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丽军
山东省聊城市冠县第二实验小学
内容摘要:习作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而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必须要有教师的正确方法指导和学生长期的实践。因此,教师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来进行引导。本文以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阐述了让作文靓起来的方法。
关键字: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 合理剪裁 巧用手法 积累语言
作文,是一个让老师,学生谈虎色变的话题。老师怕教作文,不知作文教什么,怎么教;学生怕写作文,不知写什么,怎么写,搜肠刮肚往往换来的是失望的结果,越写越没有兴趣,越写越不会写。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让作文靓起来呢?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做了一些尝试,觉得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乐于作文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学习便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勤奋的探索,执着的追求。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但是儿童对某事物是否喜爱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许多兴趣都是“引”出来的。要想让学生乐于作文,首先必须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小学生认为自己能力、水平有限,写不好作文,缺乏自信心。因此,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获得成功的喜悦,使他们产生喜欢写作文的动力。
爱玩好动是儿童的天性。我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激起灵感的火花。如,为了让学生写好《我喜欢的一种游戏》,让学生写前进行“玩”自己喜爱的游戏,然后让学生把游戏的分工、合作、过程、感受等记录下来,学生真正的体验了活动,所以学生们的作文都有话可说。这样激发了孩子写作的意愿,让他们乐于写作,爱上写作。
二、创设情境 ,巧积材料。
材料是写作的基石,没有足够的材料,不可能写出文采华美的篇章。材料从哪里来,答案是生活,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叶老的这句话十分精辟地道出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但是我们的小学生年龄尚幼,不会从生活中去观察,去提炼写作的素材。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顺势利导地引导启发学生去创设,去发现生活中的素材。对于这一点,我是这样做的:在我决定让学生写作文前,提前让他们先动手做一做,待到作文课上,我再让学生交流做得过程,以及出现的问题和感受体会。学生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教师的点拨,积累了做事情的经验,锻炼了他们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也为作文积累了素材。有了材料写作起来就得心应手了。在给学生布置任务时,教师要求学生在爸爸妈妈的协助下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要切合学生的实际能力。例如,洗衣服、骑自行车、买东西、做家务等。
三、合理剪裁 巧搭结构
如果说材料是“血肉”,那么结构就是“骨架”。
材料要丰富,要能集中地反映中心。结构则是谋篇布局的手段,是运用材料反映中心思想的方法。我们小学语文课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范文。每一篇课文都有不同的结构形式,不过常见的结构形式主要有:总分总的结构,总分的结构,分总的结构等。我一般都要求学生写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学生会开头引入,中间写事件的过程,结尾总结点明中心或者深化中心。表达顺序是文章结构的呈现方式之一。过渡、照应、详写、略写等都属于结构的范畴。这些知识的掌握运用体现在教师讲授我们小学语文的课堂上,如果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和启发学生认识课文哪里应该详写,哪里应该略写,怎样过渡,怎样照应。并能彻底地领悟并应用到写作当中去,那就真正的学会怎样安排文章的结构了。会让你的文章增姿不少真正的靓起来。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我们广大的教师注意每一篇课文的引导,让学生掌握这样一项本领绝非易事。
四、添枝加叶 巧用手法
作文时,教给学生巧妙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不仅能使文章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让人乐于接受,而且还能让文章增色不少,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原句:微风吹来了,小草发芽了,鸟儿鸣叫了,春天来了。
改句:当一丛丛稀稀拉拉的小草从土壤里探出了一个个小脑袋,张望着外面的世界时,当柔嫩的柳枝在风姑娘的吹拂下吐出嫩芽时,当第一朵娇艳的迎春花在晨曦中贪婪地吮吸着晶亮的甘露时,当白云漂浮在湛蓝明净的天空时,当从遥远的南方飞来的小燕子徜徉在河边舍间搭窝筑巢时,有一个温柔的声音告诉我春天来了。
纵观两句我们不难看出巧妙地在作文中穿插生动形象的修辞手法可谓是技高一筹。
其实除了修辞手法以外,描写方法也能让文章活灵活现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常见的描写方法主要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景物描写等。
五、巧用方法, 提高表达能力。
万丈高楼平地起,要想建造结实美观的大楼,砖头是必不可少的材料之一。而要写一篇真实吸引人的文章,必须要有大量的词汇。可是由于小学生阅读量少,知识面窄,词汇贫乏,所以表达不具体,不确切,不生动,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我认为让学生把阅读和摘抄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是一条有效途径,因为学生习作有一个“模仿”的过程。
1、阅读。阅读可分为默读,朗读,诵读。对农村小学生来说比较适合诵读,诵读也是一种模仿,诵读久之,痕迹加深,作文时,词句自然会从口中溢出。诵读时用的是普通话,可纠正方言中的一些不规则的语音法,反复诵读,又可形成良好的语感。
2、摘抄。丰富词汇,除了诵读,还应该学会摘抄,做到读抄结合,相得益彰,才能拥有大量的词汇。我要求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摘抄本,教给学生摘抄的方法,让学生分类摘抄,把内容分成人物、动物、事件、景物四大类,再把四大类分成若干小类。学生摘抄的语句都是他们自己喜欢的,也都比较贴近他们的生活,能引起他们的感情共鸣,作文时这些词语就可以信手拈来,使习作锦上添花。
以上是我在写作教学中的几点粗略的经验,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作文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和学生共同持之以恒,坚持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