针对性地训练自己出错的题型,这样有目的的训练对学生个人来说非常有效。
        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是一项细致而长远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因此,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才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关键,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并非一件易事,教师在计算教学中应该综合各年龄段学生的特点,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计算习惯,协助家长帮助学生提高数学计算能力。教师应积极研究探索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不断总结和反思。挖掘出一些新的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计算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策略。相信只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努力和探索,学生的计算能力将会与日俱增。
参考文献
[1]金双发.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10):106.
[2]陈迎春.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8):71-71.
[3]马雯芳.浅析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策略[J].考试周刊,2018(46):84-8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