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实践 唐柳霞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1期   作者:唐柳霞
[导读]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目标,也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需要。基于此,本文在概述了积极心理学内容的基础上,围绕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实践,进行了研究。

唐柳霞    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书院中学  浙江  衢州  324000
【摘要】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目标,也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需要。基于此,本文在概述了积极心理学内容的基础上,围绕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实践,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道德与法治;情感;幸福;自愈能力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3-003-01

        接下来,本文将首先概述积极心理学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从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提高学生感受幸福、获得幸福能力,让学生获得心理自愈能力,挖掘学生身上的潜力等几个方面,对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展开研究。
        一、关于积极心理学的概述
        积极心理学是与消极心理学相对而言的,是现代心理学研究领域的一种新模式。传统心理学研究,往往是以消极心理取向和人性的弱点作为研究对象,对人们的积极心理和良好品质、优点缺乏深入研究。因此导致了心理学研究体系的不完整,并影响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基于心理学研究的这种背景,积极心理学研究应运而生。所谓积极心理学,就是从积极的角度去研究人的心理,倡导心理积极导向。主要围绕人获得幸福、美好的心理品质展开研究,重点是人的幸福感、获得感、心理满足感。积极心理学所关注的对象,是人所具有的积极情绪和体验、人格特征和社会环境。带领人探索幸福的奥秘。研究如何让人产生快乐的情感,充满向上的精神、乐观的态度,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二、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实践
        (一)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性格塑造、思想情感发展的关键时期。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道德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对生活、学习良好的情感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丰富他们在课程学习中的体验和感悟。调动初中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积极的情绪,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让学生获得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和幸福感,以及心理满足感。以《友谊与成长同行》一课中“和朋友在一起”这一课时教学为例,应通过向学生介绍本课的知识内容,让学生认识友谊、了解友谊,知道交朋友带来的好处。学会与身边的朋友交往,并正确处理与人相处过程中发生的各种问题,培养学生积极交友、珍视朋友、相互尊重的情感,形成良好的品质。在新的学习环境中认识新朋友、交往新朋友,与身边同学建立新友谊。
        (二)提高学生感受幸福、获得幸福能力
        积极心理学倡导让人获得幸福,从内心能够感受到幸福。


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与其他文化课程教学有所不同,其在对学生“育智”的同时,更加侧重于对学生的“育心”,思想教育是核心。因此,基于积极心理学视域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应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提高学生获得幸福、感受幸福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生活、生命的意义,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感悟生活中的幸福,并能够主动创造幸福,对生活充满热情。如,在《绽放生命之花》一课“活出生命的精彩”教学中,我们就可以通过介绍古今中外优秀人物奋斗的实例故事,引导学生探究生命的意义,并不甘生命的平凡,勇于通过刻苦学习、拼搏奋斗提升生命质量,创造幸福生活,获得幸福的人生。关注自身和他人的生命,与人和谐相处,学会分享与担当,善待身边的人,感受生活、学习中的幸福,增强获得幸福的能力。正确、客观看待人生中的起伏,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身处逆境还是顺境,都要对生活充满热情,在平凡的生命中创造伟大,活出有意义的人生与精彩的生命。
        (三)让学生获得心理自愈能力
        积极心理学还关注人的心理自愈,引导人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能坦然面对,不气馁、不放弃,更不自暴自弃。初中学生正是向青春期转型的关键阶段,身体发育较快,思想波动大。面对紧张的学业,往往有部分学生会产生思想压力,情绪不稳,出现“疾风骤雨”和“封闭”的极端。导致行为偏差,产生挫折心理,影响正常的学习。如,有的学生因为某一次考试没有考好,或者与同学之间的小矛盾,都很可能就会导致非常沮丧,情绪发生很大变化,甚至影响到以后的正常学习。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要让学生能够正确面对压力,获得心理自愈能力。用积极态度去对待生活、学习中的挫折。如,在《揭开情绪的面纱》这一课教学中,我们就可以与学生分享在不同情况下的情绪感受,让学生认识情绪的复杂性、其丰富性,知道影响情绪的因素。引导学生了解情绪的特点,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能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中的挫折,获得心理自愈能力。
        (四)挖掘学生身上的潜力
        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还应挖掘学生身上的学习潜力。首先,是让学生能够正确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既要发挥自己的优势、优点,看到自己优势的一面,又要接纳自己的不足之处,激发自己的潜力,提高处理事情的弹性。其次,用积极的心理去面对各种生活事件。通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获得积极思维,产生积极情感,并形成积极心理和良好个人品质。再次,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让学生在实际参与中获得积极心理体验,消除消极的心理,感受学习、生活的快乐。
        结束语:
        总之,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应从本课程教学内容出发,结合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把积极心理学融合其中。提升学生道德品质,形成对生活、学习的积极心理和健全人格。
参考文献
[1]罗莹.积极心理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应用[J].读写算,2018(33):46.
[2]樊萍.积极心理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运用[J].初中生世界,2019(28):52-53.
[3]赖红梅,黄圆圆.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实践[J].科教导刊-电子版(上旬),2020,(1):68,74.
[4]施莉莉.积极心理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新教育,2019(31):76-7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