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1/4/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1月第1期   作者:徐巍
[导读] 伴随着新一轮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我国的教育事业愈来愈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徐巍
        黑龙江省伊春市伊美区实验小学
        摘要:伴随着新一轮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我国的教育事业愈来愈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新课标也提出了素质教育理念,旨在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培育学生的学科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也意味着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从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入手进行有效的创新教学工作。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策略探究
        前言:语文学科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人文学科,而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教学是学生形成良好语言基础和语文素养的最佳时期。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紧跟时代发展的趋势,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理念,并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积极探索和创新课堂教学活动。从而可以摒弃传统落后的教育模式,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语文素养。
        一、当前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的教学方法传统落后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和落实,小学语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明显的改进,但是其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进而阻碍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与改革。首先,纵观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实践教学可以发现,大部分的小学语文教师仍旧在沿用传统落后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因为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都将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主要教学目标,而小学生的认知思维和理解能力较为薄弱,所以导致小学语文教师总是会盲目地以为只有一味地输入才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是,教师如果长期依赖于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会严重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且还会限制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探究能力,从而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发展。
        (二)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
        新课改的实施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渐渐得到了应有的重视,这也促使许多小学语文教师都意识到了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可是在大多数小学语文的实践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以及学生无法有效发挥自身学习主体性的问题。纠其原因,在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影响下,教师往往习惯于占据课堂教学的绝对主导地位,并多以指导者的角色来全权分配给学生学习任务以及下达学习指令。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学生大部分的课堂时间都是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他们只能在教师一味单方面的知识讲解下,进行机械化的知识输入以及巩固练习。但是,这样不仅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还使得学生的课堂参与性极低,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自主学习能力难以得到提升。
        (三)课程内容得不到拓展延伸
        当前许多的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都会依据教学大纲以及固有的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方案,但是却普遍缺乏对于语文教材内容的拓展和延伸,以致于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内容大多照本宣科和按部就班,严重缺乏创新性和多元性。因此,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知识拓展和思维提升。要想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仅仅依靠有限的课堂教学内容是无法实现的,小学生大多都处在心智思维尚未发育成熟的时期,所以他们对于这个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作为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引导者,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发挥语文学科的素质教育优势,有意识地为学生引入优质的教学资源,以此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内涵和素材积累。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需求,注重对于课堂内容的积极拓展和延伸。


        二、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策略
        (一)秉承素质教育理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面对新课程改革,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秉承着素质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真正的主人,进而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着重培育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日常的课堂实践教学中,可以发挥自身引导者的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和文学修养。而不是一味地将自己置身于绝对主导地位,以此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友好互动交流,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从而能够有效调动起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并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语文综合素养。
        (二)创设趣味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进行一起学习活动的内在源动力,要想构建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首要任务就是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所在和课程内容,通过创设趣味教学情境的方法,增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多样性,以此来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所在。例如,教师在执教《牛郎织女》一课时,就可以通过创设故事教学情境的方法,在课堂伊始就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可以在正式授课之前询问学生是否知晓这一古代神话故事,并鼓励学生试着根据自己的了解来简短地讲述这一故事内容。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述“七夕节”的来源典故,让学生可以产生对此次课程教学内容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三)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所以他们的思维模式大多都是具象思维,这也使得部分学生在赏析和理解阅读文本时,往往会无法领会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或是所传达出的独特意境。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就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发挥其视听结合的教学优势,让学生可以产生直观形象地学习体验,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语文素养。例如,教师在执教《四季之美》一课时,就可以在正式授课之前,引导学生一起探讨四季的美丽都体现在哪些地方。随后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展示这四个季节不同美景的图片或是视频,并要求学生结合多媒体内容对比教材文本,促使学生可以对作者的文字描写产生一定的感官共鸣,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文字所传达出的语言之美和意境之美。
        (四)开展小组合作教学,锻炼学生综合素质
        小学语文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还可以积极开展小组合作教学活动,以此来转变学生的被动学习地位,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依据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科学合理地小组分配,还应当寻求恰当的教学时机布置小组合作任务,进而促使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都可以得到有效地锻炼。例如,教师在执教《二十年后的家乡》一课时,就可以要求各小组成员利用课下时间,通过查阅资料以及共同探讨的方式,一起来畅想二十年后的家乡会是什么样子的,并试着以小组报告的形式将成员的想法进行归纳整理。最后要在课上依次进行分享与交流,其他学生也可以就小组成员的内容提出质疑和自己的见解。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创造性思维以及语言建构能力,促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可以得到有效提升。
        综上所述,基于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下,传统的小学语文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这也促使小学语文教师要秉承着素质教育理念,并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为前提,实现自身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的创新与优化。与此同时,小学语文教师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思维和发展需求,进而可以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因而可以通过创设趣味教学情境,借助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以及开展小组合作教学的举措,进一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周慈婵.新课改下小学语文的教学策略创新[J].农家参谋,2017(24):165.
[2]李德洪.新课改下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华夏教师,2017(34):64-65.
[3]潘金玲.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探索[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2(09):114+1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