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春华
上海市诸翟学校
摘要:鉴于学生之间差异的分化,学校多采用所谓的“分班教学”来提高整体教学质量。随着这种教学模式的铺开,很多学校,尤其是生源基础中等偏下的学校,出现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与学生学情和班级管理有关。通过这些问题的剖析,有些思考值得关注。
关键词:分班教学;学情现状;班级管理
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曾认为:人的智能是多方面的,在一个人身上的表现是不均衡。在教学中,学生也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在上世纪40年代,美国就开始采用分层教学的理念进行学科教学,其目的在于“因人施教”。到上世纪80年代,我国也陆续开始开展分层教学,但是当时的分层教学也只是针对部分学校试验而已。进入到21世纪,随着应试竞争的不断加剧,分层教学基本上在各地铺开,就使得很多学校在分层思想指导下采用分班教学的模式,这就带来了一定的问题,如学情判断模糊、班级管理容易失控、甚至有些班级教学的困难越来越大,等等。
一、“分班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布鲁姆认为造成学生个别差异的因素主要包括:认识的前提条件,即学生掌握新的学习任务所必需具备的基础知识和能力水平;情感的前提特性,即学生形成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动机;教学的质,即教师的教学适合于学生的程度。分层教学是基于学生个体差异、面向学生差异,从差异的学习需求出发而实施的教学。也即分层实施,因人施教,允许学生上下流动,鼓励学生进步。但是,就目前来说,我们的分层教学已经走进了一个误区,即先按考试分数分层,再根据排名进行分班教学,也就是说按学生的分数排位进行教学,过于追求升学分数。对周边两所学校的调查发现,都是在生源存在很大差异的情况下进行分班教学。(如下表)
调查表 A学校 B学校
学生差异 大 大
班级分化 适中 大
分班原则 本外地学生分开 按学生成绩
学校管理 严格/制度落实 松懈/无落实
教师积极性 略受影响 严重受挫
教师考核 基本均衡 不均衡
学生管理 适中 困难
班级管理 适中 困难
问题学生数 不多 不断增多
班主任工作难度 适中 加大
师生矛盾 一般 加剧
年级组/备课组 统筹安排,管理难度适中 差异较大,管理难度较大
如上表所示,在分班教学前提下,两所学校出现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配套跟进不足。很多时候,学校的管理是一个统筹兼顾的过程,但实际上这种“统筹兼顾”缺乏实效性。从上表中可以看出,B学校的问题尤为突出。该校中学校管理很松懈,造成后续的教学活动很混乱。学校对于分班教学监督和配套制度不够完善,从而使得学校其它层面无法有效跟进或落实。
据了解,A学校对于分班教学采取了一定的后续跟进措施,从而使得教学能够有序进行。但在B学校,由于配套措施不到位,造成后续教学出现较为严重的问题。由于A学校的相应措施明确,从而在年级组和教研组中开展工作就比较顺利。相反,在B学校中,年级组和教研组无法自行制定相应的配套策略,几乎没有正确的应对措施。B学校的问题在于学校各层面之间缺乏相应的配套保障;简单地说,学校在“分层教学”这一问题上,分层只是停留在简单化的“分班”,没有真正做细做实。分班教学的前提是学校各个环节之间都制定好相应的实施、评价等保障,才会使后续的工作有条不紊。
2.学生表现分化严重。同样是上面两所学校,由于“分班教学”而产生不同的学生分化。从A学校来看,学生分化不是很严重,这是因为A学校的分班原则是采用“本外地生”分班教学的方法。这也是根据其学校实际情况而展开的。而B学校则采用“按学生成绩”进行分班教学;这样就会使得学生间出现严重分化现象,特别是一些后进生很容易继续“破罐子破摔”,因为班级中已几乎没有能引领带动的“榜样同学”。
其次,在B学校中,学生在这种以“分数基础”进行的教学班级中,学生之间相互影响,更容易产生两个极端,从而加速学生分化。要么竞争意识很高,要么没有,甚至有学生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调研也发现,B学校的学生分化更为严重,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更多。
3.班级管理愈发困难。调研发现,B学校在班级管理上也更加困难。班级的教育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不是班主任能一手包干的。班干部有时在班级起着很大的作用,但在薄弱班级,班干部的选择和培养比较困难。优秀的班干部可以协助班主任的很多工作。但在目前这种分班教学的情况下,有些学生当选班干部,甚至遭致同班其他学生异样的眼光。再加上少数优秀学生也经常流失或转学,使得班干部培养变得愈发艰难,甚至几乎无法现实。一定程度来说,班主任的工作变得更加繁重。
