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琳
山东英才学院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入新时期,国家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要实现全面依法治国,必须不断提高国民的法律素养,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群体,是国家建设的主力军,直接影响到我国法治化建设的进程,关系到全面依法治国目标任务的顺利实现。本论文以新时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视角为切入点,通过研究大学生法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开展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路径研究,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策略,使大学生成为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中坚力量,为建成法治中国肩负起历史赋予的使命。
关键词:全面依法治国;大学生;法治教育
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内容。新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会议上多次指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需要群众基础,这个群众基础就是要建设法治队伍和培养优秀的法治人才。高校作为培养高端人才的摇篮,要学习和贯彻全新的法治教育理念,为实现全面依法治国奠定坚实基础。
一、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高校法治教育的概念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组织,成立了“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旨在贯彻依法
治国战略,提出以“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导,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共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政治判断,这对新时期我国法治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全面依法治国,已经成为解决新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经之路。
高校大学生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主体。大学生的素质将引领我国未来公民的法治素质,直接影响依法治国的进程。高校法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和法治观念的主要阵地,对全面依法治国的实现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高校加强法治教育可以更好地培养人才,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法治素养。
二、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高校法治教育的现状
(一)法治教育氛围不浓厚
目前法治教育氛围不浓厚是导致大学生法治意识不强的重要原因,高校开展法治教育工作,如果缺乏法治教育环境,就无法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受历史因素影响,我国长期以来主要以“人治社会”著称,人情世故、熟人办事等传统社会特征已经根植于人们的内心深处。另外,学生、家长甚至是社会对高校大学生的主要任务认知存在偏差,片面的认为专业知识的学习是高校生活的全部,忽略了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的储备。
(二)高校法治教育缺乏独立性,时效性不强
目前,我国高校法治教育主要是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门混合课程的形式实现。课程作为法治教育的主要载体,缺乏独立性,涵盖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框架下,课时安排十分有限,不能够充分的将法律知识传授给学生,对于法律知识、法律制度、法治理念等内容的讲授,难以利用有限的时间开展法治教育实践活动,不利于大学生法律思维和精神的养成。
(三)高校法治教育模式单一,效果不理想
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高校法治教育存在教学模式单一落后的问题,教育模式仍使用传统的“说教”方式,教师以传输法律知识为主,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沟通,这种教育模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不能满足学生对于法律知识多样化的需求,使得法治教育课堂氛围过多注重理论式宣讲,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学生法律知识学习的效果。同时,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当今大学生成长于“互联网+”的时代中,互联网催生了新媒体技术,学生学习的方式不在单纯靠一本书一支笔,更多的是依靠互联网新媒体,但是高校基本没有很好地结合新媒体的功能和优势开展教学。
(四)教师队伍参差不齐,缺乏专业化
目前,我国高校法治教育的教学主要是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完成,课程的教师主要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担任,甚至有些高校会任用学工、团委、宣传、辅导员等工作人员承担教学任务,他们没有经过法学知识的系统学习和训练,不具备完整的法律体系,欠缺法律精神和法律素养,对法律知识的讲授不够到位,对于法律知识只能照本宣科,难以深入的讲授法学原理和法治理念,更难以结合案例解决实际法律问题,导致法治教育的效果不理想。
三、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高校法治教育的优化策略
(一)立足学校主阵地,发挥教育引导作用
1.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明确法治教育目标。国家需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突出法治教育的核心地位,法治教育应当具有独立的地位、系统化的体系,应当构建一个系统的“法育”领域,与德育、体育、智育具有同等地位,明确高校法治教育的育人目标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等重要战略目标在高校育人领域的集中体现,增加大学生法律知识的储备,为社会提供具备法律素养的人才。
2.改进教学方法,创新多元化教育模式。学校应当创新多元教育方式,转变灌输式“说教”教学。教师应当将法学理论和实践案例结合,多采用案例分析法、专题讨论法、模拟法庭法等方式,引导学生通过不同专题和案例进行的讨论,掌握相关法律知识和技能。
3.拓宽教育载体,构建“互联网+”平台。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技术广泛应用,势必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方式。高校应当利用新媒体,立足大学生的兴趣特点,创建法治教育微信公众号,通过微信公众号传播法律知识,可以利用多种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图片、动画、视频等,潜移默化的接受法律知识,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现教师团队专业化。拓展教师团队,打造一支集专业教师、辅导员及行政人员的混合教师团队。专业教师应选任法学专业背景的专职教师,他们通过法律知识传授和专业法律分析能力打好法律知识的基础;辅导员从学生日生活关系和就业指导给予学生法治思想和法律知识的渗透;行政人员利用尊重学生、服务学生、公事公办的严谨工作态度无形的影响学生的法律理念形成。同时,学校应充分发挥社会资源,聘任校外公检法司及律师来学校为学生教授法律知识。
(二)搭建校外法治教育平台,完善多方合力的法治育人体系
在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高校法治教育不能仅有学校教育层面,还需要搭建校外教育平台。首先,高校应建立与政府、社会、家庭的联动法治教育机制,从多方面进行法治教育和宣传,寻求政府支持,让学生参与政府组织的普法教育活动;与律师事务所、法律援助中心等机构加强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社会各界要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宣传法律知识,在公众场合播放与法治相关的宣传片、发放报刊等方式;家长要树立好的榜样作用,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高校应加强与其他三方的联系,整合教育资源,营造更好的法治教育环境。
六、结语
青年强,则国强。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建设法治中国的主力军。随着依法治国的推进,对高校法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应提高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效果,使学生具备更加扎实的法律素质,适应社会对大学生的法治需求,为实现全面依法治国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任谊.法治中国建设背景下的大学生法治教育研究[J].法制博览,2018(22):118-119.
[2]龚素瓅,徐佳雯.提升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实效[J].中国高等教育,2018(23):52.
[3]刘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的大学生法治教育评价机制构建改革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 2017(09).
[4]王一杰.依法治校背景下高校法治教育的方向[J]. 教育探索,2017(3).
[5]胡钰菡,朱必法.当前高校依法治校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决策与信息,2017(8).
[6]黄佳.“法治中国”背景下高校法治教育的发展[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