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审题能力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30期   作者:孔靖
[导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且贯穿始终的工作。
        孔靖
        十堰市柳林小学 湖北 十堰 442000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且贯穿始终的工作。小学生年龄小,审题能力弱,容易拿到题目就盲目下手去做,有时候审题条件不全面,有时候干脆不审题,凭经验而做,有时候遇到难题,不敢想,不敢做,直接放弃。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通过不断的学习、积累、实践提高学生审题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解答数学问题。
        主题词:小学数学;审题能力;审题方法
        在数学课堂上完成练习的时候,大多数的学生存在粗心、马虎,背后暴露的正是学生审题能力的薄弱。而审题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解题能力,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考试成绩。因此,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一、什么是审题
        从学生看到题目到动笔解题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这个过程便是审题。即所谓审题就是在拿到题目到下笔做题之前,通过阅读题干,弄清题意的过程。它是解题的起始环节,要求全面准确的发现已知条件的要害,分析出已知条件的内涵。如果审题不清,就会出现“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结果。
        例如:李阿姨想给方凳配一个坐垫,凳面的边长是45厘米,要配多大面积的坐垫才刚好合适?结果,学生回答:45×4=180(平方厘米)。当你问正方形面积公式是什么?他能很快回答出边长×边长,但他却不能从题目里找出蕴含问题,所以把这道题当成计算周长来做了。
        二、审题不清的原因
        1.教师教学方面的原因
        (1)对学生审题习惯培养不够重视。一方面,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师总是担心不能完成教学任务,或担心教学内容不完整,匆匆的把备课时准备的内容讲完,教师把课堂教学看成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考虑学生应该学会些什么?学生学会了多少?另一方面,有部分数学教师自身并未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在授课过程中自然而然流露出来,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教师需要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为学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2)包办代替使学生形成依赖。课后练习除了巩固知识、反馈信息外,也有审题能力、分析能力等多种能力培养的功能,教师的包办代替,急于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失去了培养能力的机会,学生等待教师的分析和讲解,有了依赖性,潜移默化中学生完成了课堂任务,但同时也丧失了各种能力。到了考试暴露问题时,老师自认为自己教的很好,讲的很明白,而学生没学会,就觉得是学生能力不行,其实这都是老师急于求成的后果。
        2.家长认识偏差的原因
        在小学群体中,学生普遍没有认识到,教学成绩很难提高的根本原因在于审题能力较弱。家长也一致认为学生数学学习中最大的问题是不够认真、太马虎、粗心,试卷上出现错误,但发给孩子后,孩子又能马上做出来,就认为孩子不是不会,只是因为马虎,未能充分意识到孩子的审题能力出现了问题,使得学生的数学审题能力缺乏关注。
        3.学生自身的原因
        (1)知识储备少
        小学生识字量有限,在读题中往往会遇到不认识的或者是不理解的字词,导致弄不清题意;即使能勉强读完,但或者停顿错误,或者不明白字词意思,也会弄错题意。
        (2)消极的心理因素
        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心理障碍,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主动地,积极地,有意识地从学生的心理倾向中分析出产生审题障碍的主要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开启思维之门。
        三、让学生感受到审题的重要性
        为了让同学们感受到审题的重要性,我和学生们做了一个小游戏:每人发一张纸,上面有10道选择题,按要求做完后请举手,赢者有奖品。我把题目的要求打在投影上,但只给三秒钟读题的时间(要求:请你在10秒钟内答完下面各题中的其中一题。

)然后开始计时…10、9、8、…2、1、停!在10秒钟之内,只有三名学生举手示意答完题,获得了奖品。有的同学抱怨说:“老师我们怎么能在10秒钟内答完10道题呢?!”获胜的同学得意的笑了,一个同学说:“谁说让你答完10道题了!”“题目的要求写着呢!”那个学生不服气地说。我又把题目打开,学生们认真读了一遍题才恍然大悟!
        有的学生说:“老师,您再多给我们点时间读题,我们就不会输了!”“未必吧!平时做题时可没人给你们限制时间,不也净有同学审错题吗?”“哦,原来您是想告诉我们审题有多重要啊!”通过这个游戏,我再一次强调审题的重要性:“平时读题要仔细,要正确理解题的意思,然后再去探索解题的思路,如果一上来审题就错了,那么下面的努力就白费了,等于做了无用功。”看的出,学生们对这个游戏感触很深。
        四、教给孩子有效的审题方法
        1.多读题目
        审题主要是通过阅读、思考、分析等认识活动,弄清题目数量关系的过程。审好题是准确解题的前提。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首先要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读题的习惯。通过读题,使学生明确题意,为进一步思考作准备。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读题的形式和要求做出明确的规定,如可以大声读、默读,要读通句子、不漏字、不添字、不读错字,不读断句等,低年级的学生识字量少,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弱,这就需要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读题方法的指导。
        2.抓重点,做标记
        教给学生学习数学课程的标记符号,审题时便于在重点字词句上圈点标记,时刻提醒自己题目的关键,有效降低审题的难度。例如:一年级时,让孩子看图从不同方向去数数,抓准关键字,从左数就圈出“左”,从右数就圈出“右”;三年级,在做周长面积相关题目时,要看清楚题目要求求什么,找准关键词,求周长就圈出“周长”,求面积就圈出“面积”。
        3.反复复述题目
        复述就是用自己的话复述题意。要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将题意复述出来,在审题中,不管学生审题正确与否,都要培养学生说理的习惯,通过说,学生间可以相互取长补短,可以争论探讨,可以去伪存真,在思辨中加深理解,提高审题技巧,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表达、判断等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追求真理的品质。复述题意能准确地反映出学生对题意的理解程度,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审题能力。
        4.丰富动态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直观教学或动手操作的方式,引导学生在亲身操作中自行发现、思索领悟、比较分析,为学生提供准确、丰富的感性材料,使思维有“据”可依。一是“摆”。可以利用学具摆出各类算式,训练学生看到算式就能条件反射的用学具摆出来。例如:在教学“比多少”,先要求学生用学具摆一摆,说一说,理解“同样多”、“谁比谁多多少”、“谁比谁少多少”等概念,从而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用减法计算。二是“画”。教师还可以采用绘图、制表的形式剖析题目,把抽象的文字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接受,帮助学生更好的审题。
        5.积极鼓励
        此外,在教给学生审题方法的基础上,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审题训练及热情鼓励,以培养他们认真审题的习惯和提高审题的能力。平时的教学中,对于圈对关键字词并解答正确的学生,给予作业和考试卷加分的方法来激励,正是基于这种多形式的习惯指导和训练,才能提高所教学生的审题能力及解题的准确性。
        总之,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学好数学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审题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有收效的,必须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的始终,要有计划、有意识地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长期的渗透,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实践和摸索,这是每个数学教师面临的一项任务,也是一种责任。
        参考文献:
        [1]小学中段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策略研究[J].汤二明.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0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