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教学实践

发表时间:2021/4/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1期   作者:谭定英
[导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谭定英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黄集镇薛集小学        441123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教学理念的引入,有效教学方法的使用以及课堂教学主体的转变,大大提高了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尤其是,情境教学法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理解和认知的优势,已被越来越多的汉语教师所采用。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小学生;课堂
尽管汉语一直是小学教学的重点,但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不正确,导致了学生对学习汉语缺乏兴趣,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效率。作为现代教学的主体,学生学习的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教师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导学生。情境教学法是一种颠覆传统保守课堂的新教学法。它不仅打破了以往枯燥的课堂教学,而且还吸引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1.利用问题的引入建立适当的教学氛围
        在小学的传统汉语教室中,大多数教师采用灌输教学模式,即教师直接根据课堂的课文进行主题教学,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为了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利用问题科学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为学生建立适当的教学氛围。
例如:教师教导学生《花生》时,可以先用课件展示谜语:“胡须的根部进入沙子,自建房屋将落下来,地面不开花,地下也不开花 (打一茬)”;再展示了花生的图片,能够让学生了解描花生的作用;最后让学生描述具体的花生形态,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文章的内容。基于此,教师可以对学生说:“花生也叫花生。因为花生的花掉了,子房的茎秆钻到土壤里长成花生荚,所以它们被称为花生。花生不仅是主题,在我们将要学习的文章中,还有作者的笔名,他为什么取这个笔名?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的童年”。教师通过在课堂教学开始时围绕“跌花生”主题创建问题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主动性,而且还能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进入学习状态时间,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2.讲故事并建立相应故事的情境
        在传统教学中,为了不浪费教学时间,教师常在课堂开始时直接进行授课。但是,会导致学生的思想不在课堂上,不仅教学效果不好,而且会使学生讨厌学习汉语。因此,在学生入门学习的阶段,汉语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来构建类似故事的情境,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相应的故事的教学环境下,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挥教师情景教学的优势。
例如,在学习《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时,教师通过讲故事来构建类似故事的情境可以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上课伊始,教师可以为学生讲“雷锋看到一个老太太后,在车站,雷锋背着拐杖,背着大行李,见见后急忙帮助奶奶,把奶奶送上火车后,发现奶奶没吃东西,便将刚买的面包给了老奶奶”的故事。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为学生讲解故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的能力,帮助学生更为便捷地理解文章中的知识。
3.利用情境教学吸引学生的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中巧妙开端可以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教学的内容上,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因此,教师适当地运用情境可以使抽象的内容难以表达和具体化,可以调动学生主观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教师在教学《离开朋友》这首诗之前,教师对这首诗的学习和理解只会停留在对送别诗的理解上,即“面对分手和长途跋涉,有些人依依不舍。但是有一天,当我拜访朋友时,我路过一片荒芜的土地。秋天,无尽的芦苇在秋风的吹拂下摇曳。白芦苇波浪起伏,并逐渐延伸到远处,我不知道漂流到哪里”。

教师突然意识到李白和他最好的朋友之间的告别,经过多年的分离,无限期地看到彼此,不知道会有多困难。那种对朋友的流浪生活的深切关怀,在教师心中突然浮现。教师首先可以用图片的形式展示这首诗的前两句话所描述的江南水乡的生机勃勃的景象,然后将它与音乐结合起来展现在学生面前,再结合告别现场教导学生。学生在这个教学场景中,能够感知到“我被李白的真诚情感所感动,很容易理解他对朋友的不满,对朋友游荡事业的深切关注以及对未来的不可预知的困惑”的情感。
4.运用表演经验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课堂
        枯燥的教学氛围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约束了学生的学习的天性,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在现代汉语课堂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角度考虑,组织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情景演绎,构建以绩效为导向的教学环境,释放学生的本性,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发挥情境教学法的优势,发展语文教学的积极作用。
例如,在教学《小英雄雨来了》时,教室可以构建以表演为导向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认知教材中的知识。上课时,教师可以对学生们说:“同学们,抗日战争时期涌现出许多英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字是关于英雄的故事,请同学们表演文章中的内容”。以此,学生可以先阅读教科书的内容,再选择文章中的人物进行情景演绎。,在表演期间,扮演文章中角色的学生可以亲身体验教中的内容,其他学生在观看表演的同时也加深了对知识的了解。这样,教师通过构建以绩效为导向的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学习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情景教学中发挥情境教学的积极作用。
5.使用音乐渲染来激发内心的情感
        音乐是反映现实生活中人类情感的艺术,可以触动人心,激发人们更深刻的思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可以使用音乐来渲染教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使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或相似的联想和想象力。
例如:《父亲之舟》一文中用朴素的语言讲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的几个场景,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深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感谢。为了激发学生的内在情绪,在教学开始时,教师首先可以播放《父亲》这首歌曲,要求学生们回忆与父亲一起听音乐时的感动时刻。在学生们谈论他们的思想,想法和感受之后,教师可以对学生们说:“我们生活中有这样一个人。他的字典只有力量,骨头只有脊椎,眼睛很严肃。世界上有很多情感是无法永远存在的,但是父亲给予我们的爱是永恒的。今天,让我们走进吴冠中的《父亲之舟》,一起感受那深深而真诚的父爱!”教师通过音乐和语言的结合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够唤醒学生的情感。
6.联系生活并创造识字氛围
        语言来自生活,是人们对生活的看法和感受的艺术表达。因此,教师在进行识字教学时,还可以引导学生与生活联系起来,选择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来创造识字情况。通过学生熟悉的事物,帮助学生消除陌生感和距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生活场景中有许多汉字,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回想“街头小店的名称、路边糖人的名称”的汉字,能够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在上学观察路边商店的名称以及是否有错字,还可以增强汉字的底蕴,增强识字的能力。教师还可以奖励表现优秀的学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新单词的主动性和热情。如,学生在学习如何区分“怀疑”和“凝结”时,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凝结成冰的水的图片,并向学生解释“凝结”一词有两点水,以此能够帮助学生更为清晰地辨别不同的词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施情景教学法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认真研究情境教学法的内涵和实施原则并结合教学的实际需求,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能够使语言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参考文献:
[1]齐瑛.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视界,2015(21):199+212.
[2]杨艳.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新课程(小学),2015(11):72-73.
[3]张楠.论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应用[J].中华少年,2015(29):54-5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