4.学生之间常常冲突升级。在目前这种分班教学情况下,学生个性几乎趋同,同时学生之间的矛盾也常常愈演愈烈。面对这些学生间矛盾的激化,班主任往往只能是进行批评教育,对于问题的实质,几乎没办法去根除。因为“问题学生”的背后不仅仅只是打架违纪等问题,有些源自家庭教育的问题,需要学校和社会共同的努力才能处理。
5.师师之间矛盾加剧。在后进生班级中,学生之间几乎不再有成绩的竞争,更多的是行规和态度的趋同。学生在分化的班级氛围中几乎没动力去用心学习,也不可能好好去学习。导致教师与教师之间矛盾加剧,面对“谁教先锋班,谁教学困班”的问题,老师之间难免总是意气难平,因为这关涉到老师的荣誉,难以相让,进而扩展到师生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显现。
二、几点建议与思考
“分班教学”模式本本来是基于分层分类,基于“因材施教”的理念展开。对于学校来说,要从实际情况出发,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不能采取“一分了之”的简单方式。那么,面对“分班教学”,以下内容值得我们思考:
1.完善“分班教学”的有效措施。具体来说,从学校领导层面到教师层面一起探讨建立和完善当今情况下的“分班教学”。学校领导层面要多听听教学一线教师的意见,综合考虑学校生源情况,要从实际情况出发,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不能采取“一分了之”的简单方式,如:明确各职能部门和年级组的职责,学校各层面之间制定的措施应该协调一致,相辅相成,从而形成一套自上而下的“分班教学”的保障措施。学校德育或教学管理部门需要切实建立年级班级学情信息反馈平台,经常主动与班主任联系,跟踪学困生的进步状况。还可以尝试让中层干部或骨干教师带头示范,主动承担后进生班级的教学工作,等等。
2.减缓学生分化速度,提升学生自信心。学校层面可以考虑多增加一些提高班级“凝聚力”的活动,提升学生班级的凝聚力。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课堂活动进行分层,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教学。充分利用好班级宣传平台,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问题,进一步认识自己。在作业布置上,教师要分层布置给学生,让大多数学生都能努力完成,甚至主动完成。最后,班主任和其它任课老师都要对学生有耐心,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自信感。
3.缓和师生、师师矛盾,消除负面效应。生生之间的矛盾可以通过班主任和学校德育部门共同处理。但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矛盾的解决可能看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为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可以缓和师生之间的矛盾。具体来说,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多关心学生,多为学生考虑,不要只是跟学生纠结在成绩上,多从正面鼓励学生,达到师生关系融洽。
对于师师之间矛盾,需要学校在考核和评价机制上,一切以“公平、公正、公开”为前提,多考虑学困班的老师具体情况,尽量做到起点公平,不要激化矛盾。
总之,避免“分班教学”模式下校园学生“分化”、教师“撕裂”状况的产生,学校不能简单化“分班分层”,而要各部门统筹兼顾,减少矛盾隐患,别把因材施教变成撕裂分化。
参考文献:
杨艳 新课程背景下分层教学发展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2011.
叶琳,刘文霞.国外分层教学历史发展概况[J].教学与管理,2008(3):159
于立新 论分层教学之利弊[D].首都师范大学,2005.
张伯红 课堂复式分层教学化解学生两极分化现象——以英语科为例[J].当代教育科学,2008(14).
张超 分层教学策略[J].教育学习与研究,2012(14).
张品一 “每月按成绩分班”是以教育的名义背离教育[J].《教书育人》,2017(10)
http://www.xzbu.com/9/view-59792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